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白:為啥十一月份還在刮臺風?
小南:什么,你這么快就不記得“海燕”了?它可是深秋11月還在耍威風呢。
颶風“艾瑪”九月初重創加勒比海和佛羅里達,雖然這已經是夏季的尾巴了,但事實上,每年的臺風季到此時才進行到一半。我們習慣上把6-8月的臺風稱為夏臺風,9-11月的稱為秋臺風。
在影響臺風強度的諸多條件中,表層海水溫度是最重要的因素:海水越暖、蒸發越強烈,越有利于臺風的形成和加強。在大洋中,水溫并不像北半球陸地上的氣溫那樣在六七月份最高。由于海水具有巨大的儲熱能力,水溫變化趨勢相對氣溫是滯后的。
在北半球,從春季天氣轉暖開始,海水接受太陽輻射的熱量日益多于從海水中散發出去的熱量,因而海水溫度逐漸升高,直到八九月份才達到收支平衡。此時的海水積蓄了一個夏天的熱量,溫度達到頂點,此后熱量散失超過吸收,海水溫度慢慢降低。
另外,秋季有時高空和低空的風速風向差異較小,有利于臺風作為一個整體維持能量;或者高空輻散流出較強,導致低空補償上升氣流較強,加上水汽凝結釋放能量,這些環境都有利于臺風加強。
所以你可以看到,雖然夏臺風生成數量稍多,但秋天的臺風就像秋老虎,兇猛起來一點也不示弱。根據日本氣象廳的統計,1951-2010年間臺風前20強之中,秋臺風有13個,而夏臺風只有6個。迄今為止西北太平洋最強臺風“泰培”,就是在1979年10月生成。
雖然臺風在秋天不像盛夏那樣經常伴隨強對流天氣,但在冷空氣的助攻下,秋臺風容易帶來超強降水,帶來更大的損失。另一方面,由于受冷空氣阻擋和大氣環流影響,秋臺風常常徘徊在華南,或者向西行進,肆虐時間更長。
除此以外,影響秋臺風的天氣系統也比夏季更加復雜多變,且各種天氣系統勢力相當,此起彼伏,造成秋臺風走向游移不定,路徑和強度變數較大,難以預測。秋臺風的兇險程度一點也不弱。
隨著全球變暖加劇,強熱帶風暴也會變得越來越頻繁。2006年3月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一篇論文分析了1970-2005年的颶風,確認海水溫度的確是導致強颶風形成的最主要因素;在20世紀70年代,四級以上強颶風的出現頻率大約是每年10個,到90年代幾乎翻了一倍,達到每年18個。南方的同學們,別再為秋臺風大驚小怪啦。
本期由 貓亂 解答。
貓亂 多才多藝理科女,加州大學高材生,現旅居美國。
只要你問,我們就會給出盡量靠譜的解答。想提什么問題,歡迎微信小南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