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三福
做一個合格的農民
苗三福
我是一個農民,來自河南省滑縣農村,滑縣是國家級貧困縣,我們村是國家級貧困村,我的人生目標是做一個合格的農民。
我們的國家是一個擁有近14億人口的農業大國,有著6億農民。什么是合格的農民,一個合格農民的標準是什么?恐怕很難找出固定答案,我這里自己給自己制定了一個標準。

苗三福在第三屆全球社會企業家生態論壇上留影。
作為一個農民,首先是務農。隨著國民經濟結構的調整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一些人在農村圈置了大量的土地。但他們不是用來務農的,而是在等待土地漲價后轉賣,還有一些人是在等著套取國家農業補貼,或者用來做商業開發,這些人都不能稱之為合格的農民。
其次要知農。什么叫知農?作為一個農民,一個農業經營者,必須了解和掌握一定的農業科學技術知識。如果連最基本的二十四節氣都說不清楚,連簡單的春種、夏長、秋收、冬藏基本農業常識都弄不明白,連最基本的播種、施肥、澆水等生產程序都不了解,就更別說掌握那些高深的農業科學技術了。所以說,不了解、不掌握一定的農業知識和農業技術,不叫知農,不是一個合格的農民。
作為一個農民,當然還要愛農。從你選擇了農業行業那天起,就要一輩子愛它,一輩子和它不離不棄,一輩子為它去堅守,不能經不起誘惑。如果今天搞金融掙錢你去搞金融,明天互聯網賺錢你去搞互聯網,后天地產開發來錢快你去搞地產開發,這顯然是不行的。我們要為農業去堅持,去努力,一輩子以身相許、以心相許,直至終老,這才是愛農。
富農是每一個農民所努力的目標。在我國,有6億農民,他們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一個群體,也是最大的弱勢群體。如果農民不能真正富起來,就永遠不要去奢談民富國強,更不要奢談中國夢。所以,我們不能讓農民一輩子受窮,一輩子去做這個弱勢群體,我們要通過堅守和努力,讓我們的家人、團隊強大起來,并且去影響和帶動更多的農民富裕起來。
一個合格的農民,必須是“良”農,要做到對良心的堅守。民以食為天,良心比天大,產品鑒人品。作為一個農民,如果一旦喪失了良心這個底線,所生產出來的產品、食品就可能成為不可思議的毒品、危險品。
一個合格的農民,還要有立農的抱負。就是要通過自己的堅守和努力,把農村、農民和農業的品格立起來。
為什么我要為自己制定這樣一個標準呢?我想我們大家可以共同去回憶一下、去觀察一下我國農業的現狀。不管在什么場合,只要談到農業的話題,無論是農業專家還是負責農業的領導,都會為我們做農業的指出幾條路:
第一是走出國門,到國外去學習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第二是把我們的農業或農莊做成三園式:花園式、公園式、家園式,也就是星級賓館式的三園式農業;第三是做成三產聯合,即農業的種養殖、農產品深加工、農業休閑和觀光。
但是我要問的是,我們的農業做到了這三條就有出路了嗎?我想,不一定!
目前,在世界上農業做得很好的主要有這幾個國家和地區,這也是專家和領導給我們指出的典范:日本、荷蘭、以色列和臺灣。以色列是一個面積不大的國家,但是人家把農業做到了極致,做成了典范,做成了全世界學習的榜樣。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是一個擁有6億農民的農業大國,但我們不去學習不行,目的是讓中國的農業快速強起來。
我們再來回顧一下國內的食品現狀:在內地,有的農民把自己的土地分成大小兩塊,小塊地施用有機肥、不打農藥,種出的糧食留著自己吃;大塊地施用大量的化肥農藥,種出的糧食用來賣。此外,養魚的不吃自己養的魚,養豬的不吃自己養的豬肉。我曾看到網上有這樣一句話來形容我們的食品現狀,說我們已經走進了一個“互害時代”,我認為這樣說并不夸張。在香港,曾經發生過這樣一個事件:由于大陸游客搶購香港奶粉,引起香港市民游行示威抗議,如果大陸游客購買奶粉超過兩桶,便會被香港海關就地沒收。在國際上,我國的食品很少有哪一款能昂首闊步走向世界舞臺的,假冒偽劣、以次充好、有毒食品甚至成了中國食品的代名詞。對我們來說,這無疑是一個難以啟齒的尷尬。
縱觀中國歷史,沒有哪個朝代、哪個統治者不重視農業和糧食。這里,我舉兩個例子。一個是明朝的朱元璋,建國初期,謀士朱升向他諫言:“高筑墻,廣納糧,緩稱王”?!案咧Α本褪墙ㄖ叽蟮某菈?,為了抵御外來侵略;“廣納糧”就是要大量收購糧食,存放糧食,這是作戰的必備物資;“緩稱王”就是告訴朱元璋不要急著登基,因為當時的政局還不穩定。朱元璋聽后大徹大悟,并把這句話當成最主要的治國方針。
時過幾百年后的現代,毛澤東也說了意義相同的一句話:“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耙约Z為綱,全面發展”曾經是毛澤東提出的治國大綱。
追本溯源,我們再來回顧一下祖先造字時是怎樣給農業界定標準的。高度概括農產品的兩個字是“糧食”?!凹Z”字左邊是“米”,右邊是“良”。這寓意著種植糧食要用良心,不能沒有良心,不能不講良心,民以食為天,良心比天大。各行各業的產品都有一個自己的行業標準,而“糧食”更是多了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就是道德標準。
作為一個農民,一個中國農民,我們怎樣去用自己的良心、用農業的兩個標準(行業標準和道德標準)去界定自己的行為呢?如何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堅守、去打造出更多為國人帶來健康的安全食品呢?這恐怕是我們每個農業從業者都應該深思的。

生態宜居的龍福山莊
我建造的龍福山莊自成立以來,始終堅守一個理念:良心比天大,產品鑒人品。我們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要用對傳統農業的堅守和行動,去打造更多的綠色食品,為更多的人送去健康和快樂。我們做了10年酒,沒有碰過一滴“成精”的東西。“三精”加一水,是合法合規的白酒,我們國家允許勾兌,允許使用酒精加上香精做酒,但我們做出的每一款酒都是原漿原味;我們用酒糟喂養的土豬,豬肉只用白水煮不加任何作料,甚至連鹽都不用放,就能達到味道鮮美、越嚼越香的口感;我們做的豆腐、粉條等也都是在用良心制造。我們也知道,別人不愿意做的事情我們去堅守,是非常難的。但值得欣慰的是,也有很多人贊揚我們,說我們做的是農耕文化,是挽救失落的農耕文明。
作為一個農業經營者,我們為什么要這樣堅持,因為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未來——中國農業的機遇來了。雖然歷朝歷代都知道糧食和農業的重要性,但是都沒有今天這個時代對農業更為重視。國家頂層設計者接二連三出臺惠農政策,給農業指出了一條光明大道。更可貴的是,我們的消費者也越來越理性了,他們開始從能吃飽,追求吃得健康、快樂和長壽。伴隨著這樣意識的人越來越多,我相信有一天,失落的農耕文明會重新被拾起來,農業的根和魂會被擦拭得干凈明亮,放上神壇。當有一天,經過我們的努力和堅守,真正影響和帶動了更多農民富裕起來的時候,我們的食品真正給更多的國人帶來健康和快樂的時候;當我們不再走出國門去那些彈丸之地學習農業科技,而是他們來到我們這里虛心請教的時候;當我們的食品昂首闊步走向世界舞臺、屹立世界之林的時候;當我們的國家真正民富國強的時候;當我國的農業、農村、農民真正強大富裕的時候,我們所做的一切,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我們是在為自己立德,為子孫立福,為天地立心,為萬民立命。我們是在為民族立威,為華夏立魂,我們所堅守和弘揚的正是已經傳承了五千年還要無限代傳承下去的華夏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