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粱金
(廣東中金嶺南有色金屬公司凡口鉛鋅礦, 廣東 韶關市 512325)
凡口鉛鋅礦獅嶺深部礦體探采對比淺析
劉粱金
(廣東中金嶺南有色金屬公司凡口鉛鋅礦, 廣東 韶關市 512325)
凡口鉛鋅礦已開采60年左右,礦山總體礦史儲量已明顯下降,近年來,深部礦體被大力開采,為了分析礦山開采前期資源勘探的合理性,以及準確判斷區域礦體變化的實際情況,了解實際采礦礦量和品位,有必要對礦山地質探采進行對比分析。因此,對深部礦體產狀、地層及礦體的特殊情況進行了分析,以便能夠更好地在深部找尋接替礦產資源以及為獅嶺南區域礦體開采施工提供參考。
礦山地質;生產探礦;探采對比;礦體形態;誤差分析
凡口鉛鋅礦已經有60年左右的開采歷史,礦山儲量在生產過程中一直保持著能夠讓礦山生產順利進行的程度,得益于生產探礦、深部探礦以及外圍探礦工作的持續進行。目前,深部及周邊探礦工作已經完成,礦權范圍內的礦石儲量已經基本掌握,介于此種情況,為了方便未來礦山深部中段閉坑時對于余礦的掌握,有必要對凡口鉛鋅礦進行探采對比分析。
凡口鉛鋅礦地質構造如圖1所示,礦區出露有寒武系、泥盆系和石炭系以及二疊系等等地層。在大地構造位置上,贛州地穹列中段之韶關地穹(三級)東北部、浙粵地穹系(二級)、處于東南低洼區(一級),礦區西北側和贛桂地洼系的井岡山地穹及耒臨地穹相鄰,礦區東部和中部發育有南雄和始興以及丹霞等斷陷型地洼盆地。礦區及近圍恰好是多個三、四級大地構造單元交替復合部位。礦區斷裂構造極為發育,呈多組多向產出。按走向方位不同分為:北北西向、北北東向以及北東向三組斷裂。北北東向和北東向斷裂聯合控制獅嶺~金星嶺~獅嶺南主礦帶。凡口礦區構造比較復雜,褶皺以及斷裂構造比較發育。礦體產于一定層位,同時明顯受斷裂構造控制。

圖1凡口鉛鋅礦地質構造
2.1 獅嶺深部地質特征
2.1.1 地 層
獅嶺深部中段由西向東主要出露中泥盆統東崗嶺組下亞組(D2da)、東崗嶺組上亞組(D2db)、上泥盆統天子嶺組下亞組(D3da)等地層,各地層之間呈整合接觸關系。
(1) 泥盆系中統東崗嶺上亞階(D2db):上部有深灰色白云巖和白云質粉砂巖以及條帶條紋瘤狀灰巖,層理清晰。這個層位的圍巖穩固性中等,在采掘過程中如果遇到層紋狀灰巖、條帶狀粉砂巖,容易發生層間剝落,在安全上具有一定的威脅。
(2) 泥盆系中統東崗嶺下亞階(D2da):上部具有中厚層及厚層淺灰綠色(風化后呈黃灰色)泥質頁巖、泥質粉砂巖夾薄至中層白云巖,下部為深灰色薄層泥質碳質粉砂巖、石英粉砂巖以及含泥質砂頁巖,常常以薄層互層出現。這個層位的圍巖穩固性相對較差,遇到水容易變軟和溶化,導致泥質成分流失,給安全生產造成較大影響,所以在采掘過程中應該采取積極有效的防范措施,比如進行疏干排水和頂板以及片幫支護。
(3) 泥盆統天子嶺組下亞組(D3da):深灰色厚層鮞狀灰巖,夾條紋帶瘤狀灰巖。這個地層的圍巖穩固性中等。
2.1.2 構 造
F3斷層是凡口礦床最重要的斷裂構造之一,其斷層性質為右行平移逆斷層,該斷層走向NNW至NNE,傾向在73°~101°之間,傾角在60°~84°之間,構造破碎帶寬0.2~1.8 m,同時充填具有大量的圍巖角礫、礦石角礫和方解石角礫,角礫的大小不一,呈透鏡狀、糜棱狀等等不規則狀;膠結物松散,常為泥質、泥炭質和方解石;片理化比較強烈,容易被氧化,同時局部可見強烈揉曲,在方解石發育的地方容易形成小溶洞或者裂隙,并且滲水現象比較嚴重,容易冒落,是采掘過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之一。
地段小裂隙以及層間構造發育,常為剪切性和壓性構造,走向常為NE或NW,具有破壞性,降低了圍巖的穩定性。
2.1.3 獅嶺深部礦體形態特征
獅嶺深部礦體總體規模比較大,該礦體走向以及傾向延伸穩定,整體走向呈NNE向(10°左右),傾向E,傾角35°~53°,礦體厚度4~38 m。中段礦體從范圍和厚度都比上部中段有所減小,傾向延伸至-750 m中段趨于尖滅。礦石類型簡單,以塊狀黃鐵鉛鋅礦石為主。
2.2 探采對比分析
獅嶺深部中段生產探礦采用的網度總體是25 m×20 m,和整個礦區設計的探礦網度一致。
600~650 m中段不同穿脈探采對比見表1和圖2。

表1 探采對比

圖2 600~650 m中段各穿脈探采對比
由表1和圖2可以看出,生探鉆孔控制的點根據礦區已采礦體的形態相連,總體誤差不大,只是在礦體邊部分支復合的礦界無法準確圈定,礦體中部夾灰局部有變化,但是總體可以準確的推測圈定的廢石界線。
N5#穿生產探礦的礦界和實采礦界基本吻合,只是3號鉆孔和6號鉆孔所控制的礦界與實際采礦礦界略有出入,但是差別不大,應該是低品位礦石邊界不易區分導致,根據實際采礦中,一分段出露較多破碎斷裂構造,導致局部礦體沿裂隙滲透,呈不規則狀產出。
N3#穿目前生產完成區域為第一分段到第四分段,生產探礦基本與實采礦界吻合,重合率達98.25%,足以說明生產探礦的準確性。
0#穿生產探礦雖然與實際生產探礦吻合度很高,但是明顯的暴露了4號鉆孔的缺點,由于其沒有根據礦區礦體的構造形態,按照垂直礦體傾向的方向布置鉆孔,直接導致控制區域的密度不夠,礦界推測的不確定因素增加。
S1#穿生產探礦與實際生產礦界明顯表現出一定的傾斜度,發生了漂移,但是總體的控制程度比較好,到東頭由于F3斷層的控制,礦界也比較容易圈出。
(1) 在深部的進一步探礦,在生產過程中,如果遇到隱伏礦體出露,須重新設計探礦工程,待完成之后再進行采礦設計施工。
(2) 總體探礦設計沒有問題,少數幾個鉆孔設計或因鉆孔操作過程中發生漂移,導致與礦體礦界有點出入,但是總體控制程度還是不錯的。
(3) 采礦過程中的拉底工程設計,充分利用即有工程,及時修正圖紙,對周邊小礦體采用掘進或利用坑內小鉆機進行補探,充分回收資源。
(4) 由于鉆孔偏移等因素的影響,對個別礦體的末端未能完全很好控制,對受控礦體的形態、產狀及賦存情況產生一定影響,因此以后在采掘作業的過程中應該加強管理,及時修正圖紙及工程設計資料,指導生產。
[1]胡紹祥,李守春.礦山地質學[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8.
[2]凡口礦地測科.凡口部分地質報告[R].韶關:凡口鉛鋅礦,1982:5 ̄55.
[3]羅永貴.獅嶺頂板礦體生產探礦程度探討[J].凡口科技, 1998.
[4]九三二地質隊.廣東省凡口鉛鋅礦獅嶺南區段初步勘探地質報告[R].韶關:凡口鉛鋅礦,1993.
[5]廣東凡口鉛鋅礦礦山調查組.廣東凡口鉛鋅礦礦山調查報告[R].韶關:凡口鉛鋅礦,1980.
[6]鄧國鵬.凡口鉛鋅礦獅嶺深部地段礦石質量分析研究[J].采礦技術,2014,14(3):99 ̄103.(收稿日期:2017 ̄06 ̄17)
劉粱金(1987-),男,江西樂平人,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礦山地質工作,Email:31571262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