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飛
腳部有人體“第二大腦”之稱,一些老人常見的疾病,往往會先反映在腳后跟上。常見于以下幾種病癥:
骨質疏松或足跟骨刺 老人出現腳后跟疼、腿腳痙攣等癥狀,可能是骨質疏松或足跟骨刺的征兆。老人常骨骼缺鈣,足跟與小腿之間的肌腱彈性減弱,骨質蛋白和膠原蛋白減少,末梢循環變差。常表現為起床下地行走時,腳后跟像針扎一樣疼,隨后疼痛逐漸消失,坐一段時間后再行走又會感到疼痛,癥狀反反復復。
足底跖腱膜炎 足底跖腱膜是足底維持正常足弓、緩沖震蕩、加強彈跳力作用的腱性組織。長時間行走和過度負重,都會引起跖腱膜勞損,導致局部無菌性炎癥,出現疼痛癥狀。
足底龜裂 老人腳部表皮下脂肪層變薄,汗腺分泌減少,血液循環不流暢,足底和腳后跟容易龜裂,嚴重時會產生劇烈疼痛,甚至出血。這種癥狀多發于寒冷的季節。
老年人足跟痛的治療方式主要有封閉療法、手術療法和外敷療法,前兩者容易傷害局部組織,引發關節感染;后者能夠不損傷足部組織,較為安全可靠。
老人平時要注意以下幾點:1.選擇輕、軟、合腳的鞋子;2.選對足跟墊,如海綿墊或硅膠制成的跟痛墊,可起到緩沖作用,減輕足跟壓力;3.防止過度負重及用力,不要做重體力勞動,控制體重,避免過度肥胖;4.堅持足部鍛煉,以增強肌肉韌帶的力量和彈力,如赤腳在沙地上行走等;5.堅持每晚用溫水泡腳30分鐘,可適量加一些藏紅花和艾葉,或做一些簡單的足部按摩,促進血液循環;6.不宜過久站立、行走,以免傷害腳后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