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月
脾胃是人體非常重要的器官,中醫認為,“人以胃氣為本”“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可見,脾胃對人體健康來說非常重要。
那么我們平時應該怎樣調養脾胃呢?古代專家一致認為,脾胃的顧護重點應該從飲食方面著手。
飲食要以清淡為主。唐朝藥王孫思邈提倡飲食要清淡,勿進肥濃羹蹄、酥油酪飲,他還主張,“善養性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
飲食甜咸不要過度。《素問·奇病篇》中表示:“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吃糖過多會傷害脾胃,并且生痰,損害牙齒,容易患上消渴,也就是糖尿病。《千金要方》中說:咸者傷筋,多食咸則筋脈傷。現代研究表明,過量食鹽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尤其是容易患高血壓,減少壽命。
飲食種類要多樣化。《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指出:“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表明了主食和副食要多樣化的重要意義。食物要雜,并且多樣化,這樣才有利于健康。
食物溫度要適中。飲食要適溫而食,“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這是《黃帝內經》中關于飲食寒熱要適中的忠告。食物過熱、過燙、過冷(過冰),都會對消化道造成一定的傷害,過寒則會傷害脾胃,即使是在炎熱的夏季,也不要無節制地吃冷飲。
飲食要新鮮干凈。漢代醫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說:“穢飯、餒肉、臭魚,食之皆傷人。”飲食宜食新鮮、干凈的食物,既保存了營養成分,又易于被消化吸收,同時還能避免病從口入。若進食了腐爛變質、毒素污染的食物,會損害機體,導致胃腸疾病的發生。
飲食速度要緩慢 。《養病庸言》中提到:“不論粥飯點心,皆宜嚼得極細咽下。”《醫說》表示:“食不欲急,急則損脾,法當熟嚼令細。”咀嚼是食物消化的開始,是胃腸消化的根本基礎。因此,在飲食方面要講究細嚼慢咽。
飲食時間要規律。《千金要方》中表示飲食以時。就是說飲食必須要定時,才能夠使身體及時獲得維持生命的營養要素。
飲食饑飽要適度。很多養生學家都提倡在飲食方面要節制。宋朝的蘇東坡認為,飲食適度是長壽的最基本條件。經常是“已饑方食,未飽先止”,他認為這樣能夠“寬胃以養氣”。清朝的尤乘認為:“飯不可過,過則濕而不健;食不可過,過則臃滯而難化。”
生氣后不要進食。古人說:“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煩躁易怒等不良情緒會影響到消化問題,應盡量避免,在進食的時候要心平氣和,這樣才有利于胃的消化。
餐后養生很關鍵。古代養生家認為:“食畢當漱口數次,令人牙齒不敗,口香。叩齒三十六,津令滿口,則食易消化,益人無百病。飽食則臥,食不消成積,乃生百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