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王輝
我國古典哲學,慣于以小見大。《淮南子》中便有:“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這一蟲一葉,不僅在詩詞中慣于表現,在生活用瓷上也多有展示。此次,我們就要通過瓷上的一蟲一葉,感受這天涼好個秋!
青花一葉
戰國著名詩人屈原在《九歌》的開篇就寫道:“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秋風與落葉交相映襯,刻畫出一幅完美的洞庭秋色圖,也襯托出詩人心境之凄涼。圖①是產于清代的一只青花瓷盤,為觀賞瓷,直徑為21.5厘米,高5.4厘米。上面所繪之景,便是一枝花葉前映照著一片大大的樹葉,葉子微微彎曲,呈小船狀,葉脈淺淺,從中間貫穿,一直到底。在圖案左上角的空當部位,有題詩“一葉得秋盡,新春再芳菲”。
五彩一葉
圖②是產于清代的一只五彩筆洗,為瓷制,呈葉形,它長15.2厘米,高3.4厘米。在其內部邊緣,有彎曲的青芽紋。底部的圖案,是花卉圖,只見牡丹灼灼盛開,雍容華貴,又有蘭花清清幽幽,暗香浮動,片狀、五角狀以及橢圓形的綠色葉子點綴其間,有紅有綠,紅綠相映,呈現很完美的搭配。
梧桐一葉
躲在西宮舊院的唐玄宗李隆基在面臨國家破敗,美人身死之后,看到瀟瀟暮雨,也不禁感慨:“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白居易《長恨歌》)只可惜,沉沉鐘鼓,耿耿星河,悠悠生死,魂魄不來,這是怎樣的凄涼寂寞。圖③是一只民國時期的梧桐葉紋五彩盤,它直徑23.2厘米,高3.8厘米。只見畫面中,有大大小小,5片飄落的葉子,還有聊聊數筆勾勒出來的秋風,襯托出“梧桐葉落而天下知秋”的感覺,令人遙想當年玄宗之苦境,那是男人的心事,不能向外人言說。
蟲鳴東壁
古語說的秋蟲,一般便是指蟋蟀,它們在墻根下低吟淺唱,牽人到秋思里去。圖④是一只清代同治年間的粉彩高足盤,盤面成正方形,各邊長15.5厘米,角為內凹對折形,高4.5厘米,內外皆有粉彩花卉。盤的底部外沿和盤的外沿上均有纏枝紋和花卉紋,只不過底部外沿布滿,盤的外沿點綴,只有4幅。盤內圖案被橫豎各兩道繪成籬笆狀的直線分成九宮格,蟋蟀便在中心的格子里,趴在一朵牡丹花上,靜靜嘶鳴。它黑色的翅膀,黑色的身軀,只腹部是紅色的。花卉很多,有桃花、木槿、牡丹、菊花,粉紅、淺黃、淡紫、雜色,煞是好看。在盤子的底部,有“大清同治年間制”的印字。
草間秋蟲
“涼風動秋草,蟋蟀鳴相隨。”(徐干《于清河見挽船士新婚與妻別詩》)不見其身影,聽著蟋蟀細細碎碎的鳴叫,秋意已經深深了。圖⑤是一只民國時期的粉彩印盒,為橢圓形狀,直徑7.5厘米,只見秋天已經來臨,秋草開始由碧綠轉成蒼黃,草叢間還開出四朵野葵花,兩朵黃色,一朵粉紅,一朵淺藍,一只蟋蟀趴在草葉上吱吱唱起,歡快地迎接秋天的來臨。左上角有題款,為“鴻發作”,后有印章。鴻發即民國粉彩名家雷鴻發,他的作品質量上乘但傳世很少,該印盒價值不菲。
蟲占葵首
“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草根吟不穩,床下來相親。”(杜甫《促織》)杜甫的寂寞,恐怕只有促織能夠明了。圖⑥是一只民國時期的粉彩杯,口徑7.3厘米,高8厘米,模樣和現在我們所用的杯子極其類似,單耳,身高。圖案像古代的寫意畫,淺淺淡淡,粗粗勾勒。看樣子已入深秋,草葉凋零,只剩下莖稈,有三朵野葵花淡淡開著,兩只黃,一只紅,一只蟋蟀趴在葵花上,仍肆無忌憚地歌唱,它不知道秋天行將過去,隆冬馬上來臨,好日子就要到頭了。不過,得高歌處且高歌吧,活一天便有一天的精氣神,蟲占葵首,讓人感覺到無盡的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