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程東升
華為成功的生存之道
文_程東升
編者按:2016年12月30日,華為輪值CEO徐直軍公布了華為2016年收入業績表現和發展思路。在其2017年新年獻詞上,稱華為 2016 年銷售收入預計將達到 5200 億元人民幣(778 億美元),同比增長 32%,增長率比去年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了高速增長的態勢。
任正非被人稱之中國商界奇才,他創立“華為”并用30年時間躋身世界500強企業。但“華為”在媒體面前顯得十分低調而神秘,尤其任正非自己很少接受媒體采訪。然而,隨著《華為三十年》的出版,華為神秘面紗終被一一揭開。
關于華為這家公司,至少有人聽說過或用過它的手機。這家公司1988年創立,到現在有將近三十年的歷史,它的創始人叫任正非。他是貴州人。
這家公司誕生的時間不是很長,但是創造了很多奇跡。它某年向國家納稅30億人民幣,是聯想一年利潤的總額。它在創辦時只用了2萬塊錢作為起步資金,是草根創業。
但是,三十年后的今天,它從一個技術的模仿者,中間作為追隨者,到如今在局部,甚至在很多領域成為領先者。現在它在世界電信制造業的排名處在第二位,距離第一位還有比較長的距離。但是,它成長的速度非常快。
目前華為有10萬名員工,分布在全國各地。它的外籍員工的比例非常大,在全球有將近三十個研發中心,外籍研發人員的比例更高,達到70%。
任正非這個人很低調。到目前為止,公開的媒體報道非常少。尤其是在2003年出第一本關于華為的書,我們一度想聯絡采訪任正非,實際上這本書沒有正面采訪到他。一直到準備出版的時候,我們接到華為的聯系電話,到深圳去跟華為進行交流。任正非在整個過程中是沒有出面的,他委托了公司相關人員跟我們進行了交流,對書中的不實之處進行了修訂。
當時的華為是處在比較封閉的狀態。手機是終端產品,華為是做基站設備的,當時跟我們終端的消費者沒有關聯性,他們不太重視品牌傳播。
有些企業家,馬云經常說打著望遠鏡找不著競爭對手。馬云很喜歡跟我們交流,不但喜歡跟他的供應商交流,也很喜歡跟媒體打交道、喜歡站在聚光燈下。任正非不是這樣的,華為一直非常低調,不愿意跟外界特別多的溝通,造成了華為對外的神秘感。大家老是想學習它、研究它,但是很難抓到它。這是任正非這個人和華為這個公司給大家的基本印象。

華為在1988年創辦的時候,是草根創業,沒有任何品牌,沒有政策優勢。當時中國電信市場是所謂的“七國八制”,我們之前用的模擬式電話、手搖式電話,當時的交換機是由七八個國家不同制式的公司提供的。中國是沒有能力生產自己的交換機的,幾乎全部進口。華為后來也從事這個領域的產品生產,但華為的價格只是這些進口產品的三分之一。

產品研發出來以后,華為到底怎么推廣呢?他們采取的模式是農村包圍城市。這是我們從華為的有關資料里看到的一句話。這句話很熟悉,因為這是毛澤東打游擊戰的戰略。因為一線城市已經被一些大牌的跨國公司占據,這是他們的天下。跨國公司幾乎在所有的省會城市都有自己的分公司,營銷力量非常強,技術服務力量也非常強。但是,在農村市場、二三線城市,他們的力量是非常薄弱的。所以,華為就從這里下手,用所謂的“農村包圍城市”的戰術,一點點蠶食跨國公司的戰場,最終攻入主要城市。現在是三分天下。
當華為1988年創辦的時候,任正非就提出華為要三分天下。雖然只有2萬塊錢創辦這家公司,但志向非常大。當時他就立下志向,未來世界電信市場里,華為必定要占三分之一。到十五年左右的時候,他已經實現了這個目標。
在日本,稻盛和夫同樣是個非常具有傳奇色彩的商業思想家,他現在已經80多歲了,創辦了幾家世界500強企業。他是日本京瓷公司的創始人。很多公司的產業變革是不可思議的,最初的京瓷公司做陶瓷產品,現在生產復印機、數碼產品。稻盛和夫創辦了這家公司,把這家公司帶入了世界500強。
之后,日本航空也是瀕臨破產。稻盛和夫臨危授命,成為這家公司的董事長。經過短短六年的時間,日航又從瀕臨破產晉升為世界500強。
稻盛和夫的年齡比任正非大,但他們的人生經歷非常相似。稻盛和夫出生的時候,日本跟中國一樣,產業凋敝,民眾生活非常困難。任正非小時候也是這樣的,他在1944年出生,少年時代和青年時代經常處于饑餓的狀態,家里沒東西吃。而且這兩個人也都有連續創業的經驗。稻盛和夫是連續創業,連續成功,一直到80多歲,還在做創業的嘗試。
稻盛和夫具有強烈的危機意識。我一直覺得危機意識的來源可能和小時候的經歷有密切關系。饑餓感的背后是一種強烈的不安全感。身體機能的饑餓有可能帶來精神狀態上強烈的不安全感。后來稻盛和夫一直覺得公司經營處處面臨危機,只有去除危機,公司才能正常發展。任正非也有這種強烈的意識。
日本的文化和中國的文化是一脈相承的,稻盛和夫的《干法》和《活法》里有幾個核心觀點,像利人、利己,都是來自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我們也許已經淡化了這種思想,但日本人保留得非常好,學習得也非常到位。
任正非反復說,華為實際上是一群傻子,所謂的傻就是他們專心致志地做一件事。華為在成長三十年的過程中,經歷了無數次股票的跌漲。1993年,股票剛剛發行,很多人瘋搶股票。2007年,又是一次大牛市。從2007年到現在一直處于熊市狀態,現在開始恢復。很多人在這個過程中賺了很多錢。還有一個行業,就是地產,三十年來,起起落落。華為都經歷了,卻既沒有炒股票,也沒有做地產。華為的地產都是產業地產,是因為自己有需求。
華為經歷了很多誘惑,都沒有隨波逐流。為什么?它專注,它專心,它專一。它只做電信設備,做最專業的東西。也許它的利潤率不是很高,發展得不是很快,但堅信一定會成為這個行業的專家,成為最牛的人。所以,它從三十年前2萬塊錢創業、只有幾個實習生的小公司,到現在成為全球第二大電信設備制造商。
華為的手機也是一樣。先在德國銷售,為沃達豐這家世界著名的品牌做貼牌,同時又做華為自己的品牌。起先在歐洲賣得非常好,2008年才回到中國銷售。華為進入中國市場的時間非常晚。抓住機會是必要的,更主要的是要有持之以恒的能力。華為有將近二十年的手機研發積累,后勁非常足。做企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持續的積累。
華為的基本法最初版本是1994年左右制定的。五君子主要是指人大的幾個教授。華為當年做基本法,最主要是為了解決價值觀的問題。這家公司要做什么,目的很清晰;未來十年發展到什么樣的地步,要很清楚;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要規定下來。華為基本法的第一句就是華為要成為電子信息領域的領先者。除了電子信息領域,其他的事情一概不做。所以,華為到現在為止,沒有做股票,沒有做汽車。像小米、樂視的多元化經營,不能說不對。我們只能說某件事情做得很專注,也許更加容易成為這個領域的領導者。華為的基本法就規定了不允許做其他的。
華為的基本法字數不是很長,但規定了基本的原則。這個原則統一了上下的思想。老板像上帝一樣高高在上,俯視大地,對全局的發展情況非常了解,往哪個方向走也非常了解。下面的員工不一定知道,中層也不一定知道。在地面的人,視野范圍非常狹窄,所以通過基本法統一大家的思想。華為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基本法起到重要作用。基本法是十年修訂一次,那個階段已經過去了,新的階段還沒有開始。修訂的時候,是不是五君子還要參與呢?很難說。那五位教授在基本法制定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他們的作用主要是從外部對華為的理念進行提煉和定型,這些思想還是任正非自己的,只是通過大家討論之后,由教授們形成文本,把它固化下來。
商業有自己的規律和規則,商業是不分地域、不分國籍、不分民族的。它唯一的規則就是講商業自己本質的規則,利潤率、風險。
中國市場養育了華為。問題是隨著華為規模的擴大、產業地位的提升,它必須進行全球化,市場必須面向全球,只有這樣才能支撐它的發展。
為什么要在海外上市呢?首先是華為需要美金,所以,華為必須在國外上市,換取美金。讓國外投資人投資,還有一個好處,上市公司借錢是不用還的。你買上市公司的股票,虧了肯定不能找上市公司要吧?這個融資成本是最低的。讓國外的投資者投資華為是占便宜了嗎?從我們的角度來講,投資這么好的華為公司,也許占了大便宜。但是,華為不是所有公司都賺錢,也不是所有的公司都百年常青,也許華為虧損呢?海外的投資人是不是要承擔虧損呢?
華為上市所有人都可以投資,只要開一個海外賬戶就可以。它不排斥任何投資者,只是根據需要而選擇在海外上市,這是商業規律所需要的。
(此文為《北京青年報》天天副刊·青睞·文化系列講座特邀《華為三十年》作者、著名財經媒體記者、《南方都市報》深圳智庫特聘專家、深商研究會成員,被稱為“華為研究專家”的程東升先生講述傳奇企業華為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