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聚焦時代新思想 踏上產學研新征程
本刊編輯部
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中國標示出新的歷史方位,中國將迎來一個經濟科技社會發展的新的增長期。
“創新是從根本上打開增長之鎖的鑰匙。”產學研合作作為國家協同創新戰略環節中的重要一環,在推動創新驅動戰略實施、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目前我國的科技人才規模、每年的研發投入和科技成果產出量雖然均居世界前列,但是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卻遠低于美、日、德等國家,每年新增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3萬多項,其中應用于實際生產并產生經濟效益的只有10%-15%。科技發展滯后、創新能力不足、創新機制不活等依然是我國科技創新的制約性因素和突出短板。
“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更要有新作為。” 進入新時代,產學研各界要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步伐,加強關鍵共性、前沿引領、現代工程和顛覆性技術創新,完善支持創新創業的政策體系,促進產學研更加緊密融合;要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認清現實,探索新路徑、新模式、新經驗,積極推進科技體制機制創新,集聚創新優勢,釋放創新紅利,加快推進科技創新成果進一步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為我國的協同創新開辟新局面。
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推進科技創新步伐,管理體制改革是重中之重,更是構建產學研一體的大科技大創新發展格局的重要突破口。綜合分析來看,體制機制問題仍然是制約我國創新發展的主要瓶頸。要圍繞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一基本要求,統籌推進科技、經濟和政府治理等方面體制機制改革,確保政府決策、市場導向、金融助推、人才支撐、科技成果轉化激勵等方面體制機制改革有機銜接、良性互動,建立總體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符合我國現實國情的創新體制機制和管理制度,形成多元參與、協同高效的創新治理格局,著力打通經濟科技轉移轉化的通道。
推進科研院所和高校改革。科研院所和高校是我國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近年來,雖然我國科研院所和高校在支撐產業發展、服務經濟建設等方面取得長足進步,但仍然存在內生創新動力不足、科研成果產業化模式單一、人才流失嚴重等問題。要以體制機制改革激發科技創新活力,進一步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圍繞產業鏈布局學科專業鏈,鼓勵產教學研深入融合,扎實開展應用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要充分發揮應用型大學在創新中的獨特作用,重點建設好一批應用型工科高校,為地方產業發展提供一線創新型高技能人才,開辟產教互動、創新發展的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

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企業是銜接科技與經濟的主體,更是推進科技創新的主力和主角。當前我國企業存在著創新投入不足、整體創新能力和水平比較低等問題。這就要求政府、社會、企業等各主體共同發力,努力發揮國有大型企業的創新優勢,充分激發中小型“瞪羚企業”的創新活力,積極挖掘小微企業的創新潛力。要把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作為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技術基點,推進各領域新興技術跨界創新,構建行業一流、面向國際的研發平臺,集聚業務水平精湛的創新人才隊伍,創造更多核心技術和品牌。要重點解決好“最后一公里”,著力完善成果轉化的市場體系和服務體系,加速科研成果向市場轉化,激發企業不斷做優做強做大。
促進教育、科研與經濟、社會的密切結合。打破分割,充分匯聚國內外創新資源,加強各類創新主體在技術、人才、平臺、資金和管理等方面的合作,推動企業、科研機構、高校、社會組織、創客等主體協同創新,深化產學研、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的緊密結合,促進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深度融合。企業、科研機構、高校要溝通對接、有機互動,健全創新成果收益相關方交流互動機制,推動產學研合作更系統、更緊密、更持久;各有關部門也要積極為企業與科研機構牽線搭橋,拓寬產學研合作的廣度和深度。要加快完善科技成果使用、處置、收益管理制度,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讓機構、人才、裝置、資金、項目充分活躍起來,形成推動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
新時代鼓蕩起新征程的風帆。科技界和產學研界是新時代創造歷史的見證者,更是新時代歷史的創造者,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旗幟,永不僵化停滯,勇于變革創新,創造新時代的萬千氣象,為建成創新型國家和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偉大目標貢獻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