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袁 雪
家書里的成就
——讀《傅雷家書》有感
文_袁 雪

家書,顧名思義是家人之間互相來往的書信,是維系家人情感的一種溝通方式。在這個網絡時代,書信已經被大多數人遺忘了,人們交流溝通的渠道更多了,微信、短信、視頻,可是人與人之間距離不見得比過去近多少,反而生出很多的隔膜和冷漠。
《傅雷家書》,創作于1945年~1966年,“文革”前,傅聰去波蘭留學,此后與父親傅雷常常書信往來。“文革”時期,傅雷家遭查抄,傅聰的書信只剩下殘余的通封,書中大部分為傅雷寫給傅聰的信,故名“傅雷家書”。
翻開《傅雷家書》,一行行深情的字跡映入眼簾,父母的諄諄教導、孩子的感恩之情,不覺已流入心間。每個人都體會過父母的教誨,在父母身邊我們永遠是長不大的孩子,擋在身前怕妨礙長大,跟在身后怕阻攔不了外界的傷害。世間的父母應該都是如此矛盾吧,在遠近取舍中徘徊。而傅雷在教育孩子方面幾乎是完美的,他是慈父、是嚴師,更是益友,在家書字里行間不僅流露出了強烈的父愛,還表達了對青年們的殷切期望。
“親愛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著你,每天清早六七點就醒,翻來覆去地睡不著,也說不出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親獨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樣,我和你媽媽老是想著你二三歲到六七歲間的小故事……”傅雷先生這段簡單而又細致入微話語,道盡了父母對兒子的思念和關切。當傅聰取得出色成績時,傅雷表現出一個睿智的父親該有的態度。作為孩子的父親他興奮得不能自已,“世界上最高的最純潔的快樂,莫過于欣賞藝術,更莫過于欣賞自己孩子的手和心傳達出來的藝術。”作為一名有遠大抱負的藝術工作者,他沒有一味地贊揚,“我時時刻刻要提醒你,想著過去的艱難,讓你以后遇到困難的時候更有勇氣去克服,不至于失掉信心。”他用正確的態度告訴兒子要繼續前進,他說,“人生本是沒窮盡,沒終點的馬拉松賽跑,你的路程還長得很呢,這不過是一個光輝的開場。”當傅聰在感情方面受影響時,傅雷認真詳細地分析了傅聰的性格,并講述了他的愛情觀以幫助傅聰確立原則。
傅雷與兒子常常如同益友、知己般地討論藝術。傅雷先生在音樂上表現出的過人造詣也讓人佩服,他對無論古今中外的文學、繪畫、音樂等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他將中國古代音樂與西方現代音樂相聯系,將其藝術發展詳細地在信中告訴傅聰,當傅雷在音樂演奏方面有疑惑時,傅雷總會提出專業的解決方案。傅聰身在異國,卻從父親的家書中獲得了重要的精神養料,使他突破重重的阻力踏上成長之路。
傅雷還一直要求兒子要具備高尚人格和藝術節操,啟發兒子的愛國心、民族情。傅雷在家書中這樣對傅聰說道:“一個人對人民的服務不一定要站在大會上演講或是做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業,隨時隨地,點點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訴人家,無形中就是替國家播種、施肥、墾植!孩子,你千萬記住這些話,多多提筆。”這些話不僅深情地表露出一個父親對孩子真切的提點與關心,更表達出了一個對祖國有著深深責任感的傅雷對青年的期待。我不禁在想,這是怎樣一個有著博大胸襟和高尚品德的人啊!
透過這一封封家書,我仿佛看到那薄薄的信封中承載的滿滿的愛與殷切的期待。傅聰從父親的這些書信中汲取了信念與精神,使他擁有更多的勇氣與力量,去戰勝各種各樣的艱難險阻,走正確的道路。
傅雷已去,家書仍留。《傅雷家書》給我們帶來的愛與精神,永遠影響著下一代。
(作者單位:新鄉供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