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洪,雷 濤
不同角度下板巖層面剪切力學特性試驗研究*
秦安洪1,雷 濤2
巖體層面對巖體的剪切力學性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以貴州某礦山層狀板巖為對象,開展了不同角度下的層面剪切力學實驗,得到了該礦山板巖層面的剪切力學參數和力學性能,結果顯示:剪切角度越大,層面發生破壞時對應的剪切應力和壓應力越大,層面的剪切力學性能越好;不同角度下巖體層面剪切破壞面總體較為光滑,但角度較小時破壞面有突變產生,剪切角度較大時破壞面呈“S”形。
層狀板巖;剪切試驗;力學特性;破壞模式
層狀巖體一般含有多組相互平行的層理面,這些層理面的力學強度一般低于巖石強度,往往控制著巖體的力學性能[1 ̄3]。同時,層理面與加載方向的夾角也會導致巖體力學強度發生改變[4]。因此,了解清楚不同角度下層狀巖體的剪切力學特性,對相關巖體工程的開挖和支護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以貴州東部某礦山的層狀板巖為試驗研究對象,開展不同角度下的剪切力學實驗,揭示其剪切力學特性,力求為礦山工程的安全生產提供基礎性數據。
1.1 試驗材料
試驗材料取自礦山現場的板巖,具有明顯的層理結構(見圖1),層間定向性較好,層理膠結物以變質礦物和泥質微粒為主,巖石主要含方解石、石英和云母等物質。

圖1 板巖層理結構
1.2 試驗方案
本次試驗采用限制性剪切強度試驗,在進行不同角度下的剪切試驗時,可通過改變角模角度來實現對正應力與剪應力的調整,且易于比較不同試驗條件下試樣的破壞形式。試驗加載方式見圖2。

圖2 試驗加載方式
根據相關試驗標準[5],試驗時選取完整性較好的巖石加工為100 mm×100 mm×100 mm的立方體剪切試樣。試樣表面平整度控制在0.1 mm以內,上、下表面的平行度控制在0.5 mm以內。
試驗時,分別選取20°、30°、40°、50°、60°、70°的剪切角度開展6組試驗,每組試樣數為3個。
不同角度下板巖層面的剪切試驗結果見圖3。由圖3可知,隨著剪切角度的增大,層面發生破壞時的正應力和剪應力都在增大,但增大趨勢存在一定的差異,主要表現在:
(1) 剪切角度較小時(20°和30°),層面的剪切力學特性較為相似,發生破壞時的正應力和剪應力相差不大,兩者分別在4 MPa和7.5 MPa左右;
(2) 剪切角度較大時(70°),層面的剪切力學性能迅速增強,其發生破壞時的正應力和剪應力值分別在47 MPa和17 MPa左右;
(3) 剪切角度位于中間范圍時(40°、50°和60°),層面的剪切力學性能平穩增長,其發生破壞時的正應力和剪應力分別在9~20 MPa和10~12 MPa范圍內。

圖3 試驗結果及擬合曲線
巖石變角度剪切試驗結果,即層面剪切強度可用式(1)表示:
τ=σtanφ+c
(1)
式中,τ為抗剪強度,MPa;σ為正應力,MPa;φ為內摩擦角;c為粘聚力,MPa。
用式(1)對試驗數據進行擬合后,可得到如圖3所示的擬合曲線及相應的擬合方程:
(2)
由式(2)可得到層面的剪切力學參數為:

(3)
試驗結果發現,不同角度下巖體層面的剪切破壞模式也存在一些差異,試樣破壞的結果見圖4。
由圖4可知,總體而言,當試樣達到強度極限后,就會發生瞬時的沿層理面的滑移剪切破壞,滑移面一般較為光滑,且較為完整,沒有大量的散體和碎塊出現。這種現象充分說明層面的膠結層強度相對巖體基巖較弱,導致巖體在剪切作用下直接沿層理面發生破壞,表明在剪切條件下,層理面是巖體力學性能的主控因素。

圖4 不同剪切角度下層面破壞模式
但是,與力學性能類似,不同角度下巖體層面的剪切破壞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差異:
(1) 當剪切角度較小時(20°和30°),破壞剪切面可分為兩段。第1段大約占整個滑移面長度的3/4,為一個較為光滑的平面,緊接著滑移面出現了一個突變,剪切面不再沿原層面發展,而是突然穿越該層面到另一層面后繼續發生剪切破壞,說明此時其破壞還可能受到了壓應力的部分影響;
(2) 剪切角度位于中間范圍時(40°、50°和60°),破壞剪切面幾乎就是沿著某一特定層面發展,剪切面平整光滑;
(3) 剪切角度較大時(70°),破壞剪切面可分為3段,近似為“S”形。第1段大約占整個剪切面長度的1/4,為一帶有一定角度的弧形,表明此時試樣的起裂沒有完全受層理面控制;第2段約占整個剪切面長度的1/2,基本是沿某一層面發展,但光滑程度不如其他中間角度的剪切面;第3段約占整個剪切面長度的1/4,但與較小角度存在一些差別,其并非由突變產生,而是由第3段漸進發展而來,因此也表現出弧形特征。
通過不同角度下板巖層面的剪切力學試驗,可得到如下的結論:
(1) 不同角度下巖體層面的剪切力學性能存在差異,角度越大,層面的剪切力學性能越好,發生破壞時對應的剪切應力和壓應力越大;
(2) 根據莫爾-庫侖準則,該礦山板巖層面的剪切力學參數為c=7.36049 MPa,φ=12.06157°;
(3) 不同角度下巖體層面的剪切破壞模式存在差異:剪切角度較小時,破壞面有突變產生;剪切角度位于中間范圍時,破壞面較為平整光滑;剪切角度較大時,破壞面呈“S”形。
[1]趙寶友,鄭天照,王 東,等.基于強度原理的順層巖質邊坡動力安全系數判據研究[J].防災減災工程學報,2016,36(5):811 ̄819.
[2]孫廣忠,孫 毅.巖體力學原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3]丁立明,才慶祥,劉 雷,等.軟弱夾層對露天礦邊坡穩定性的影響[J].金屬礦山,2012,(4):40 ̄58.
[4]林宗元.巖土工程勘察設計手冊[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貴州省科技計劃項目(20172803).
2017 ̄09 ̄30)
秦安洪(1986-),男,貴州遵義人,主要從事采礦工藝設計和采礦工程管理工作,Email:asky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