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威麟
某家每天都大排長龍的量販店,看到一對夫妻,帶著一個小女兒,和我們一起排隊結賬。
我發現,那對夫妻正在吵架!
爭吵的聲音蠻大,我耳朵湊過去偷聽──
老婆:“如果不是你剛剛在家還在敲鍵盤,我們現在早就買完了,不用和別人擠在這么長的隊伍里了!”顯然這位老婆對于大排長龍很不爽,正在狂吼她老公。
老公:“是公司突然有事啊,我有什么辦法?”
老婆:“不是叫你不要把公司的事帶回家做嗎?到底是‘家比較重要,還是‘敲鍵盤比較重要?”
老公:“多年來,我已經很少帶公事回家了,今天早上是突發狀況!”
兩人你一言我一語,爭論不休。之后,有趣的來了。當我們結完賬,到了附近的一家餐廳,剛巧,再一次碰到這對夫妻,帶著小女兒,也在這餐廳吃自助西餐。
我去拿沙拉前菜的時候,瞄了那家人一眼,夫妻不吵架了,不過也沒有什么互動。
那個爸爸,正和女兒玩得很開心,女兒“咯咯咯”地笑不停。而那個媽媽,正在玩手機上的游戲。我回到座位,吃了一陣子,回到吧臺拿一些意大利面,又瞄了一眼那家人。這時候,那位爸爸仍在和女兒聊天,而那位媽媽仍在看手機──這次她在看“Line”。
我再次回到座位,吃了一陣子,又去拿水果和飲料,再看了一眼那家人。這時候,那位爸爸已經帶著女兒來到吧臺拿水果,有說有笑的,而那位媽媽呢?
媽媽呢?怎么不見了?我瞄一眼他們的桌子,看到那位媽媽,果然仍在看手機,而這次她在看“臉書”,然后,似乎開始寫留言回復。

讓我震撼的,并不是那位媽媽從頭到尾一貫的“冷漠”表情,也不是那位爸爸從頭到尾的熱情笑容,和孩子的互動。真正讓我震撼的是,從頭到尾,沒有人敢講以下這句話:
“到底是‘家比較重要,還是‘玩手機比較重要?”
這一家人,對于那些Line、臉書,甚至手游,好像都“習以為常”,老公沒說話,老婆也沒說話,女兒也沒有特別的反應。這家人不是三個人來吃飯,而是三個人再加上Line、臉書、手游總共6個人來吃飯!
這就是現代爸媽的“危機”──
當我們在“家庭時間”拿出大大的筆記本電腦,或厚厚一沓的紙本公文,我們等于是“破壞”了家庭時間。
這是現在大家都有的“警覺”。
但當我們拿出那部手機,打開Line或臉書,或打開瀏覽器看新聞,或大玩一場手游,我們似乎并不會“警覺”,它們正在破壞家庭時間。是的,手機絕對是破壞家庭時間的超級元兇。急著在臉書上面看完臉書“動態”,一下子就錯過了和親密家人的“動態”。
急著在Line上面完成與遠方朋友的“對話”,不小心又錯過了和親密家人的“對話”。以上,正是目前年輕爸媽所面臨的“危機”──熱情玩手機,冷漠面對眼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