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綜合報道
十九大報告中提到的重要科技點
◎ 本刊綜合報道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10月18日開幕,習近平總書記代表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在長達3個多小時的報告中,17次提到“科技”,使之成為報告的“高頻詞”之一。
在回顧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歷史性變革時,報告將“創新驅動發展”作為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方面。報告中指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實施,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
天宮,即中國天宮系列空間實驗室。目前最新型號為天宮二號。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是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二個空間實驗室,也是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將用于驗證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及進行一系列空間試驗。2016年9月,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順利進入運行軌道。
蛟龍即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是一艘由中國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制的載人潛水器。2002年,科技部正式將7000米載人潛水器列為國家“863計劃”重大專項,隨后歷經十年攻關,于2012年實現“蛟龍號”7000米海試成功。2012年6月,在馬里亞納海溝,“蛟龍號”下潛7062米,創下了世界同類作業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自此,中國載人深潛躍升世界前列。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
天眼即中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ive hundred 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簡 稱FAST),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2016年9月竣工進入運行調試階段。FAST作為“國之重器”,是我國“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之一,搜尋和發現射電脈沖星是FAST的核心科學目標。2017年10月10日,天眼首批成果新聞發布會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舉行:FAST望遠鏡調試進展超過預期;我國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脈沖星,探測到數十個優質脈沖星候選體,其中兩顆通過國際認證。
悟空即“悟空”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這是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先導專項的五顆衛星任務之一,“悟空”是一個空間望遠鏡,它可以探測高能伽馬射線、電子和宇宙射線。從而有可能探測到暗物質粒子的存在。2015年12月17日,中國成功把一枚“悟空”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送入太空。2016年3月17日,中國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正式交付用戶。
墨子即“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2016年8月16日,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酒泉圓滿發射成功。“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了從衛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鑰分發和從地面到衛星的量子隱形傳態。2017年8月,中國科學院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外宣布,“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提前并圓滿實現全部三大既定科學目標,為我國在未來繼續引領世界量子通信技術發展和空間尺度量子物理基本問題檢驗前沿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與技術基礎,為我國在國際上搶占了量子科技創新制高點,成為國際同行的標桿。

中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高速列車——“復興號”
在“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部分,習近平總書記集中提到了科技的重要作用,短短300多字提到了九次“科技”,還提到了五次“技術”。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倡導創新文化,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中國百億億次“超算”——神威太湖之光
“科技”不僅是“創新性國家建設”的關鍵詞,在報告其他部分,也屢次提到科技的作用。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部分,報告中提到,“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特別是在國防和軍隊建設部分,“科技”一詞出現的頻率很高。例如在闡明“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時,習近平總書記就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到了堅持“政治建軍、改革強軍、科技興軍、依法治軍”。

中國軍民融合重大成果——北斗導航系統
在“堅持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特別指出,樹立科技是核心戰斗力的思想,推進重大技術創新、自主創新,加強軍事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建設創新型人民軍隊。全面從嚴治軍,推動治軍方式根本性轉變,提高國防和軍隊建設法治化水平。
在“加強思想道德建設”部分,報告中指出,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開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行動,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蝕。在2016年的“科技三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曾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科技創新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在全社會推動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使蘊藏在億萬人民中間的創新智慧充分釋放,創新力量充分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