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文君
影子里的乾坤
文_王文君
小時候受奶奶的影響,迷上了聽豫劇、黃梅戲,還有最具神韻的京劇。于是,尚處懵懂年紀的我就對中國傳統戲曲文化有了一種不自覺的向往。尤其是一次偶然的機會,在電視上看到過一個皮影戲片段,猛的就被吸引,頓覺燈光下映射出的人物、花鳥都栩栩如生,令人神往而又遙不可及。
近日與友人閑聊,提及自己兒時的這段經歷,竟被取笑說:“守著睢縣這片土地,竟不知有皮影戲?未免太孤陋寡聞了……”“睢縣也有皮影戲?”我驚訝之余,不禁興奮不已,幾經打聽,終于輾轉找到睢縣皮影劇團,見到了皮影戲的創始團隊,揭開了兒時覺得遙不可及的皮影戲的廬山真面目。
睢縣皮影劇團是一個由15人組成、平均年齡不足30歲的青年演員團隊,我驚訝于他們的年輕和對傳統藝術的傳承,在與團長李美鈴的交談中,讓我對皮影有了最初的印象。
據李美鈴介紹,皮影戲俗稱“燈影戲”,老百姓稱之為“影子戲”,其原理類似于手影,是用皮革或紙板裁成人或物的形象,靠燈光將其影子投射到白色的幕布上,在藝人的操縱下,做出各種動作,配以說唱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民間戲曲藝術?!耙豢谑霰M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就是皮影戲的真實寫照。

演出用的皮影道具需要極精美的雕刻工藝,主要有人、動物和景物。人物一般身高20~30厘米,因角色而定,動物包括家禽、家畜、飛禽、野獸等;景物設置主要有山、樹、房、桌、椅等;人物為側身,即五分臉,頭身可以更換,肩、肘、胯、膝諸關節均可活動自如。動物可做出行走、撲食等動作。服飾根據人物身份適當雕花、著色。在雕刻技法上,主要分為陽刻和陰刻。陽刻即留花刻空,陰刻為留孔刻花,不管陽刻和陰刻,都要刻透,即為透花雕,以便皮影投射到布幕上以后,產生透光、鮮明的效果。著色方面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面部和服飾都要著色,色彩要求透明、鮮艷。
雕刻一般采用獸皮,要求質地堅韌、透明,越薄越好,以熟化的驢皮最佳,牛羊皮次之。在熟化過程中,注重去脂展平,厚皮可揭成兩三層使用。
根據史料記載,早在漢代,中國就有了皮影戲。唐宋時期皮影戲最盛。從南宋開始,中國的皮影戲傳入東南亞諸國,此后又遠播歐美等地。由于流傳地區、演唱曲調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許多類別和劇種。
皮影戲具有極高的娛樂性和藝術性,所演劇目以神話故事為主,劇中人物變化多端,情節離奇古怪,故事扣人心弦,引人入勝。皮影本身又是一種精美的雕刻藝術品,加上優美的動畫表演、悅耳的唱腔,把觀眾一下就推進視覺藝術與聽覺藝術俱佳的歡樂氛圍之中,更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說到睢縣皮影的歷史,李美鈴說,在豫東一帶只有睢縣的秦廟村有此劇種。原來,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河南大鬧災荒,赤地千里,睢縣城東南12公里秦廟村的張立明,年僅15歲便背井離鄉,逃荒要飯到安徽蚌埠。他在那里看到人家玩皮影,就托人說合,拜了一名皮影藝人為師。張立明聰穎好學,一年工夫便掌握了操作的要領,學會一些常演的劇目?;丶液笈c學唱墜子的同胞兄長張立興同演皮影戲,并請其師叔前來指導。經過一年的刻苦鉆研和精心制作,張氏兄弟的皮影戲在豫東一舉成名。演出的主要劇目是《西游記》和《東游記》,連演數十天不重復。
皮影戲本身有其鮮明的地方特色,張立明在蚌埠學唱的是安徽小調,為適應本地觀眾的需要,他向哥哥學唱墜子,并吸收了豫劇、道情、曲劇等劇種的唱腔,逐漸使自己的皮影戲別具一格,自成一家,形成了唱腔獨樹一幟的鮮明特征。
新中國成立后,張立明的皮影戲曾參加睢縣曲藝隊,1953年收本村20歲的青年秦彥然為徒,演出遍及河南各縣市。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皮影戲似乎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睢縣皮影戲發展也幾乎到了舉步維艱的地步。為搶救、挖掘、發展睢縣皮影藝術,使這一瀕臨失傳的古老藝術重放光彩,2009年6月,在李美鈴的大力倡導下,成立了睢縣皮影劇團。并創作和引進了《鬧元宵》《鶴與龜》等10余個觀眾喜聞樂見的劇目。
一般情況下,皮影戲有兩人即可演出,一人操作皮影兼演唱,另一人伴奏。每張皮影都系有三根操縱簽,皮人頸上與兩手各系一根,動物一般為兩根操作簽,即頭、身各一根,靜物只用一根簽,演員手持操作簽便可使皮人做出各種動作。睢縣皮影戲劇團在傳承古老皮影藝術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巧妙運用現代化的造型和光影藝術,變原來的一個皮影子由單人操作為多人操作,編排的節目也由過去的單一古裝戲發展為與現代人物、花鳥、動物相結合,內容更豐富多彩,在我省皮影戲演出中開了先河。
在團長李美鈴的帶領下,睢縣皮影戲團隊在省內外已經演出200多場。2009年6月,皮影戲被正式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相信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睢縣皮影戲一定會發揚光大。

(作者單位:睢縣供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