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公知
300年前,并不需要狗肉來補充蛋白質的歐洲人,把狗變成了寵物,變成了“人類的朋友”,把它們抬高到了人類之下、萬靈之上的地位。從此,狗肉變成了歐洲人餐桌上的禁忌。
自古人人愛吃狗
食用狗肉的習慣并非局限于東亞文化圈。在地理上,吃狗的族群分布非常廣泛。從歷史來看,歐洲人本身在這方面的記錄也并不清白。
2015年,考古學家在西班牙發現了一處可能僅有3000歷史的洞穴,洞穴里有著一些煮熟過的動物的遺跡:除了野貓和狐貍外,還有家狗。
在歐洲文明的黃金時代古希臘時期,狗肉也常常被用作祭祀,而祭祀用的食物一般會被窮人吃掉。
此外,雖然狗不是希臘人日常的食物,但希臘人和廣東人一樣對狗肉的食療效果深信不疑。醫學之父和醫師誓詞的名義作者希波克拉底在自己的著作中記載了狗肉的醫用價值。名聲僅次于希波克拉底的古希臘醫生狄奧克勒斯也遵循了希醫傳統,將狗肉作為藥物開給患者。
歐洲人吃狗的記錄延續到相當晚近的時候。在其他肉類價格上漲時期,人類的好朋友便能雪中送炭,為歐洲的下層階級提供替代性的蛋白質來源。因為成分過于可疑,德國移民帶來的法蘭克福腸被美國人稱作“熱狗”。
美國人的懷疑并不是空穴來風。20世紀初,吃狗在德意志帝國確實不算罕見。1906年,德意志帝國的人民吃了大概7000條狗。薩克森人民在吃狗方面最為踴躍,雖然該王國人口只占德國總人口的7%,但是卻吃掉了7000條狗的一半。1923年,駐德國記者報道,一家慕尼黑的肉店窗戶上直截了當地掛著“來這里買狗吧,既賣狗肉也賣狗油”。
不過在20世紀,吃狗在西方已經成了地區性的現象。整體而言,西方人對狗的態度已經成形,德國人消費狗肉能進入媒體報道恰恰說明吃狗已經成為一種軼事,而非歐洲的常態。
為啥多數歐洲人不吃狗肉
首先,歷史上的歐洲人不需要讓狗充當蛋白質來源。因此,歐洲人對狗的“食物”屬性缺乏理解。人類是否將一種動物看作食物,取決于這種動物作為蛋白質的價值是否大于讓它們活著的價值。人類學家發現,大洋洲和北美洲吃狗肉的原住民族群主要是蛋白質攝入量不足的農民。
而游獵民族的肉類來源更加豐富,他們還需要狗幫忙狩獵或是拉雪橇,因此對于食用狗肉的態度就更加消極。
中世紀之后,歐洲人在營養水平大幅提高,肉類的人均消費量大幅上升。在歐洲的一些地區,肉類的人均消費量在19世紀就已經趕上了90年代的中國城市,豬、牛、羊、雞等家畜足以提供充分的蛋白質來源。
而在有著食用狗肉傳統的東亞和東南亞農業地區,人口長期瀕于土地所能養活的極限,多數人只能以高產量的農作物果腹,肉類攝入極其匱乏,實用價值較低的狗就成為了讓人垂涎三尺的食物。
毫不令人意外,人均肉類攝入量增長最早的英格蘭幾乎沒有將狗做肉用的歷史。此外,特別是活著的狗還能幫買不起馬的歐洲窮人拉車。因此,吃狗對于古代歐洲人來說并無必要,而狗便在他們眼中喪失了食物的屬性。
雖然狗肉并不是歐洲人慣常的食物,在肉類匱乏的時期,狗也會像豬一樣被一些歐洲人屠宰,以補充蛋白質。但現代以來,這種事情逐漸消失了。難以適應現代高效率的集約化飼養,是狗走下西方人餐桌的另一個原因。
寵物是最安全的身份
中產階級生活方式的傳播,加上動物保護立法的推動,終于在歷經幾個世紀后,確立了歐洲人將狗看作寵物的觀念,這種觀念才是讓他們對狗肉敬而遠之的主要原因。
雖然中世紀后的歐洲人并不常吃狗,但他們也僅僅是將狗看作馬的廉價替代品,而非寵物。
直到18世紀晚期,伴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和城市化的加速,英格蘭城市中產階級開始興起。他們將擁有伴侶動物,尤其是狗,看作是成功的象征。
隨著中產階級的壯大,他們的生活方式逐漸在英國社會傳播開。在維多利亞時期,養純種寵物狗當作寵物就已經成為了一股社會潮流。狗作為寵物的流行,讓英國人開始質疑對狗的傳統利用方式。例如,1839年,英國禁止了狗拉車,使得狗在分類上與家畜的差異越來越大。
英國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和觀念很快在歐洲世界得到傳播。經過了數代的時間,歐洲人將狗看作寵物的觀念終于根深蒂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