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賓
11月份,國家體育總局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武術賽事活動監督管理的意見》,規范武術行業的行為,對武術從業者和習武之人列出8條禁令,包括不得自創門派、私下約架,以及不能自封“掌門”、“大師”等稱號。制定這一規定,對于現在武術行業能夠起到約束作用,制止擁有悠久歷史的中國武術亂象叢生。
武術是民間活動,也是由體育總局管轄的正式體育項目,有相應的管理機構。具體而言,武術的管理機構或組織包括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中國武術協會和武術研究院。了解中國體育體制的人士都清楚這其實是三塊牌子一套人馬。作為管理機構,一定已經意識到行業內部出現了問題,亂立門派、自封稱號等現象屢屢見諸報端,嚴重影響武術運動健康有序發展。
這個時候,體育總局重錘出擊,出臺8項禁令。從出發點來說,這是完全有必要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武術運動本來就枝蔓叢生,管理起來有諸多不便。如果放任行業人士私立門派,自封稱號,武術可能朝更加紊亂的方向發展。但是,武術想要重振雄風,甚至在未來成為奧運項目,單靠這些約束只能遏制無序狀態發展,并不等于推動武術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前進。
過去幾年,在國務院相關文件出臺后,體育產業之風勁吹,諸多項目借助東風扶搖直上。最為典型的是搏擊,昆侖決、武林風都成了頂尖IP,ROAD FC、ONE FC等國外搏擊賽事也趁機登陸中國。在一派繁榮背后,武術略顯尷尬。到了今年,曾經風靡一時的散打王重新立起山頭。但在搏擊格斗領域,它已經錯過了先發優勢。
之所以難以像自由搏擊和綜合格斗在全世界范圍內推廣宣傳,當然與武術的演變有關系。如今的武術主要分為套路和散打。在外行人看來,套路是花架子,具有較高的表演性質,不實用。它非常利于在群眾中推廣,能夠起到養身健體的作用,但觀賞性不夠,很難推出職業化賽事,粉絲數量也有限。
在競技方面,武術散打具有實戰對抗性,有潛力成為一項受歡迎的搏擊項目。但實際情況是武術散打在國際上得不到充分的認可,缺少頂級賽事,推廣之路舉步維艱。
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武術散打中流派眾多,技法各不相同,很難形成一套可以代表中國武術精髓的通行規則。更為重要的是規則相對死板,不像巴西柔術、泰拳等項目自由度高,無法與國際賽事接軌。
武術散打的規則注定了它無法大行其道,能夠參與的選手人數有限,也很難邀請國際搏擊界的頂級明星參與。這是中國武術面臨的現實。
武術想入奧,除了需要人口基礎,在國際范圍的影響力以及職業化開展程度同樣十分重要。以武術的現狀來看,在國內都難以涌現出一個具有號召力的賽事IP,在國際上談論影響力顯然為時尚早。
作為管理者,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和中國武協聯手整治亂象,令人稱道。但還要制定國際上通行規則,為商業化推廣提供更多扶持。
在悠久的歷史中,武術從來都不是作為觀賞性的花架子而存在的。如何將它的競技性展現出來,發揚光大,考驗管理機構的運營能力。民間約架當然不值得提倡,但至少說明中國武術是可以打的。具有觀賞性的搏擊項目有市場,這個早就被昆侖決、武林風等IP所定義了。
馬云和李連杰正在大力推廣功守道。這個項目也是由武術演變出來的。有了資本和明星助陣,功守道迅速聚攏人氣。但這個項目的前景以及未來能否入奧,既取決于賽事的商業化推廣和運營,也取決于管理機構在國際組織層面支持的力度。
目前,中國體育正在經歷大變革,協會與中心的關系逐漸厘清。中國武術想必也正在經歷這樣的變革。未來的中國武協將會承擔起更重的責任。武術前行之路遠且阻,中國武協責任艱巨,僅僅禁止私立門派、自封稱號還遠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