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王輝
“煙宵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并在此宵中。”這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七夕》詩,描述的便是我國古老的民間傳說農歷七月七——七夕之夜牛郎織女相會的情形。七夕也因此被稱為我國的情人節,它浪漫而華美,帶著美妙的東方色彩,從而受到我國歷代人民的喜歡。所以,他們便在日常所用瓷器之上,留下許多七夕故事。今天就來盤點一下筆者收藏的幾款七夕瓷。
青花七夕。圖①是一只產于明代宣德年間的青花折腰盤,直徑30厘米,高4厘米。盤子內部的圖案,描繪的便是七夕之夜,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情形,牛郎一手執柳條鞭,一手伸向織女,笑容在臉上,甜蜜在心間,深情款款;織女駐足在云間,等候著牛郎來到面前,雖然較為矜持,但從她的眼睛里,能讀出萬千柔情。一年一度的相會,就被定格在盤子上,人間天上,世世相見。牛郎的身邊,有一頭健壯的老牛,它回身擺尾,歡喜地看著自己的主人;在牛郎和織女四周,云彩飄飄,喜鵲有的飛翔,有的展翅,有的停駐。因為沾了牛郎和織女的光,喜鵲也成為民間喜慶吉祥的形象代言人,常常在吉慶場合出現。
胭脂七夕。圖②是一只產于清代康熙年間的胭脂紅地青花筆洗,它高9.7厘米,口徑8.7厘米,腹徑13.5厘米,地為胭脂紅,看上去一片氤氳,如朝陽初生,又如彩霞滿天,煞是美艷動人。上面的圖案,便是牛郎和織女在云端相見的情形,只見牛郎騎著老牛,向織女抱著拳,看樣子是在打招呼,織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她深情款款迎接著牛郎的到來。幾只喜鵲,在他們身邊上下飛舞,好像也被這歡樂喜慶的氣氛感染,為他們舞上一曲優美的舞蹈。“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為人間天上都難得一見的愛情。
梵紅七夕。圖③是一對產于民國時期的梵紅噴花帽筒,它高27.3厘米,直徑11.4厘米,白地梵紅,使得圖案有著一種紅色的朦朧之美,如在玉宇瓊樓,天上仙境,令人遙想銀河的美麗景色。上面的圖景,除了牛郎和織女的相會之外,和前面三幅圖景不同的便是增加了二人的一對孩童,這讓“纖云弄巧,飛星傳恨”的愛情主題有了家庭關愛,從而使得畫面更加豐富起來。在遠處,仙山樓閣在望,一家人和和美美,享受著這難得的幸福。“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是有銀河。石壕村里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也許,人間的喜怒哀樂才是我們真正所要關心的。
不管如何,牛郎織女的故事已經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它反映著我國勞動人民浪漫多姿的想象力和絢麗多彩的創造力。而在這些瓷器之間,文化的恒久魅力撲面而來,讓人在剎那間便會愛上這些到處揮灑的美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