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朋友劉剛的一天是這樣度過的:丁零零——早晨鬧鐘響起。他眼一睜,立馬抓過手機,打開“得到”,傾聽60秒羅胖教導。刷牙與吃早飯時,打開“喜馬拉雅”,“完成了30分鐘的音頻學習”。然后,他出門上班。地鐵上,再點開“知乎live”,“聽了三個知名答主的經驗分享”。中午吃飯與午休的時間,他又點開了“在行”,“抓緊學習了《如何成為寫作高手》”。下班路上,他又打開“得到”:“我在上面訂閱了5個專欄。”吃完飯,上床,打開“直播”,“聽了李笑來的《普通人如何實現財富自由》”。然后劉剛帶著滿滿的充實感,終于無比欣慰地進入了夢鄉。
02
劉剛這兩年很焦慮。打開電視,看到別人英語流利如老外,他坐不住了,下了一個英語APP,走路、做飯都戴著耳機練習聽讀。打開公號,讀到《這個世界正在懲罰不學習的人》,他坐不住了,趕緊買回一摞書。刷刷知乎,他又一聲驚嘆:“這個人的回答好專業好高深,我差太遠了,不行,我得訂他專欄。”我問劉剛:“你干嗎把自己弄得這么累啊?”劉剛一下說了三個原因:“時代變化太快,擔心自己的知識不夠用。”“別人懂的東西自己不懂,怕落后于他人。”“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害怕自己被社會淘汰。”劉剛的三個擔心,其實極具普遍性。這個時代,很多人都像他一樣患上了知識焦慮癥。一天不求知,心里就不安。
何為知識焦慮癥?就是我們對新的知識、新的信息和新的認知迭代始終有一種匱乏感,因為擔心自己知識匱乏而落后于社會和他人,從而產生了一種心理恐懼。
“我不想被超越,更不想被落下,唯一能做的就是跟緊這個時代,更加快速高效地吸收和學習。”
03
但是學習又學什么呢?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一分鐘產生的信息量超過古時一千年,劉剛說:“我不知道怎么篩選有用的知識。”這也是一個時間短缺的時代,時間已成為世界上最短缺的資源,劉剛說:“我不想把大量時間耗費在選擇上。”這更是一個急于求成的時代,每個人都在努力尋找成功的捷徑,劉剛說:“希望短時間就能掌握某項技能。”正在“劉剛們”焦慮頭痛時,“羅振宇們”出現了,用手一揮:“跟我來!”于是,知識付費誕生了。
何為知識付費?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付費,我就給你知識。“你不知道怎么選嗎?我幫你選。”“你不想耗費時間學嗎?我幫你讀。”“你不是想很快掌握技能嗎?我嚼爛了給你。”哇,知識付費竟然這么好,于是大家一擁而上。訂專欄、訂課程、訂直播、訂小密圈,劉剛說:“生怕動作一慢,就被甩到行進隊列之外。”所以,目前知識付費用戶已達5000萬人。“手機里沒幾個付費APP,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了。”
04
羅永浩說過一句話:“為什么很多人試圖去為學習付費?因為他們期望轉角遇到更好的自己。”但是,我們遇到更好的自己了嗎?微信公號作者“小鹿快跑”講過一段付費經歷: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他一共為知識花費了5000元:在知乎上買了46次講座,花了1500元。在微信上買了21個講座,花了500元。參加了一個寫作培訓班,花了500元。在得到上買課程,花了約300元。參加過兩次早睡早起打卡群,花了100元。購買了幾個七七八八課程,花了2000元。一開始,他信心滿滿,期待自己變好。誰知道一年半過去后——
“我除了白發多了幾根、皺紋多了幾絲、眼袋多了幾兩外,一點都沒有發生變化。生活品質沒有提升,工作沒有加薪,旅游夢想沒有實現……”
這就是大部分追逐知識付費的人所得到的結果:“一開始,覺得很有啟發很有用,看完的一瞬間覺得自己受益匪淺。可時間長了,我才發現:我的認知并沒有由此而提高,我的思維并沒有由此而升級,我的知識和技能依然在原地踏步。”
05
有段時間,和劉剛一起聊天時,他嘴里經常冒出一大堆新名詞:什么“跨界學習”啊,什么“認知升維”啊,什么“中矩思維”啊。有一次,我問他:“你都哪里學的?”他說:“付費APP上。”那段時間,劉剛特喜歡在社交場合表演,潛臺詞是:“你看,我學到了好多新知識。”兩年過去后,他終于消停了,不再逢人就滿嘴噴新名詞了:“學了一大堆新名詞、新概念、新思維,看似什么都知道,其實一點卵用也沒有。”
06
朋友張海特別喜歡各種“干貨”知識,今天在這個公號看到“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干貨滿滿,我要收藏起來。”明天在那個公號看到“高情商必須具備五個能力”,“干貨滿滿,我得收藏起來。”就這樣,他像松鼠屯糧一樣囤積著。但收藏的過程,就是遺忘的過程。“有一天,我打開微信收藏,看到里面竟然有1000多篇文章,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時候收藏的,也不知道當時為什么要收藏這些文章。”最后,他一鍵刪了個干干凈凈。
所以,我們經常感嘆:“學了這么多,就像沒學過一樣。”喬布斯說:“你得到的知識根本稱不上知識,充其量只是信息。”在這里,我聲明兩點。第一,我不是反對碎片化學習。利用碎片時間進行碎片化學習當然很有必要,但這與學習碎片化知識是兩碼事。第二,我不是說碎片化知識一無可取。該什么時候去吸收碎片化知識呢?就是你對某個領域的知識架構已經建立好了,這時你可以借助碎片化知識來查漏補缺,豐富自己的認知深度與認知廣度。
07
我想起了我讀高三時的一件事情,當時班上有一位后來考上清華的學霸,他總結了一套高效學習筆記。我當時物理成績位居下游,便向學霸取經:“借你筆記看看唄。”我把他的筆記完完整整地抄了下來,但是幾次物理考試,我還是位居下游。我說:“我都看了你筆記好幾遍了啊。”學霸說了一句:“未經你思考的知識是不屬于你的。”我一下醍醐灌頂。
(千百度摘自微信公眾號“拾遺”)
麻辣生活
差評
店家:親,我賣的藍牙耳機哪兒不好了?為何給我差評?
買家:信號太強!
店家:信號強不是很好嗎?為啥給差評?
買家:我的手機都被偷走了,耳機還一直有信號。
對比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時候,以圖片為主打內容的刊物是給那些不識字的人看的;現在,以圖片(包括動漫畫)為主打的雜志,是給那些滿肚子洋墨汁的海歸派、博士后之類的人看的。
新解釋
孩子問:“啥叫‘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父親搔了搔頭,答道:“怎么說好呢?就以演員與春晚的關系來說吧。以前是誰上了春晚誰就能紅;現在是誰紅了誰就能上春晚。”
瞎子
我出差去外地,下火車剛出車站,就看見一位算命的瞎子站在一偏僻的角落,我從他面前輕輕走過,突然,他開口對我說:“帥哥別看了,過來,讓我給你算上一卦……”
我聽后不禁淚流滿面:從小到大都沒人喊我帥哥,今天卻被一個瞎子看見了我的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