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瓊
鄂矛的音樂夢
文/李 瓊

鄂矛一邊喝著咖啡,一邊用手指輕輕敲擊著大腿外側。如果仔細觀察幾秒,不難發現他指尖的節奏跟咖啡廳悠揚的鋼琴聲配合得貼切。似乎還未從工作狀態中完全抽離出來的他,最近正和戰友們全力以赴“備戰”紀念建軍90周年文藝晚會。這位創作了《盧溝謠》《兵車行》《相聚中華》等動人旋律的軍隊優秀作曲家,如今還是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音樂系軍旅音樂創作專業的一名在職研究生。鄂矛很享受在學習充電和埋頭工作中切換的狀態,學習和工作如同兩個車輪推動他的藝術人生不斷駛向前方。
一
鄂矛和軍旅的緣分,始于一次巧合。
1995年,武警總部文工團前往哈爾濱招生。當時在市兒童藝術劇院擔任聲樂老師的王秀琴負責鋼琴伴奏。看到考生們一個個吹拉彈唱熱火朝天,她突然冒出了個想法:“或許可以讓兒子來這邊彈一彈,接受北京專家的點評指導。”
不滿16歲的鄂矛當時正在黑龍江省藝術學校讀中專,主修鋼琴。接到母親的電話后,他跑到招生地點——哈爾濱市少年宮,當著所有評委和考生的面,從容而流暢地背奏了鋼琴協奏曲《黃河》的4個樂章。
專家留給母子倆兩句話:一是“鄂矛雖然年紀小但技術和樂感都非常不錯”,二是“我們對他挺感興趣,如果愿意,可以來北京參加復試”。
鄂矛記住了前一句。回到學校后,他“彈琴更帶勁,上課也更認真了”。
而王秀琴記住了后一句。因為對軍旅音樂始終懷抱熱愛,她考慮,“或許這可以成為鄂矛一生的事業”。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音樂之都”稱號的哈爾濱,曾誕生過中國第一支交響樂隊,著名歌唱家金鐵霖、李雙江,“音樂詩人”李健等都出自這里。這座依松花江而建的城市,音樂氛圍濃厚。
鄂矛全家也都十分熱愛音樂。母親王秀琴曾是軍隊文工團的聲樂演員,大姨是遼寧歌劇院的女高音歌唱家王秀英,二姑擔任哈爾濱市歌劇院的女高音,舅舅是弦貝司手。家中唯一“不專業”的父親鄂楠,小時候也學過小提琴,鄂矛的樂理知識都是父親教的。
鄂矛從3歲開始學習鋼琴,受環境影響,他從小對音樂保持著非常高的敏銳度和好奇心。小時候他最開心的就是飯后參加家庭小型音樂會,“最開始我就站在旁邊看舅舅拉貝司,聽姑姑姨媽們唱歌,等我后來鋼琴技藝成熟些,就會為他們伴奏。”
在省藝術學校期間,閑不下來的鄂矛組建了一支沒有名字的流行樂隊,他擔任樂隊的鍵盤手。
20世紀90年代,中國搖滾樂進入蓬勃發展時期,和大多數熱愛音樂的年輕人一樣,鄂矛也總想通過音樂表達些什么。他開始大量“扒帶子”,并組織樂隊成員跟著磁帶播放的旋律彈奏,磁帶聽完一盒又一盒,隨著曲目的不斷積累,他們很快從眾多校園樂隊中脫穎而出,活躍在學校的音樂節和小型音樂會舞臺上。
二
1996年春,接到武警總部文工團的復試電話后,鄂楠和王秀琴帶著鄂矛前往北京。
考試過程鄂矛已經不大能想起來,他唯一記得的是復試結束后團里的領導決定特招他入伍,并只給了他和父母10分鐘考慮時間,“要不要留下來工作”。
鄂矛沒想很久就答應了,他說:“母親曾是軍人,我對于軍人有親切感也有安全感。”
和父母游玩頤和園后,鄂矛留在了北京。
這一年夏天,文化部和哈爾濱市政府聯合舉辦“中國·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并誕生了兩項國家級賽事——首屆全國聲樂比賽和全國歌劇觀摩演出。
文工團很多知名演唱家積極備戰,鄂矛負責為男高音演唱家聶建華老師鋼琴伴奏,并且是所有伴奏中年齡最小的。
未在北京待滿半年,鄂矛便回到家鄉,只不過這一次,他是在比賽的舞臺上。最終,聶建華在這屆聲樂比賽中奪得民族唱法金獎。
賽后,很多音樂學院的老師找到鄂矛,拿到金獎曲目的鋼琴伴奏譜后,他們覺得非常意外。“你這即興伴奏的效果挺好啊。”這些老師們發現鄂矛的譜子上全是簡譜,并沒有鋼琴伴奏譜。
兩個月后,聶建華老師和民族樂團的謝琳老師在北京音樂廳舉辦了一場山西經典民歌音樂會,鄂矛擔任這場一個半小時音樂會的鋼琴伴奏。
這對于16歲的鄂矛而言,是巨大的信任和鼓勵。他正式被特招入伍,成為武警總部文工團的鋼琴演奏員,擔任歌隊的鋼琴伴奏。
三
加入文工團后,鄂矛需要負責歌隊40多個人日常排練、考核的所有伴奏。這是多少工作量呢,舉個例子,個人考核中,如果每個人需要唱兩首曲目,40個人就是80首,而他還要練習自己的獨奏曲目。
在考核季,鄂矛基本上是從早上睜開眼睛一直彈奏到晚上九十點。如果有其他單位需要伴奏,休息時間則被壓縮得更厲害。
1997年,鄂矛第一次看總政歌舞團的演出。當時一個重要的國際軍事醫學大會在北京召開。“當晚的演出,是總政歌舞團的最強陣容,藝術家們精湛的演出征服了在場所有的中外觀眾。”他當時想:“要是有朝一日能到這樣的團體工作,那是多么的幸福。”
但當時他的作曲水平幾乎為零,鄂矛萌生了報考解放軍藝術學院的念頭。
因為身上有工作任務,團里不允許“脫產”,鄂矛又不忍心脫下軍裝,于是他只能采取“曲線救國”策略。
2010年,互聯網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并開始影響各行各業的從業者。這一年,父母為18歲的鄂矛購置了一臺win95系統的電腦和數碼錄音機,鄂矛給它安裝上了音樂制作軟件Cakework。
由于當時文工團沒有多余的床位,鄂矛一開始住在排練廳角落一間本來用于放置掃把、剛好容得下一人大小的菱形“房間”,一張小床放入后,門都關不上。為了把“宿舍”讓給電腦“住”,鄂矛抱著床單被褥到排練廳打地鋪睡。
他把所有能利用的時間都投入到自學電腦音樂制作當中。當時相關的專業軟件,還沒有漢化版,一般不是英文就是法文,鄂矛“就對著軟件上的字母,一個個查字典,弄清楚什么意思,然后再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積累幸運的密碼。慢慢地,鄂矛開始認識更多專業的音樂老師,他孜孜不倦請教,在摸索中學習。當時武警文工團有國安錄音棚,設備和技術在北京數一數二,劉歡、張宏光等知名音樂人都來這里錄音。
“近水樓臺先得月”,鄂矛一有時間就坐在錄音棚旁,“看專家們怎么工作”。當時錄音棚的管理人員看他認真,也不忍心趕他走。
1999年,軍藝文學系針對武警在職干部開辦了一個培訓班。鄂矛毫不猶豫報名考試,準備拿到大專文憑后再讀本科。
最終他如愿所償,也得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
文學系的專業學習讓他 “對文字產生了更強的感受力”,他更能體會到每一段文字背后的情感,而這些情感正是藝術工作者尤其是作曲者不可或缺的。
大專和本科6年的學習,鄂矛一刻也沒停下。他參加了當時北京很知名的“地平線”流行樂隊并擔任鍵盤手,完成了兒時的夢想;在軍藝和中國音樂學院代鋼琴伴奏課;2003年為著名青年歌唱家雷佳擔任鋼琴伴奏,獲得第三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全國聲樂大賽鋼琴伴奏獎;參與團里的音樂制作、編曲,并開始嘗試作曲。
四
2007年底,鄂矛接到雙擁晚會任務,要他為展現北京奧運風采的雜技節目《奧運動律》作曲。
這是鄂矛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獨立作曲。
他跟著晚會籌備組去廣州戰士雜技團觀摩節目,按照節目中的每一個場景和動作變化寫下他認為合適的曲調,然后將所有的曲調串聯,糅合,并在腦海中把曲調和畫面結合起來,一遍遍修改。節目編排有任何改動,他也隨之進行修改甚至再創作。
一個月后,《奧運動律》正式創作完成。音樂先以急促的鼓點切入,隨著雜技演員動作幅度加快,音樂轉為高亢激昂的交響,當雜技演員開始展現身體柔韌度的慢動作獨舞時,開始出現舒緩的鋼琴獨奏,然后再次轉為激昂的音樂直至結束。
5分鐘的節目,全場貢獻13次掌聲。
2009年,鄂矛調入原總政歌舞團(現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團)工作。雖然本職是鋼琴伴奏,作曲編曲亦是他的主要工作內容。2010年,在一次音樂交流中,鄂矛偶然得知北京電視臺中秋晚會一首名為 《盧溝謠》的童聲合唱正在選擇作曲者,他決定試一試。
“永定河/出西山/碧水環繞北京灣/盧溝渡/擺渡船/渡走春秋渡秦漢……”拿到李明圣創作的歌詞后,鄂矛嘗試模擬童聲朗誦,然后在腦海里構筑歌詞所營造的畫面,“如何用旋律展現童真童趣又不失莊重”“如何用旋律配合歌詞更好地激發愛國主義精神”,他一邊思索一邊記下心中流淌出的旋律,“靈光一閃,一氣呵成”。
第二天按照曲譜試唱,所有人都非常滿意。后來,《盧溝謠》參加由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音樂家協會等單位共同舉辦的慶祝建黨90周年“《唱響中國》群眾最喜愛的新創作歌曲征集評選活動”,獲得最高獎項———優秀歌曲獎。2012年榮獲中宣部第12屆精神文明建設 “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
無論是他改編的男聲合唱《天路》,還是為男子集體舞《兵車行》《練練練》作曲,或是作曲的歌曲《我是刀鋒》《感動》等,都不斷斬獲各項比賽金獎。
鄂矛將多年前觀看總政歌舞團演出時默默幻想的那個“假如”變成了“現實”。去部隊采風,和戰士們同吃同住,為戰友們作曲,在舞臺上進行鋼琴伴奏,鄂矛在歌舞團的工作表現十分出色,并多次立功受獎。
但他總覺得自己“仍然少了些什么”,似乎又“是時候為自己充電”了。他報考了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音樂系的在職研究生,師從著名青年作曲家欒凱教授。沉浸在軍旅藝術的氛圍中,鄂矛覺得“是一種幸福”。這一次,他不用“曲線救國”,而是直指他內心追求的事業和夢想。
下一步,鄂矛想嘗試接觸大型的音樂劇、歌舞劇或者影視劇配樂工作。“能掌握更多豐富的題材,才能把這些好的音樂方式中蘊含的正能量融入軍旅音樂中,這是我對自己的要求和期待。”★
責任編輯:曹舒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