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張馳 劉保國
[摘要]中國道路是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基礎上的現代化之路。中國特色現代化之路伴隨著現代性在中國歷史演進的民族化過程。中國現代性建構既要重視人類現代性孕育與成長的一般性規律,也要關注中國現代性生成的民族特殊性。在中國道路的進程中,不能因為現代性危機而摒棄現代性建構,也不能走西方現代性生成之路,而應發揮后發優勢、道路優勢、制度優勢和文化優勢,從中國的先進文化和現代性反思的成果中吸取智慧,走中國特色現代化道路。
[關鍵詞]現代性;中國道路;構建
英國社會學家安尼爾·吉登斯在《現代性后果》中認為:“現代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們拋離了所有類型的社會秩序的軌道,從而形成其生活形態。”①全球化時代的多重矛盾與沖突下,對傳統現代性的批判和反思成為20世紀末以來世界思想家與政治家的集體行動。現代性的反思不僅對中國認識世界發展歷程以及全球化等問題具有重要價值,而且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路標。
一、當代中國現代性對中國道路的影響
當代中國現代性貫穿于中國道路的發展的全過程,體現了中國現代性的總體特征和時代印記,是體系化現代性與個性化現代性的結合,形成了剛柔相濟的鮮明特色,對中國道路的發展具有雙重作用。
(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穩定中心主義促使中國經濟迅速崛起和國力強盛。1987年召開的黨的十三大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其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中心主義”是現代性的基本表征。正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現代性使中國經濟迅速崛起并成功走向現代化之路。對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把握是對馬克思價值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深刻把握。1868年馬克思致路·庫格曼的信中還談到:“科學的任務正是在于闡明價值規律是如何實現的。”②“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既成為國家戰略,也體現人民的意志。不同于西方各類中心主義的“中心——邊緣”耗散結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中心主義是“中心——兩點”三角形支撐模式,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互依互促的穩定結構,更加協調和平衡。也正是經濟引擎與四項基本原則的立國之本、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之間的內在張力,使其“一百年”不動搖才有可能。
(二)“以人為本”的活化本質主義使中國道路充滿活力。“以人為本”是基于現代性本質主義思維的發展模式,其中“人”有兩個具體內涵,一是人的廣泛性;二是人的自身的利益和全面發展性,其對立面是少數人和非人的發展需要的政績和行為,因此它不同于西方的人本主義的人的對立面是神。中國的“以人為本”的本質主義不同于西方抽象的本質主義和絕對的人類中心主義的僵硬,它有統籌兼顧、全面協調的方法論為支撐,是一種活化本質主義,避免了片面化和絕對化。因此它使中國道路具有更加豐富的內涵并釋放強大的能量。“五大發展理念”秉持科學主義的規律性和嚴謹性,注入人文價值,實現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交融,具有強大的解釋力和感召力。
(三)極大包容性的大一統國家模式和一黨執政的政治模式使得中國道路易于被認同和易于凝聚力量。新中國建立以后,堅強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和中國共產黨的一黨執政為國家發展提供了強大的體制保障。但并不意味著大一統國家和一黨執政就必然使政權鞏固和社會安定,國民黨一黨執政和大一統中華民國沒能夠抵御日本的侵略,國民黨沒能運用好大一統的現代性體制,根本原因在于把大一統模式絕對化,排斥其他進步思想和力量。社會主義中國和中國共產黨充分發揮大一統的現代性優勢,結合多黨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民主政治制度、協商民主制度、統一戰線制度等具有極大包容性的大一統國家模式、一黨執政模式和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模式,使得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中國能夠吸納最廣泛的積極力量,具有極強的民族凝聚力和矛盾化解力,使得中國道路成為全民族的共同奮斗目標和堅定信念。
(四)民族認同的馬克思主義指導的思想體系、話語體系和價值體系使中國人對中國道路充滿自信和自覺。當代中國文化多元化趨勢明顯,西方文化思潮也大面積地進入中國并影響著中國,但作為現代性宏大敘事的馬克思主義主導著中國的意識形態并處于文化的統領地位不但沒有受到削弱,而且更加鞏固。正因為有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中國道路才能確立并得到發展。可以確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是中國道路的最根本優勢,它是中國道路的靈魂和核心。獲得這種思想優勢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國共產黨不是僅僅利用文化現代性的話語霸權,而是把馬克思主義深深扎根于中國民族文化和時代實踐之中,并吸收包括優秀民族文化在內的各種有益的文化思想和實踐智慧。它不是利用文化獨斷主義現代性而是既堅持馬克思主義主導地位又兼蓄并包、互通生津的“一軸多輪”驅動的中國特色的文化現代性模式。
(五)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依法治國方略是中國道路開拓前行的可靠保證。中國傳統現代性中重德行、輕外王,西方國家治理重法治、輕修身,當代中國現代性實行全面依法治國,體現現代國家治理的先進理念,但不是孤立和絕對地對待法律的重要性,而是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緊密結合,發揮彼此的轉化與互動。當代中國的法治現代性有三大特色:一是強調黨對法治的領導和民主法治進程中人民的主體性;二是嚴以修身,以德促法;三是體現立法、執法、監督過程的連貫性和嚴格性。
二、構建當代中國現代性的原則、路線與方法
現代性的發展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只有對與現代化具有緊密關系的現代性失控的預知、批判、修復與建構,中國道路才能自信有據、自強有理。
(一)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改善民族深沉的思維和價值結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中華民族的根本任務,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首要內容。現代性與現代化的如影隨形,注定避不開現代性管控的難題,如讓現代性失控脫軌而踉蹌在危險的荒原,中國道路也注定厄運難逃。
作為人類一般的現代化概念主要指,資本的充分利用、生產率的迅速提高、政治參與權的擴大、城市化程度迅速加快、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價值的多元化等指標的參與。現代化為現代性的擴張提供了寬廣的平臺與機遇,但也意味著部分傳統現代性開始隱退以及后現代性給予現代性的受孕再生。endprint
不同于西方現代化之路的耀斑,工業化、市場化、城市化等物化能量的釋放以及人性的覺悟和公民法權的保障,中國現代化之路的獨特光澤在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所體現出來的自強不息但強而不逞的民族精神性和鼓勵先富但共同富裕的社會公正性。它是中國道路的根本優勢,既是制度優勢,又是價值優勢。近代中國人的苦難使中華民族的精神性更加堅毅與虛懷,“生而無臭、死而無聞”是民族精神性的經典,因為“生而無臭”才會自強不息,“死而無聞”方能生生不息。權力作為現代性的標志,如何成為社會公正的積極力量,是中國道路進程中現代性改善的基準,也是決定中國道路成敗的要素。《清華簡》中《厚父》講君主應當畏天命、知民心,“司民”者只有“好學明德”方能破解“民心難測”和民心向背的難題。民心實則是公正,讓權力現代性服務公正現代性是中國現代性改善之道,也是中國現代化的成功之道。
(二)沿展后現代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切線。后現代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作為兩個不同的話語體系,具有三個方面的根本性差異:一是歷史觀的根本不同,大部分后現代主義反對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和歷史辯證法,主張人的幸福與勇氣需要揭去歷史的沉重感和非歷史的面紗;二是實踐模式和實踐目的的根本性差異,馬克思主張實踐的改造世界的目的性,后現代主義主張實踐的游戲性和新烏托邦主義;三是后現代主義相比馬克思對現代性批判的范圍更廣、更專門化,批判方式更微觀化和小敘事。但后現代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也有兩個方面的基本一致性:一是都對西方概念現代性和資本現代性持有批判性態度和都具有回歸人類精神解放的價值趨同性;二是都是批判——建構的互嵌理論模式。即批判中有建構,建構中有批判。盡管大多數自稱自己的絕對解構性,但始終沒有停止展望未來的理論重建。
馬克思主義與后現代主義是兩條不同的歷史天際線,但他們在人類的解放意識和對現實的批判態度上相切,這條切線是我們破解中國現代性的基本思想路線。我們需要從后現代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切線上不斷延伸,以應對現代性的復雜性。但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延續并不等同于用后現代主義改造馬克思主義,比如,后馬克思主義和后現代馬克思主義,它們仍屬于后現代化主義或西方文化主義。延展后現代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切線是基于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實踐范式和借助于后現代主義的微觀批判模式。比如,中國歷史上是大陸性農耕國家,封建時期國家治理主要精力放在應對游牧民族的入侵和地方割據,無暇顧及縣以下的鄉村治理。新中國后一段時間,治理中心主要放在“一大二公”的制度層面,較少顧及微權力和微關系。這都是中國傳統權力現代性中的父權主義特點。當前中國現代性的改善需要加強微權力運行的管控和改善。
(三)構建現代性批判、現代形而上學批判和現代市民社會批判的三面一體批判范式。《資本論》既是經濟學著作,也是哲學著作,是馬克思兩大發現的集中體現和馬克思思想的集大成者。《資本論》的特殊學術地位不僅在于對資本現代性批判的嚴密性,更在于學術視野的廣闊性,主要表現為對資本主義的現代性批判、形而上學批判和市民社會批判的三面一體批判范式,解密了現代性、形而上學和市民社會的有機性和三者的聯通性,表現了歷史主義辯證法和實踐唯物主義辯證法的最高境界。鮑德里亞曾談到:“馬克思是理性的,他在‘客觀上是理性的,但就像所有科學一樣,這種理性和客觀性是以誤解為代價的,這是《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時代對激進烏托邦的誤解。”③
對于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背離的中國當代現代性的批判程度決定了現代性建構的程度。盡管當代中國不是馬克思所界定的市民社會,但具有市民社會的某些現代元素。馬克思的三面一體的批判范式也是管控中國現代性的建構之道,因為,很多消極現代性都是以現代形而上學的形式出現的,即現代形而上學是消極現代性的載體和中介。同樣,現代市民社會的某些特點與消極現代性是相互成長的胞胎。只有從三個方面共同切斷滋生的源頭,中國消極現代性才能滅絕或弱生長。
結語
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思想。我們不僅需要去發現一些過去沒有被發現的知識,而且還要針對所有人都看見的現象做一些從未有過的思考。現代性早已被熟視,現代性的復雜性也早已被發現,中國現代性的獨特性研究也已起步,現在需要的是一種關于中國現代性和中國道路關系的從未有過的整體思考和基于中國道路為焦距的當代中國現代性建構。
[注釋]
①安東尼·尼吉登斯.田禾譯.現代性的后果[M].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譯林出版社),2011年:第4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80頁.
③鮑德里亞.仰海峰譯.生產之鏡[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第150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