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海鋒
讓我們親吻泥香的大地
——品讀《散落軍旅的思考》談文風
文/陳海鋒
《散落軍旅的思考》一書,是原解放軍報社高級編輯、第五屆韜奮新聞獎獲得者、我軍著名新聞評論員陳賢德老師的評論文集。主要包括“主持人語”、“新聞評論”“雜感隨筆”“理論文章和業務研究”四個部分的500多篇典型文章。每每翻看這本具有強烈思想厚重感、語言節奏感和文字立體感的評論文集,每每閱讀那篇篇文字清麗、語言清新、觀點清明的評論和理論文章時,既讓人獲得新的思想震撼,又促進思維成熟。
“沃其根者膏其華”“植木不沃其根,則必蹶”。真正的好文章是來自大地的深情,是來自泥土的馥香。泥土芳香,是浸潤筆端的雨露;大地之愛,是滋養筆情的甘泉。《散落軍旅的思考》善于從基層的泥土里發掘靈感、生根拔節、開枝散葉,不忘基層泥土香,把根深深地扎在基層的土壤里,貼近群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記錄了真實、書寫了真情,傳遞了真知。大地有情,筆端有意。沒有比大地更真的情,沒有比腿腳更長的路。通過研讀《散落軍旅的思考》使我認識到:深足不怠、筆耕不倦的行文寫作者就應心貼大地、身沾泥土,深情親吻泥土芳香的大地,思想的榮光將永遠在前方。

《散落軍旅的思考》陳賢德 著長征出版社
輕薄為文者態度輕浮、不莊重、不夠嚴肅認真,是一種很壞的文風。唐代大詩人杜甫曾在 《戲為六絕句》中諷刺輕薄為文者:“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如今,現實生活中,輕薄為文的壞作風仍然存在,比如:有的人唯利是圖,不惜胡編亂造,片面強調文章出彩,不顧負面影響,蓄意捏造事實;有的人文字平庸,套話連篇累牘,由于對事物缺乏真情實感,缺少真知灼見,又不愿“沉下身子”深入調查研究,導致大話、套話、空話充斥滿篇;有的人照搬照抄,千百語一個調、千篇文一副面,反映不出新問題,囊括不了真內涵,表達不出真感情;有的人責任心不強,又懶于查證,“文”與“意”大相徑庭,錯漏累累、謬誤不斷,等等。凡此種種,皆是輕薄為文之表現。
為文如為人,貴在真實、踏實、扎實,以事實為考證,拿事實來說話,用事實感動人、教化人、啟迪人。毛澤東同志曾指出,對于敵人的造謠誣蔑,我們反攻的方法就是“請看事實”。反擊敵人如此,行文亦當如此。《散落軍旅的思考》一書中的“主持人語”部分收錄的大部分文章都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得出正確的結論的。比如“仕途一時榮、事業千古事”“不能用形式主義反形式主義”“戰斗力標準是科學的價值標準”等這些閃光的思想觀點既立意新穎又啟迪人心。
《散落軍旅的思考》的文風特點和行文思路啟示教育我們,只有徹底摒棄浮夸、浮艷、浮躁的輕薄文風,才能使“文”出真、出新、出彩,高人一籌,贏得讀者、聽眾的尊重和共鳴。腹無詩書,胸無點墨。行文寫作者只有夯實了理論功底,才能文思敏捷,寫出的文章才能觀點獨到、感人至深,講出的話語才有理論高度、思想深度,否則,只會淺嘗輒止,令人似懂非懂,甚至誤人心志。
文章之道,自古稱難;為文之勝,在乎精準。一篇文章,不但要言之有文、言之有物、言之有情,更要對事物做深入調查,做到精準,精準,再精準,只有這樣才能符合邏輯、不出差錯,否則將差之毫厘,謬之千里。1930年4月,閻錫山和馮玉祥發動了討伐蔣介石的中原大戰,并將兩軍會師地點定在了河南沁陽。擬制作戰計劃時,馮玉祥的參謀長一時疏忽將地名“沁陽”寫成了幾百里外的“泌陽”,嚴重貽誤戰機,最終吃了敗仗。這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被后人調侃為“一撇吃敗仗”。
文若春華,思若涌泉。文章要緊扣主題,準確表達意思。尤其是擔任文牘工作的人,需準確把握好領導意圖,并運用獨特的眼光和新穎的思路,運用多種表達方式進行準確表達。變則新,不變則腐;變則活,不變則板。行文也應注重創新,善于站在新角度審視新材料,運用新思路揭示新問題,活用新方法表達新思想,求得真知灼見,使“文之味”清涼甜美、“文之骨”清新自然、“文之情”清醇秀麗,才能寫出經典美作,給人富有時代氣息的讀文、聽文、看文感受,使人耳目一新、豁然開朗、神清氣爽。
《散落軍旅的思考》中收錄的很多文章不足300字,卻成為了我軍評論界和新聞界的名篇。比如《為削“文山”進四言》一文,可謂“字字珠璣,言之鑿鑿”,從四個方面開出了削減“文山”妙手巧治“文件泛濫”病癥的良藥。當下那些片面追求大版面、大塊文、大篇幅的行文寫作者讀了這本書,一定會辣眼紅臉的。
抗美援朝初期,我志愿軍挺進神速,但由于敵嚴密的空中封鎖,我軍后勤保障出現嚴重匱乏。當時,彭德懷司令員給黨中央寫了一份電報反映這一情況,電文只有6個字:饑無糧,寒缺衣。再看如今,一些文章和講話,往往是長篇累牘、廢話連篇,轉來轉去繞彎子,繞來繞去兜圈子,千言萬語切不中要點,千言萬語講不出正題。有的文字材料厚厚幾頁、堆砌幾十頁,干貨卻少之又少,也無幾個讓人印象深刻的句子,更無幾句啟迪心靈的話語。
大道至真,好文至簡。明清封建王朝科舉考試制度下形成的“八股文風”成為敗壞明清官場風氣的禍根,最終毒害了人之思想,毒害了社會風氣,毒害了政治生態。毛澤東同志著名的《反對黨八股》把黨內既繁瑣又有害的“繁縟文風”稱作“黨八股”,進行深刻批判,并倡導清新樸實的“簡約文風”。
《共產黨宣言》全文不過2.5萬字,迄今為止仍是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政治文獻,具有巨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更對人類歷史和社會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簡約的才最傳神,繁縟的只會失去讀者、觀眾、聽眾,進而失卻文格、失掉人心、失去群眾。簡約行文,既為自己減壓,也為讀者減負。那些格式化、公式化和概念化的會議稿、講話稿、寫作稿,只會令群眾心生反感,不僅難以收到“心領神會、教化心靈”的啟示和教育效果,更會敗壞黨的風氣,損害黨的形象。
簡約清新,簡約自然。行文如此,寫材料、作講話亦應如此。《墨子》中有則寓言,說的是學生向墨子請教:“話多好么?”墨子回答說:“青蛙日夜叫個不停,可仍然沒有人聽;報曉的公雞一鳴,天下為之震動。話不在多,關鍵在于合乎時宜。”這個故事啟示我們,講話言簡意賅、短促有力,人們大都能記住。
簡約,就是一語中的、言簡意賅、言之有物,就是行文中、講話時、制文電,講成績不溢美、講缺點不粉飾、講重點不累牘;簡約,就是聚焦基層群眾,用最淳樸的思緒、最質樸的語言傳達群眾心聲,抒寫最“原生態”的基層生活;傳遞黨的聲音,傳播最原汁原味的國家情懷;簡約,既追求準確無誤又不含糊其辭,既勇于標新立異又不夸夸其談,從而真真切切地吸引人、震撼人、啟發人。
泥土是有味道的,大地是有思想的。群眾為何常常將那些高深莫測文章譏諷為“世外雅文”,為何將糊弄玄虛的講話嘲諷為“天外來音”?這值得深思反思,也警示行文寫作者,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學作品來自生活本身,真正富有感染力的講話材料根生于“泥土”深處。“文根”生在“泥土”中,源自生活自芳華。正如群眾常說的“腳下沾染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其實,行文寫作者對基層生活和基層群眾也充滿深情厚誼,對基層生活也充滿深情向往。如果沒有歷時10個月、行程4000余里的西部之行,范長江就不會寫出著名的《中國的西北角》;如果沒有蹲在基層的深入采訪,就不會有穆青的 《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這一名篇;如果沒有對農村現狀的深入調查,就不會有范敬宜的《莫把“開頭”當“過頭”》這一佳作。
從《散落軍旅的思考》中大部分文章的采訪記錄、行走足跡和行文心路中,可以看出只有把“文之根”扎到了基層,將“文之心”融進了群眾,才生長出龐大的“文情根系”,并不斷綻放出絢麗多彩、馥郁芳香的情感花朵和思想果實,而且那句句語句、段段文情、篇篇文字都飽含著濃烈的赤子情懷。
距離“泥土”越近,越具有生命力。我國新聞界鼻祖穆青也曾以“勿忘人民”激勵后人。然而,現在的一些所謂的文學“范兒”、詩歌“范兒”、演講“范兒”總是存有困惑,總抱怨沒有可寫的對象,缺乏描繪的素材、沒有語言的厚重。殊不知,脫離了基層群眾,遠離了基層泥土,自然就沒了靈感,沒了根基。那些生搬硬套“創造”而成的所謂作品也是缺乏味道、令人厭惡的。
接地氣方能長靈氣,近生活才有感染力。穆青“勿忘人民”的獨到見解啟示我們:基層的“泥土”才是生長好作品、好詩篇、好語言的源頭活水。只有深入基層,吮吸基層的 “泥土氣息”、浸潤基層的“生活芳香”,才能抓到“活魚”,才能獲得“真思”,才能永葆寫作活力和勢如泉涌的靈感。行文寫作者應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為讀者采寫、為讀者作文,貼近讀者需求,符合群眾口味,富有吸引力、震撼力和感染力,創作出讓讀者悅心讀、愛傾聽、真銘記的好詩篇、好篇章、好作品!★
責任編輯:王 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