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向前+呂亮+余小青+張舒
摘要:2014-2016年在湖北省宜城市利用糖醋液、佳多頻振式殺蟲燈調查了黏蟲(Mythimna separata)成蟲種群的發生動態。根據調查結果推測湖北省境內漢江中游流域均可能為黏蟲常年越冬地,蛹及成蟲均可越冬,為1代黏蟲多發區;越冬代成蟲在3月中下旬出現峰值,4月為1代黏蟲幼蟲期,幼蟲大量發生,主要為害小麥,5月中下旬至6月中上旬為1代黏蟲成蟲高峰期,此后在7月上中旬成蟲可能會有個小峰值,但8月之后基本不再出現成蟲峰值。
關鍵詞:黏蟲(Mythimna separata);成蟲;種群動態;遷飛
中圖分類號:Q96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21-4065-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21.017
Survey and Analysis of the Population Dynamic of Mythimna separata Adult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Hanjiang River in Hubei Province
CHANG Xiang-qian1,LYU Liang1,YU Xiao-qing2,ZHANG Shu1
(1.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and Soil Science/Hubei Key Laboratory for Crop Diseases, Insect Pests and Weeds Control/Key Laboratory of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Crops in Central China,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P.R. China, Wuhan 430064, China; 2. Bureau of Agriculture of Yicheng, Yicheng 441400, Hubei, China)
Abstract: The population dynamic of Mythimna separata adults was surveyed during 2014-2016 in Yicheng of Hubei using sugar mixing vinegar liquids and Jiaduo frequency-trembler-destroy-pests lamps.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middle reaches of Hanjiang River in Hubei were probably perennial overwintering grounds for Mythimna separata,the pupae and adults of this species was available to overwinter,and where were most at risk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The peak of overwintering adults occurred during the mid-late March. The peak of larvae population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occurred during the April,which mainly damaged wheat,and the occurrence amount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was maximum. The peak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adults occurred during the mid-late May to early-mid June, and another small peak occurred during early-mid July,however no peak of adults occurred after August.
Key words: Mythimna separata; adult; population dynamic; migrant
黏蟲(Mythimna separate)屬鱗翅目夜蛾科,其幼蟲是為害禾本科作物的重要害蟲[1,2]。2012年3代黏蟲在河北、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天津和山西普遍發生,對玉米、谷子和水稻等糧食作物生產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3]。黏蟲成蟲是一種遷飛性害蟲。按照李光博等[4]對黏蟲的研究,黏蟲4~5代發生區位于北緯27°~33°,每年5月上中旬至6月上旬,黏蟲從4~5代發生區向北遷飛,形成北方的外來蟲源。湖北省漢江中游位于黏蟲的4~5代發生區,該區的黏蟲是北方發生黏蟲的重要蟲源。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種植結構、品種結構及栽培制度的變化,黏蟲的發生危害呈現新的特點[5],因此需要針對新形勢下黏蟲在湖北省漢江流域的種群動態進行監測與分析。
湖北省宜城市所在的漢江中游流域的平原部分,東邊有大洪山脈,西邊有荊山山脈,地形上為走廊結構,氣候濕潤,冬季以麥作為主,這可能為黏蟲越冬提供了很好的棲境。據調查,每年4月份,均會在宜城冬小麥上發現黏蟲危害。為摸清黏蟲在湖北省漢江中游流域的發生規律,故選擇宜城市作為成蟲種群動態的監測點,為黏蟲在全國遷飛規律的研究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監測地點與方法
在2014-2016年每年2~3月利用糖醋液(糖、醋、乙醇、水質量比例為1∶2∶3∶4)在湖北省宜城市鄭集鎮童梅村(E112°34′;N31°67′)小麥-玉米輪作田監測進入誘盆(盆中為糖醋液與敵白蟲的混合物)的黏蟲成蟲的數量;在5~9月利用佳多頻振式殺蟲燈(PS-15Ⅱ/H)監測黏蟲成蟲的數量。每天上午9時鑒定并檢查成蟲的數量,同時記錄當日氣象條件。田間小麥品種為鄭麥9023,玉米品種為鄭單958。endprint
2 結果與分析
2.1 成蟲種群動態(糖醋液監測)
從2014-2016年3年的數據看,2016年的種群數量最多,而2014年成蟲出現的最早,在2月19日即有3頭成蟲,且均為雌蛾,但沒有明顯的峰值。2016年成蟲的數量明顯多于其他兩年(圖1)。
從3年的氣象數據來看,宜城市2014-2016年1月均溫為2.40~6.03 ℃,2月均溫為3.30~7.63 ℃。2014年2月5~18日持續低溫,日均溫保持在-1.4~1.1 ℃,日最低溫度低至-5.7 ℃,明顯低于其他兩年;而2016年3月上旬溫度明顯高于其他兩年(圖2、圖3)。
2.2 成蟲種群動態(殺蟲燈監測)
2014-2016年宜城市黏蟲成蟲種群動態見圖4。2014年與2016年基本重合,但5月的初始峰值出現在5月17日,比2016年5月21日的初始峰值提前了4 d,但最高峰蟲數2014年比2016年略高。2015年缺少5月發生數據,據已有數據,2015年6月中下旬成蟲種群數量高于2014年及2015年。除2016年7、8月有少量成蟲發生,各年度7月中旬后基本上沒有成蟲撲燈。縱觀3年的誘蟲量,每年均有發生,但種群數量并不高。
在黏蟲發生高峰期的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5月15日-6月10日),5月及6月的月均溫度為21.28~25.22 ℃,月均日最高溫為25.62~29.68 ℃,而在幾乎沒有成蟲撲燈的7、8月,月均溫度高于25 ℃(除2014年8月),月均日最高溫超過30 ℃(除2014年8月);2014年7~8月連續17 d日最高溫超過33 ℃,2015年7~8月連續11 d日最高溫超過33 ℃,2015年、2016年7月連續12 d日最高溫度超過33 ℃,2016年8月連續15 d日最高溫度超過33℃(圖5、圖6)。
3 小結與討論
1)在湖北省宜城市(E112°34′;N31°67′)3月出現的成蟲推測為本地越冬種群。2014-2016年每年2~3月都能用糖漿誘到成蟲,但是峰值數量不高,最多63只(2016年3月26日),這和遷飛性昆蟲種群遷入時,數量暴增的現象不一致。湖北省宜城市所在的漢江中游流域,冬季以麥作為主,這可能為黏蟲越冬提供了很好的棲境,由此推測湖北境內此流域均可能為黏蟲常年越冬地。李光博等[1]認為在1月0-3 ℃等溫線間黏蟲可以越冬;李淑華[6]也認為北緯27°-33°,最冷月月均溫度為0~8 ℃,年降水量為1 100~1 600 mm,為黏蟲的越冬氣候區,但是其種群數量很少,一般不造成危害。2014-2016年宜城市1月平均氣溫為2.4~6.3 ℃,符合以上結論。
2)從3月黏蟲成蟲的發生動態看,2015年及2016年均有峰值出現,說明有越冬蛹羽化;2014年種群數量穩定,沒有明顯的峰值,說明成蟲基本為越冬成蟲,而非蛹羽化。2014年2月日均溫明顯低于2015年及2016年的2月,由此推測,在湖北省宜城市蛹及成蟲均可越冬,但如果溫度較低,越冬蛹的死亡率會很高。由于單頭黏蟲的產卵量很大,即使蛹不能越冬,對4月幼蟲發生量仍可能很大。毛永凱等[7]在湖北省鐘祥市梁橋村(E112°49′;N31°21′)對黏蟲的調查發現沒有黏蟲越冬蟲態,宜城市童梅村與鐘祥市梁橋村生態環境類似,緯度相差不多,本次試驗與之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調查方法造成的。黏蟲在土中化蛹,老熟幼蟲也有鉆心的習性,如果沒有高密度、大范圍的田間取樣,直接調查土壤內或植物寄主,很難得到可靠的結論。因此對于黏蟲越冬的生物學特性要結合對成蟲的誘捕進行推論,本次試驗對成蟲的誘捕最早為2月19日,今后試驗要把調查時間提前到1月份,以得出更確切的結論。
3)根據殺蟲燈誘蛾數據,2014-2016年1代黏蟲成蟲在5、6月出現最高峰值后,7、8、9月均未發生顯著的成蟲高峰期,說明1代成蟲可能形成了遷出種群,沒有在本地為害;也可能是由于氣候原因抑制了本地2代種群的發生。如2016年7月連續12 d日最高溫度超過33 ℃,2016年8月連續15 d日最高溫度超過33 ℃(圖6)。33 ℃以上高溫不僅不利于黏蟲幼蟲和蛹的生存,而且導致其發育受阻,這可能是黏蟲夏天在中國南方地區不能度夏的直接原因之一[8,9]。
4)根據2014-2016年2~9月誘集的黏蟲種群數量,黏蟲在湖北宜城的種群發生規律為:越冬代成蟲在3月中下旬出現峰值,4月為1代黏蟲幼蟲期,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為1代黏蟲成蟲高峰期,此后在7月上中旬成蟲可能會有個小峰值,但8月之后基本不再出現成蟲峰值。宜城市1代成蟲的發生特點與在鐘祥市的調查結果較一致,均為1代多發區[7]。經典的結論認為湖北省位于北緯27°-33°的地區是黏蟲5代多發區,即以第五代發生最多,主要為害水稻[1],顯然因為氣候、品種結構及耕作制度的變化,這一區域的黏蟲生物學特性已經發生變化,確實需要進行進一步研究。
5)3月的越冬代黏蟲產卵后,4月出現大量幼蟲,主要為害的生殖生長期的小麥,對小麥的產量影響很大,應該注意盡早防治[10]。6月后的2代黏蟲幼蟲主要為害玉米,但是蟲量非常少,這幾年均未發現明顯為害。
參考文獻:
[1] 李光博,王恒祥,胡文繡.粘蟲季節性遷飛為害假說及標記回收試驗[J].植物保護學報,1964,3(2):101-110.
[2] 蘇祥瑤,林昌善.粘蟲種群動態模擬的研究[J].生態學報,1986, 6(1):67-75.
[3] 張云慧,張 智,姜玉英,等.2012年三代黏蟲大發生原因初步分析[J].植物保護,2012,38(5):1-8.
[4] 李光博.我國粘蟲研究概況及主要進展[J].植物保護,1993,19(4):2-4.
[5] 江幸福,張 蕾,程云霞,等.我國粘蟲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J].應用昆蟲學報,2014,51(4):881-889.
[6] 李淑華.中國粘蟲發生的氣候帶及其區劃[J].中國農業氣象,1983, 4(4):40-43.
[7] 毛永凱,黃求應,朱 芬,等.湖北省鐘祥市粘蟲發生規律研究[J].環境昆蟲學報,2015,38(6):786-791.
[8] 江幸福,劉悅秋,羅禮智,等.高溫對粘蟲未成熟期生長發育的影響[J].北京農學院學報,1998,13(2):20-26.
[9] 陳安國,馮維熊,陳志輝,等.高溫對粘蟲Leucania separata Walker發育與生殖的作用——Ⅰ.卵的發育與孵化[J].昆蟲學報,1965,14(3):225-238.
[10] 陳金安.小麥粘蟲的發生特點與綜合治理技術[J].貴州農業科學,2014,42(1):94-9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