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潔
近5年來,種業改革創新亮點突出
趙 潔
黨中央、國務院非常重視現代種業發展。2011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現代種業發展的國發8號文件,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種業體制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的國辦發109號文件,開啟了我國傳統種業邁向現代種業的新跨越。
近5年來,農業部圍繞建設現代種業、服務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目標,重點抓了品種創新、企業發展、供種保障、依法監管等四個方面工作。
一是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增強種業體制機制活特別是劃定26.9萬畝南繁保護區,納入基本農田嚴格保護。認定53個制種大縣,出臺制種大縣財政獎勵政策,已落實獎勵資金12億元。
四是堅持以依法治種為保障,強化市場監管能力建設。先后制定修訂9個配套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為依法治種奠定了法制基礎。將全國4000多家企業、3萬多個品種、30多萬家門店信息納入全國統一大數據平臺,實現了種子可追溯監管。
“國內外的實踐證明,企業強則種業強,種業強則農力。推動了種業科研成果權益改革,將成果權益更多賦予科研人員,鼓勵科研人員向企業流動,這項改革試點已擴大到全國122家科研單位。開展四大作物良種聯合攻關,構建了政產學研結合的育種體系。改革品種管理制度,開通品種綠色通道和聯合體試驗,按照綠色發展要求調整審定標準,對29種作物實行品種登記。目前,我國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達95%,國產品種主導地位進一步增強。
二是堅持以種子企業為主體,大力扶持優勢企業發展。2016年,全國持證企業4316家,比5年前減少一半;國內上市種子企業50多家,總市值超千億元;前50強企業年研發投入約占銷售收入的7.4%,較5年前提高3個百分點。

資料圖
三是堅持以保障供種為根本,推進優勢種子基地建設。全面啟動海南、甘肅、四川三大國家級育制種基地建設,業強。發展現代農業,離不開種子企業的做大做強。”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副局長吳曉玲表示。長期以來,我國種子企業存在“多、小、散、弱”的問題,為發展現代種業,2011年,國務院出臺的8號文件明確了企業是現代種業發展的主體。近5年來,農業部會同有關部門采取多種措施,推進企業主體地位的建立,促進企業做大做強。
吳曉玲介紹,這些舉措主要包括:強化法律制度建設,重點是加強新品種保護,為育繁推一體化企業開通了品種審定的綠色通道;強化種業體制改革,促進科研單位和企業合作,促進科研單位的成果轉化,促進科技人才、資源向企業流動;強化政策項目扶持,為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免征所得稅,通過建立現代種業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注入種業,促進企業的兼并重組,做大做強。
通過這些舉措,我國種企實現了三個顯著變化:一是市場集中度明顯提高。目前,我國種子企業數量已經由2011年以前8700多家減少到4300多家,減少了一半。而其中前50強的市場份額已占35%以上,比5年前提高了5個百分點,種企多小散弱的狀況有了明顯改善。二是企業創新能力明顯加強。這幾年種子企業不斷加大科研投入,據統計,現在種企前50強每年的研發投入達13.8億元,占到了銷售收入的7.4%,已經接近國際上的研發投入水平,企業創新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三是企業的實力明顯增強。
南繁基地是我國重要的種子基地,目前南繁基地建設規劃落實取得明顯進展。
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局長張延秋介紹,全國每年冬季到海南南繁的有700家單位、6000多名科研人員。近年來,隨著海南旅游島的開發、城市建設、冬季瓜菜面積的增加,與南繁科研用地爭地的矛盾越來越突出,造成南繁科研用地落實難、配套設施建設難。按照國務院要求,2015年,農業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土部和海南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了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建設規劃。兩年來,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規劃落實已經取得了明顯進展。
一是南繁保護區的劃定工作已經完成。劃定了南繁保護區26.9萬畝,實行用途管制、永久保護。在保護區內又劃定了5.3萬畝連片核心區,主要用于落實南繁科研育種用地。同時落實了配套建設用地745畝,作為南繁單位建設生產、科研、生活的設施用地。這三塊地目前已經全部上圖入庫,實行用途管制。
二是規劃項目已經全面啟動。南繁保護區高標準農田及水利項目正在全面推進,核心區的科研用地正在加快流轉,配套服務區的概念性建設規劃編制已經完成,控制性規劃正在加快編制,生物育種專區可研項目正在報批,前期工作基本完成。
三是南繁管理體系全面構建,走上了法治化軌道。農業部牽頭成立了南繁規劃落實協調組,各省成立了南繁工作領導小組,海南的陵水、樂東、三亞市設立了南繁專門管理機構,構成了部(省)、市、縣、鄉鎮、村五級較為完備的管理體系。隨著南繁規劃的落實,南繁又“難”又“煩”問題將會得到根本解決。
吳曉玲表示,對于“洋種子”應該客觀、科學地看待,無論是“洋”種子,還是“土”種子,只要是好種子,我們都歡迎。
近5年來,我國種業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深化改革、創新品種研發機制、改革品種管理制度,創新能力得到大幅提高。目前,我國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已經占據主導地位,做到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首先,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棉花五大主要農作物里,水稻、小麥、大豆這三大作物全部是自主選育的品種;其次,玉米5年前國外品種占到市場份額的15%,這幾年通過不斷改革創新,國外選育的玉米品種市場份額已經降到了10%。第三,我國自主選育的轉基因棉花品種市場份額占到了95%以上,國外品種已經不到5%。
談到對“洋種子”的看法,吳曉玲表示,首先,引進國外品種,有利于豐富居民的菜籃子,也為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發揮了積極作用。其次,適當進口種子可以滿足國內種子的余缺調劑,這也是國際慣例。因為種子的生產具有很強的區域性,不是每個地方都適合某種作物種子的生產。目前,我國進口種子的市場份額只占3%,而美國占6%,德國甚至占到56%。第三,目前我國種業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階段,適當引進國外品種有利于豐富我國的種質資源,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路子,有利于快速提升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