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翁駿 張鶴 孫鵬
高山之巔的戰斗堡壘
文/翁駿 張鶴 孫鵬

9月初的鄂西山區連日陰雨,霧氣彌漫,記者走進巴山深處的巴東雷達站,剛到站就趕上一場戰斗演練。警報響起,戰斗打響!只見雷達在云霧間飛旋,操縱、報務、油機等各專業人員沖向戰位,迅速進入一等戰斗值班狀態。
方艙內氣氛凝重,信息流交織暗涌。屏顯穩定跟蹤,目標向雷達網某區域方向突圍,其超低空突防蓄意明顯,近了,更近了。突然,“敵機”釋放強電子干擾,信號源淹沒在雜波中。“目標將從XX點方向進入,請密切跟蹤監視。”“迅速判明干擾種類,采取反干擾措施!”一道道指令發出,“敵機”回波重現,被牢牢鎖定。
養兵千日,用兵千日。作為祖國的千里眼,官兵們時刻睜大警惕的眼睛,捕捉熒光屏上的每一個“目標”,為上級提供最準確、最及時的情報。這是習主席“三個要過硬”戰略要求在基層一線落地生根的生動縮影,是內化為官兵靈魂和血脈的具體體現。都說基層黨支部是堅強的戰斗堡壘,這種戰斗性到底從哪來?面對新的形勢應該怎么建?
身在巴東雷達站,就與戰斗為伴。46年的站史,也是一部“戰斗史”。盤山公路還未修通前,這里每年冬天大雪封山,最低溫度達-10℃。由于海拔高,濕氣重,連隊不少官兵患有關節炎、濕疹等慢性病。
一次,該站擔負重大雷達情報保障任務,一號班要24小時值班,一日三餐都得靠戰士們送上山,晚上天氣又冷又潮,雖然穿上了厚厚的棉大衣,生起了火爐,但大伙還是凍得直打哆嗦。油機班長盧運全對油機不放心,索性把床搬進了油機庫房,在里面一住就是10多天,導致本來已患有風濕的右腿積了水,在鎮上的醫院躺了10天才有所好轉。從那以后,盧運全的右腿每天要貼兩片膏藥。
雷達站地處高山,周邊地形復雜,為了提升連隊戰訓水平,站長焦戰濤帶領訓練骨干建成了全旅第一個實戰化訓練戰勤研究室。置身其中,只見沙盤內兵器、地貌、空域等戰情要素齊全,各類飛機模型整齊排列、飛機性能參數躍然眼前,實戰化訓練的氣息撲面而來。小小的戰勤研究室,成為官兵開展實戰化訓練的有力平臺。
平時苦練本領,戰時動若風發。
“2011年8月的一天,正在擔負二等戰斗值班任務的我站操縱員伍文,突然發現……”盛夏時節,在巴東雷達站雷達方艙內,操縱員游高龍指著雷達熒屏,向跟班見學的新兵姜志航、許昕楷等人講述曾在該站發生的經典戰例,勉勵他們既要掌握專業知識,盡早“單放”,也要強化崗位認識,把“小小操縱員,連著司令員”這句話牢記于心。
警惕、堅韌、優質,是雷達兵精神。雖然事隔多年,如今已經提干的操縱員伍文記憶猶新:“當時,該批目標位于責任區外,我作為操縱員,從目標高度、航向等方面,判定該批目標存在異常,并立刻向站指揮員報告。”戰機稍縱即逝,經上報旅指揮所查證后,該批目標屬“三無”空情目標。旅指揮所立即按不明空情上報,命令其他雷達站相繼轉進跟蹤,并成功保障引導我機升空查證。
四級軍士長、操縱員馬安洋聊起戰備值班,顯得有些嚴肅。他眼里的 “優質”,不是一天兩天雷達情報合格率達到100%,而是十年如一日的穩定、無差錯。馬安洋擔負戰備值班任務10余年了,沒有發生一起戰備差錯,在該站官兵眼中,提到“優質”,往往第一個就會想起他。
和馬安洋一樣,普福、李曉東、金成等人都是“身懷絕技”的老班長。普福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在一次參加某演習任務過程中,創造了連續39個小時不間斷值班的紀錄;李曉東是該站有名的“四會教練員”,站里有許多年輕的“一號班”成員,都是他帶出來的;多年一道擔負戰備值班任務,讓金成對他的“老伙計”、某型油機感情頗深,每次休假或在外執行任務時,他與連隊官兵通話的過程中,總會關切的詢問,油機最近怎么樣,有沒有出什么問題。他希望能夠通過自己和官兵的精心呵護,讓“老伙計”再多堅持幾年,爭取比自己更晚“退伍”。
山上本無堡壘。人扎了根,堡壘就立了起來。
如今,這座立于高山之巔的戰斗堡壘,正釋放著強大的“紅色磁場”,吸引越來越多的高學歷人才主動申請到雷達站服役。
“今天你學習了嗎?今天你訓練了嗎?今天你進步了嗎?”在巴東雷達站,模擬訓練室門上貼著這三個問句,吸引了記者的注意。
位于海拔近2000米的高山之巔,這個站連續27年保持雷達情報合格率100%,連續5年被評為“軍事訓練一級單位”。一連串成績的背后,不光有汗水,還有緊貼實戰訓練拓寬思路的途徑方法。
有一年,該站保障某重要空情時,因設備老舊,雷達捕捉空情幾度“延時發現”,幸好特情處置方案完善,官兵齊上陣共同補救,才勉強完成了這次任務。事后,他們在反思中,普遍談到:類似的實戰化訓練也曾開展過,但大家都是盯著問題解決問題,并沒有從戰法訓法上找原因、求突破。
很快,“講武堂”應運而生。一開始,由干部骨干結合部隊實際和下步任務特點,設置貼合自我的訓練進度,輪流備課授課。后來,越來越多的官兵嘗到了“甜頭”,部分官兵甚至自發成立課題研究小組,集智攻關,與大家分享理論成果。
如今,這個“講武堂”已經連續舉辦130多期了,內容從原先的特異情處置、雷達排故等雷達兵單方面的知識,延伸到航空兵、地空導彈兵、電子對抗兵等多個兵種、成體系的戰法訓法研究。登臺授課的不光有連隊干部、業務骨干,也有許多“初出茅廬”卻對某一作戰領域頗有心得的下士、義務兵。
“你有多大才,我搭多大臺。”站長焦戰濤隨手拿出一名戰士的軍事訓練筆記本,上面密密麻麻記錄的訓練筆記,讓這個薄薄的小本顯得沉甸甸的。近三年來,該站被全旅轉發推廣的實戰化訓練意見建議、經驗成果就多達10余條,在連隊官兵眼中,會學習和會訓練,幾乎劃上了等號。

雪中奔向戰位
理念一變天地寬。去年,該站官兵在旅機關的指導下,根據區內地形地貌、兵器性能參數等資料,按照比例尺,自主研制了用于實戰化訓練的沙盤,在此基礎之上,建成了全旅首個實戰化訓練戰勤研究室,并將“講武堂”從教室搬到這里,實戰化訓練、戰法訓法研究有了仿真平臺,教學水平更上臺階。
在巴東雷達站的閱覽室內,上級配發的三個立式書柜,整整齊齊擺放著千余本書。不大的屋子里,滿滿當當坐著10余名渴求知識的官兵,“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標語無聲更顯力量。戰士高達煥和通旭龍已經記不大清楚,有多少個周末,他們選擇到閱覽室讀書,通過這種方式放松身心了。
“隨著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的普及,官兵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對讀書看報等活動,興趣的確大不如前。”四級軍士長、油機技師熊慶翔一路見證了閱覽室這10多年來的“人來人往”,感慨頗深。
“可這幾年,閱覽室又‘火’了!”翻開“圖書借閱登記表”,僅上半年,每名官兵都至少借閱過3本以上的圖書,《超限戰》《刀鋒》《激戰上甘嶺》《資治通鑒》等10多本圖書,是官兵借閱頻率最高的。
緣何一度備受冷落的圖書,如今成了“香餑餑”?指導員俞夢溪上任不久,曾在連隊搞過一個調查:過去的一年里,你閱讀過幾本圖書,請推薦一本,并談談理由。結果顯示,62.7%的官兵過去一年沒有完整讀過一本書,30.5%的官兵只讀了一本書,只有不到10%的官兵讀過一本以上的書,并且給出了推薦書目及理由。
連隊閱覽室是駐地圖書館流動服務點,書籍更新的速度并不慢;連隊落實“三個半小時”制度雷打不動,每周還專門留出時間給官兵讀書看報,為啥官兵不愛看書?這引起了俞夢溪的思考。
在與多名官兵深入交談后,俞夢溪發現,如今官兵偏好淺閱讀,依托移動互聯網,追求“短、平、快”,對耗時長、讀起來吃力的“大塊頭”普遍興趣不大。然而,“碎片化”的知識如同零食,系統、深入的知識,才是主食,倘若長期“偏食”“挑食”,大部分官兵就會“營養不良”。
很快,一場以“讀書興連”為目的的系列讀書看報活動在該連興起。由指導員俞夢溪率先開講的“抗日戰爭那些事兒”“解放戰爭那些事兒”讀書交流會場場火爆;依托“三個半小時”,舉辦“精彩十分鐘”系列讀書故事會活動,人人上臺,播放精心準備的視頻、多媒體課件等,為大家講述從書中領略到的精彩故事;參照《見字如面》《朗讀者》等節目設置,利用每周文體活動時間,舉辦“與高山云海的對話”讀書聽書會,官兵登臺,為大家朗讀自身感觸最深的章節、篇目。多措并舉,就此點燃了官兵讀書品書的熱情。

緊盯空情
“僅有一個方向……最昏暗的地方也變得明亮……”晚飯后,巴東雷達站的俱樂部,幾名戰士正在加緊排練節目。
這是連隊“山之峰”電聲樂隊,平時官兵自娛自樂,重大節日就組織一個小型演唱會。吉他、貝斯、架子鼓,一應俱全。
主唱李曉東,從云南省紅河州民族師范學校畢業后,原本是帶著成為一名“文藝兵”的夢想入了伍,沒想到卻“稀里糊涂”地被分到了雷達部隊,成為了一名雷達兵。原本以為離夢想越來越遠的他,卻在高山上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舞臺。
2012年,機關為連隊配發了音樂器材,連隊黨支部決定組建樂隊,并推薦李曉東任樂隊隊長。沒想到,“舞臺”成就了一個人。李曉東從此工作兢兢業業,業務能力也突飛猛進,平時一有時間就用在樂隊排練上。短短一個多月后,“山之峰”樂隊帶著自己的作品出現在官兵面前,贏得了戰友們的陣陣掌聲,從此更加一發不可收拾,技藝越來越專業。他們不但改編了《當那一天來臨》《我的祖國》等一大批紅色經典歌曲,還多次參加上級機關、地方友鄰單位的文藝演出,在駐地也有了小小名氣。
“沒有成為文藝兵,我一點也不后悔。我覺得現在的自己學到了更多知識,不但能玩音樂,還懂雷達、會管理,感覺比以前更加充實了。”李曉東笑著說。
在該站“文體之星”群像里,像李曉東一樣具備閃光點的官兵不在少數。連隊黨支部充分調動每一名官兵的積極性,發掘每一處閃光點,讓大家都參與到整個連隊的文化建設中來,逐步孕育并形成了以“兵”“冰”“斌”“彬”“賓”“鑌”“繽”“玢”為主體的“兵之韻”文化。他們曲自己譜、詞自己填、字自己寫、畫自己畫、歌自己唱,在營院打造出一塊“自主文化區”。經過幾年的發展,官兵們不但自己創作了站歌《巴山之巔》,提煉總結了“志氣要比山高、本事要比山高、境界要比山高”的站訓,還形成了帶有自身高山特色和自身特點的走廊文化、操場文化、安全文化、燈箱文化、窗簾文化、床頭文化等“連隊八大文化景觀”。

歡唱時刻
今年暑假,從駐地山村考出去的大學生、中央司法警官學院大二學生雷堅文,回到家放下行李,就找出鮮紅的榮譽證書一口氣跑到雷達站,拿到國家獎學金的他,迫不及待地把這份喜悅分享給身著空軍藍的大哥哥。在雷堅文心中,是這群大哥哥們讓他夢想成真。
從1997年開始,雷達站黨支部積極參加空軍黨委“藍天春蕾”計劃,專門設立“藍色貝雷”幫扶基金,每月定向資助3名特困生。而雷堅文就是他們幫扶中的一個孩子。
20載涓涓細流,20載春華秋實,在該站官兵的愛心接力下,先后有20名學生實現求學夢想,他們中有的坐在小學課堂里接受教育,還有的已經考上大學,走出大山。
關于未來,雷堅文在心里暗暗編織一個嶄新的夢,他勵志要像這群空軍大哥哥一樣,成為國家、社會有用的人,身體力行幫助更多的人。他說,這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夢,而是一個能把奮斗的青春與家國的明天糅合在一起的夢想,這世間沒有比夢想更強大的力量了。
指導員俞夢溪告訴記者:“現在大家物質富裕了,精神層面更要跟上。作為方圓百里唯一的部隊,我們不僅要守護好人民的生命財物,更要守護他們的夢想!”
清晨,嘹亮的國歌聲響徹山谷,鮮艷的五星紅旗在駐地鎮上的小學冉冉升起,組織升旗儀式的是雷達站官兵。
國旗下,那一抹空軍藍格外絢麗。在該站的《擁政愛民公約》里,2006年第一次出現“軍營開放日”,2009年新增“國防教育日”。近10年來,雷達站官兵每月都要到小學升一次國旗、上一堂愛國主義教育課,每一次與孩子們的交流,他們都精心策劃、悉心準備。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在“藍色貝雷”幫扶對象呂美玲的家里,小姑娘翻著雷達站官兵送去的暑假讀本磕磕巴巴地念著,也許一顆夢想的種子已然在她心底種下。
從呂美玲家出來,路遇一個農產品經銷門市部,物品琳瑯滿目。見記者和雷達站官兵同行,店主講起了官兵幫助自己致富的故事。
店主主要靠代銷鄉親們的蔬菜維持生活,有一年蘿卜豐收,原來說好收購菜的老板卻突然跑路了。他沒辦法,只好找到雷達站問能不能買走一些,沒想到,雷達站不僅買了蔬菜,還專門來到店里共商經營“大計”。
“他們教我在蔬菜采購的網絡平臺上推送信息,還給農產品拍好看的照片更新推送信息,大概一個月后,有縣城的人專門來我這里,看我們的菜,當場簽了采購一個季度的合同,當時的場景就像是做夢一樣。”提及雷達站官兵,店主的言談中似有說不完的恩情。
行走在小鎮,風起云又落,雷達站紅心向黨、一心為民的好故事,處處可聽見、時刻在記錄。他們幫助駐地百姓實現建設美好家園的夢想,不是義務,卻成了責任。
如果夢是有顏色的,那么在這高山之上,空軍藍一定是它的底色。★
責任編輯:王 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