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上海、杭州一些小學家長參與競選家委會事件在社交媒體刷屏。網絡截圖顯示,有家長自稱是高學歷海歸,有家長在外企任高管,有家長表示夫妻雙方在大學里都是學生會主席……一時間,家委會選舉成為家長們的實力“秀場”,甚至有家長自稱“房產多,不用工作,時間自由”。
輿論批評說,家委會變成了家長之間“攀比”“炫富”的名利場。名校家委會成了“拼爹會”?家委會究竟應該承擔什么功能?怎樣才能讓廣大家長對家委會競選多一些淡定和從容?
家長參選意愿為何如此強烈
蘇哲倫(上海高中教師)
2015年,教育部下發《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中小學、幼兒園均設立家長委員會。學校和家委會之間很快形成“共生”關系。那些有資源的家長,可以給學校提供無形的公共關系或有形的物質支持。加入家委會,對家長來說可以先人一步獲得學校各種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招生、評獎或校園活動等),可以影響學校決策,最不濟,家委會成員的孩子在班里受老師重視的可能性總是更大。所以,家長加入家委會的意愿很強烈。
為何北上廣也包括杭州、南京等大城市的家長最焦慮?這些地區教育資源豐富,卻明顯分布不均衡,好學校與一般學校之間的差距很大。以上海2016年幼升小爭奪最激烈的某小學為例,其招生錄取率為100:4 ,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優質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再加上家長理念中的成才途徑單一,逼得家長們每一步都“用力過猛”。
家委會“有用”而僧多粥少,那就必然要競爭。要競爭,拼學歷、職業、資源、空閑時間,照理也沒什么錯。但是這些家長的“秀”為何讓社會覺得不舒服呢?問題就出在:這些高大上的內容放進了家長群,給不具備資源的家長造成了嚴重壓力。這些信息繼而公開到師生中間,公開到社會,更讓人有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的擔憂。
現實情況下,目前絕大多數學校的家委會并非由全體家長投票選舉產生,而是校方選擇并指派的。這種機制合不合理可以再討論,但這就是事實。既然不需家長投票,學校在主動選擇家委會成員的同時,可以開放一個郵箱,讓有意愿的家長自行投遞“應聘”簡歷,再由學校管理方專人查看并單獨約談。至于普通師生,大家應平等相待,原本無須知道誰的爹更牛。
重要的是建立選舉的科學機制
熊丙奇(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公開選舉家委會,是推進學校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意味著教育部門推進學校進行民主管理,而學校則要放權給家委會,讓家長擁有與學生權益相關辦學事務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決策權。
一些家長熱情地參選家委會,是一種進步。目前的家委會選舉還剛剛起步,社會輿論應該引導其走向完善而不是用冷嘲熱諷去撕裂家長群體。
有人諷刺家委會選舉就像選CEO,可這就是公開選舉的必然要求。這種諷刺恰恰暴露出許多人對家委會職能的無知。家委會委員要代表家長履責,參選人不向其他家長公開自己的學歷背景、工作經歷、個人優勢,那家長們該怎么選?
被刷屏的上海某小學的家委會選舉,無疑是一次公開選舉。引起輿論關注的就是候選者向其他家長介紹自己,爭取其他家長為自己投票。為何輿論看不慣家長在公開選舉中曬履歷的舉動,并把這種舉動視作“攀比”呢?
這樣的輿論反應,折射出中國中小學推進民主管理,公開選舉家委會的困境。之所以出現這些質疑,是因為輿論對家委會成見很深。如果現實中的家委會就是部分有能量的家長與學校交換資源的工具,那么,任何形式的家委會推選都難免遭到社會輿論的嘲諷。
事實上,參選家長介紹自己的形式(是像上海某小學那樣發微信,還是像杭州某小學那樣印刷成宣傳頁)不重要,重要的是家委會選舉的科學機制如何建立。
真正的家委會,要滿足以下幾點:必須由全體家長民主選舉產生;必須獨立運行,學校要為家委會的工作創造條件;必須明確家委會的權責邊界,有權參與哪些辦學事務的管理、決策、監督,家委會履責要遵循哪些程序,家委會委員失職如何問責、罷免等。
選舉應著眼溝通、監督、服務
劉晶波(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系教師)
完備的教育是學校與家庭教育的結合。家委會不僅是家校合作的橋梁和紐帶,也是家長參與學校管理的重要載體,家委會如何發揮作用直接影響家校合作的實效。
根據教育部的部署,各中小學、幼兒園家委會的基本職責有:對學校工作計劃和重要決策,特別是事關學生和家長切身利益的事項提出意見和建議;發揮家長的專業優勢,為學校教育教學活動提供支持;發揮家長的資源優勢,為學生開展校外活動提供教育資源和志愿服務;向家長通報學校近期的重要工作和準備采取的重要舉措,聽取并轉達家長對學校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理想中的家委會主要職責可以簡化為:溝通、監督、服務。
其他國家的經驗也值得借鑒:比如美國的“全國家長教師協會”,學校、教師和家長可以實現平等交流,家委會要負責學校預算,還有權參與任免校長、教師選聘,甚至決定學校是否關閉。
日本的家委會還致力于推動義務教育及教科書的無償化、學校保健安全法、學校午餐法等教育立法的制定。
我們的家委會還沒有被賦予這樣的權力,但是,要讓家委會參與學校的辦學管理、監督,是需要家委會成員具有相應治理能力的。合格的家委會成員,一方面要參與到與學校辦學相關的活動中,比如涉及學生權益的學校信息公開、校服采購、食堂質量監督、校園衛生監督等事宜;另一方面要發揮自己的作用,積極為學校提供資源和服務。
所以,家委會到底怎么選,要從“溝通、監督、服務”上著眼,參選家長的競選內容不應該是自己的學歷和經濟實力,而應該向全校家長介紹自己準備如何在這六個字上開展工作,有何計劃方案,這樣的“競選詞”才會受到家長群的歡迎。
應該鼓勵家委會公開選舉
陳樂靜(上海宋慶齡幼兒園學生家長)
當家委會成員是要花很多時間、精力的。比如,每年幾個關鍵節點都需要家委會去籌備學校活動,如元旦、兒童節、中秋節,有些學校還要利用圣誕、萬圣節等西方節日組織英語晚會等活動。家委會要采購裝置、借服裝、買道具、組織彩排,甚至連打掃場地、擺放桌椅都要親力親為。
從我們作為家長的實際經歷來看,家委會成員基本上都是義務為班級服務的,并無個人私利。要不要加入家委會,就看有沒有熱衷于為班級服務的心,有沒有時間、精力、能力、資源去落實服務細節。
教育資源的不均衡、不充分,讓社會大眾對教育話題普遍存在著嚴重焦慮情緒。任何家長參與的活動,都可能被輿論演繹為“攀比”。網上刷屏的上海和杭州某小學,都是地區排名靠前的“牛校”,入學門檻可想而知。網友眼中的“秀優越”,也許只是家長的客觀描述而已。之所以激發輿論這么大反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現實中很多家委會在中國式家校關系的微妙角力中變了味。要么家委會形同虛設,學校不積極,家長不熱心;要么喪失監督意義,淪為校方工具。
長久以來,社會一直期待家委會能由家長民主選舉產生而不是學校指派,然而,真的來了一次家委會公開選舉,又發現不太容易讓公眾接受。
作為一名幼兒園學生的家長,我認為輿論應該鼓勵家委會繼續走公開選舉之路。整個選舉流程應該是所有候選人上臺發表演講,接受班級家長質詢,現場投票并當場公布選舉結果。如果選舉流程順暢,家長權責邊界清晰,家委會真正由家長們選出來的話,對于某些網上所謂的“戲精家長”,家長們自然會有客觀的判斷,并作出自己的選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