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小威
至暗時刻
文/何小威
12.01國內上映
聚焦丘吉爾的選擇
導演:喬·賴特
主演:加里·奧德曼、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馬斯本·門德爾森、莉莉·詹姆斯、斯蒂芬·迪蘭
類型:劇情/傳記/歷史
故事:丘吉爾是一位詼諧而聰明的政治家,也是議會的中堅分子,但65歲的他當選首相的可能并不大。歐洲形勢緊迫,盟軍在納粹軍隊的進攻下節節敗退,而整個英軍更是被困在了法國,丘吉爾于1940年5月10日被緊急任命為首相。丘吉爾在作為首相期間面臨的最重要的選擇就是向納粹妥協做俘虜,還是團結人民群起反抗?面對黎明前的黑暗,丘吉爾做出了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決定。

“引人入勝的人物刻畫”“非凡的表演”“一部緊張刺激的戰爭巨作”……所有這些關鍵詞都與這部由美國環球影業出品的電影《至暗時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至暗時刻》不僅還原了驚心動魄且鼓舞人心的歷史故事,塑造了丘吉爾在二戰期間帶領英國度過最艱難、最關鍵時刻的偉人形象,而且影片整體風格頗具史詩氣質。另外,加里·奧德曼以教科書式的表演演繹丘吉爾,成為影片絕佳的看點之一。
前不久,克里斯托弗·諾蘭的電影《敦刻爾克》在國內上映,讓人們再一次關注起了敦刻爾克大撤退這一歷史事件。如今,同樣聚焦該事件的英國電影《至暗時刻》接棒上映,勢必會再度提升觀影熱情。從兩部電影的內容來看,《至暗時刻》仿佛是《敦刻爾克》的注解,因為它以丘吉爾的視角,更完整地展現了英國政府利用民船從敦刻爾克成功救回33.8萬名士兵的全過程。用奧斯卡獲獎影片《萬物理論》的編劇安東尼·麥卡滕的話來說,《至暗時刻》就是一部誠意十足的“野心之作”。
在就這一歷史事件創作劇本時,編劇安東尼·麥卡滕可謂費盡周折。為了顯示丘吉爾這一傳奇人物真實的一面,也為了塑造出別具一格的丘吉爾形象,安東尼·麥卡滕從丘吉爾戰時內閣會議的會議記錄、演講和伊麗莎白·奈爾的回憶錄中獲得靈感。“想要觸及偶像背后的真實性,一定要為丘吉爾建立明確的個性特征。我們夸大了一些時刻,但一切都是來自我們的調研。”安東尼·麥卡滕說,“對于丘吉爾,我覺得他立體的人格被埋在了歷史的表象下。一個歷史人物越是有名,他們越是容易失去自主權。最能說明這一點的就是,很少有人知道是丘吉爾制定了利用民用船去敦刻爾克撤兵的計劃,而正是他呼吁廣大民眾利用民用船趕去營救,才解救了成千上萬英國人和法國人的生命。”
喬·賴特看完劇本后,立馬答應擔任導演一職。不過,在拍攝前,喬·賴特還是與安東尼·麥卡滕進行了劇本修改工作。安東尼·麥卡滕表示,自從喬·賴特加入項目后,對劇本的每句臺詞都進行了嚴格的推敲,希望做到最好。這種創作態度,使得電影《至暗時刻》的戲更足,更富戲劇張力。喬·賴特說:“這種仔細,和對每一場戲的考量,讓劇本緊湊了很多。特別是1940年6月4日那場令人難忘的演講,很有力量……我設想這是一部面向世界的電影,而非僅僅針對英國觀眾。我們不想拍一部單純吹捧丘吉爾的電影,我們想讓觀眾們聽到他們的爭論,能自己去思考。事實上,丘吉爾也會這么做,作為領袖,他會聆聽,會考慮其他人的看法,然后再做決定。我們在《至暗時刻》中不止一處對此有所表現。”
當然,喬·賴特也秉持了安東尼·麥卡滕的創作初衷,弱化了政治和歷史的沉重,注重角色人性的深入挖掘,以此表現出一個更為真實、更為公平的傳奇人物,一個詼諧和機智的領袖。尤其加里·奧德曼的教科書式的表演,絕妙地契合了丘吉爾的形象。



電影《至暗時刻》以殘破的英國作為時代背景,重點突出丘吉爾坐鎮國內、制定戰時策略的場景。同時,影片也描繪了英吉利海峽對岸士兵們的情感遭遇——被納粹包圍時,只能退守敦刻爾克的沙灘,而面對必死的結局,卻依然要戰斗到底。
為了表現歷史的真實,導演喬·賴特先是與曾提名奧斯卡金像獎的藝術指導莎拉·格林伍德和布景師凱蒂·斯賓塞一起創造出當時的國家景象。喬·賴特說:“1940年的倫敦要更臟一些。所以,我們要回避倫敦的經典地標。”于是透過影片,我們可以看到那些顏色不那么鮮艷的物品,還有舊沙發和舊地毯。但是,在處理色澤暗淡的場景時,喬·賴特又給《至暗時刻》抹上了一層現代感,讓整個場景既有過去時代的風貌,也貼合現代人的審美。這種設計,使得喬·賴特以不同的角度去接近角色,塑造人物。就像莎拉·格林伍德所言:“這一時代在銀幕上可能會顯得比較俗氣。在《至暗時刻》里,我們都努力避免這一點。”
議院和作戰室是奠定《至暗時刻》基調的兩個主場景。喬·賴特為了更生動、形象地彰顯丘吉爾的性格特點,不惜耗費巨資,花費數月,重建了一間令人贊嘆的地堡。“細節好到令人驚嘆,我打開了幾本隨便放著的書,結果是相關的記錄和日記。”主演加里·奧德曼說,“地圖釘都扎在了對應的位置上,一切都和真的作戰室出奇的相像,絕對是我待過的設計得最好的布景之一。”此外,喬·賴特還注重驚悚氣氛的營造,表達的是丘吉爾所背負的巨大壓力背后的堅韌不拔的精神。片中,所披露的數次政壇交鋒,也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丘吉爾直面反對黨派時強大的領導力,更深刻挖掘了其肩負起世界責任時與常人無異的那份糾結和自我質疑。

《至暗時刻》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戰爭、歷史和傳記題材電影,而是一部關于懷疑、自信與危機的電影,一部展現丘吉爾與敦刻爾克的震撼實錄的“驚悚片”。因為它沒有表現宏大的戰爭場面,還因為它在勾勒出了戰爭背后的政治斗爭的同時,彰顯了決策背后所承載的難以衡量的復雜情感。或許,對于《至暗時刻》而言,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我們“與傳奇人物在一起,度過一段我們都面對過的艱難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