高斌
(內蒙古產品質量檢驗研究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內蒙古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提升的分析及建議
高斌
(內蒙古產品質量檢驗研究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近年來,內蒙古制造業飛速發展,制造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越來越高,但是內蒙古制造業相較發達地區質量效益水平仍然不高.質量競爭力指數作為評價行業質量和發展能力的重要指標,能夠反映內蒙古制造業當前存在的諸多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成為內蒙古制造業發展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關鍵.
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質量提升
quot;十二五quot;期間,內蒙古制造業持續快速發展,全區制造業產值由10298.23億元增加至11640.67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60.84%,制造業已經成為推進我區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的主力軍.質量競爭力指數是評價衡量經濟增長質量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宏觀指標,能夠全面反映一個行業質量水平和發展能力.
質量競爭力指數分值將行業競爭力分為較強(90分以上)、中等(85~90分)、初步(80~85分)、不足(75~80分)、較差(75分以下)五個階段.調查結果如圖1、2.
從行業分類來看.內蒙古僅有1個行業的質量競爭力指數在 85 分以上(中等),1個行業在80分以上(初步),5個行業在75分以上(不足),其余24個行業均在75分以下(較差).質量競爭力指數在90分(較強)的行業為零,31個制造業行業質量競爭能力差異較大.從地區劃分來看.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和鄂爾多斯市3個地區的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高于75分(初步),發展潛力相對較大.西部盟市中,除阿拉善盟以外,其余分數均在70分以上,中東部6個盟市分數均在70分以下,東西部制造業競爭力差距十分明顯,各地制造業發展水平不均衡.

圖2

圖1
綜上,我區制造業質量競爭力處于較低水平,不僅低于北京、上海、廣東等發達地區,與重慶、陜西、四川等西部省份也存在差距.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反映出我區制造業質量水平和發展能力較低,研發技改能力不強,核心技術能力欠缺,標準技術水平不高,質量管理水平較低,產業發展質量效益水平不高.
一是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層次總體處于較低水平.全區制造業仍以冶金工業、農畜產品和重化工業等資源型產業為主,裝備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總體占比不足10%.產品終端化水平不高.體量較大、市場份額處于優勢地位工業品絕大多數屬初級產品,終端化、高端化工業產品比例明顯偏低,深加工、高附加值的終端化產品十分有限, 以煤化工產業為例,盡管我區已經成為全國現代煤化工產業集中區域,主要產品產能、產量處于全國領先水平,但產品仍以甲醇、電石、化肥等初級原料產品為主,深加工、高附加值的終端化產品十分有限.產業鏈條短、延伸配套產業發展不足,產業核心競爭力不強.產業鏈條短、延伸配套產業發展不足,產業核心競爭力不強.
二是要素資源優勢逐步減弱.融資成本持續攀升.2016年全區資本市場證券化率僅為30%,較全國平均水平低40%.勞動力成本逐年上升.通過對130家企業進行調查,80%以上的受訪企業認為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社保繳費和社平工資較全國平均水平較高.電價成本優勢遞減.我區享受優惠條件的企業網購電價為0.323元/千瓦時,而甘肅、山西和貴州等省電解鋁網購電價相繼下調至0.27元/千瓦時以下,電價成本優勢正在逐步弱化.
三是創新發展的動力尚未得到充分發揮.研發技術人才短板明顯.全區工程技術人員比重僅為4.73%,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89個百分點.有效發明專利數量不足.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億元產值有效發明專利數僅為0.43件,不足同期全國水平的1/2.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投入不多.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不足1%.237家高新技術企業90%以上沒有設立研發機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研究和發展活動的僅占6.1%,企業創新主要停留在技術管理改造,對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能力和投入不足,創新發展動力沒有得到充分激發.
四是質量效益發展水平不高.品牌建設嚴重滯后.我區在全國范圍內有影響的知名品牌較少,僅有鄂爾多斯、伊利、蒙牛、小肥羊等.質量效益水平不高.全區規模以上制造業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率僅為13.18%.醫藥制造、黑色金屬冶煉等11個行業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率均不足10%,明顯低于全區平均水平.企業盈利能力逐步下降,標準化水平不高,工業品質量參差不齊,產業發展質量效益明顯偏低.
一是立足資源優勢和產業發展特色,分類施策深入推進quot;三去一降一補quot;.對于質量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較高的行業,加大政策扶持,推行先進質量管理方法,引導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培育行業品牌,擴大競爭力.對于具有增長潛力的行業,要搶抓發展機遇,加快高端裝備、大數據云計算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建設,盡快形成區域競爭優勢.對于欠競爭力和初等競爭力行業,要加強行業質量監管,實施質量提升工程,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對競爭能力較差、存在質量環境安全風險隱患的落后產能,要以市場化機制和法治手段,加快落后產能退出.對于制造業新增產能,要結合國家產業政策導向和市場變化趨勢,及時修訂和完善風險預警機制,防止因急速擴張形成新一輪過剩風險.
二是深入實施quot;質量強區quot;戰略.構建quot;放、管、治quot;相結合和quot;政府監管、市場調節、企業主體、行業自律、社會參與quot;的質量工作格局,將制造業競爭力指數評價結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指標體系.建立誠信標準體系,實施信用分級分類管理,健全信用鼓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實施制造業質量提升戰略,引導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和質量提升活動,增加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開展質量調查分析和重點行業質量競爭力指數測評.重點培育制造業優勢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引導區內制造業企業實現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創新,切實提升質量競爭能力.加大質量技術支撐平臺建設,加強標準、計量、檢驗檢測能力建設,為制造業發展質量提升提供技術支撐.
三是深入開展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測評.加快構建符合我區實際的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測評體系和評估模型,全面推行質量競爭力測評工作,加強質量競爭力的分析運用,為自治區制定相關政策提供決策依據.引導企業積極參與質量競爭力評估,推動企業科學運用質量競爭力指數分析結果,著力改進技術、管理、資源利用,推動企業發展質量提升.
四是實施制造業創新行動.在重點產業領域建設一批國家級技術創新和中試基地,推進前沿技術應用和商品化開發,采取quot;總院+專業研究所quot;的組織架構,推進制造業技術創新.加強人才培養引進,研究出臺促進人才服務業創新發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多元、穩定、可靠的資源供應渠道和資源儲備基地,推動傳統優勢產能面向全球進行產業布局和資源配置.
F427
A
1671-0711(2017)11(下)-01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