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建功航天事業紀實"/>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文/張 勇 楊亞洲 本刊記者 邢玉婧
經天緯地巡天路
——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建功航天事業紀實
文/張 勇 楊亞洲 本刊記者 邢玉婧

50載追星攬舟,50載風雨征程,西安衛星測控中心一代代航天測控人用青春與熱血、忠誠與智慧,在浩瀚天宇鋪就了一條經天緯地的巡天之路,在中華民族精神之林,樹立起一座彪炳史冊的天路豐碑。
縱然有千難萬險,測控人憑著熱愛祖國、忠誠使命的堅定信念,把個人理想與祖國命運、個人選擇與國家需要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為了祖國、為了事業,他們都甘之如飴,在所不惜。
1967年6月23日,為了完成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測控任務,一支神秘的隊伍從巴丹吉林沙漠腹地逶迤而出,悄然南下,在秦嶺山麓深處一個叫橋南的地方扎下根來。這就是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最早一批創業者,50張桌子、30把椅子,就是他們當時全部家當。在秦嶺腳下,他們一扎就是兩年,邊勘探選址、邊動手建設,邊架設電纜天線、邊安裝調試設備。
在那段艱苦的歲月里,要建設尖端復雜的衛星地面觀測系統,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許多同志甚至連計算機是什么模樣都沒見過。他們白天搞建設、晚上抓攻關,昏暗的油燈下留下了他們忙碌的身影,粗糙的木桌上堆滿了演算的圖紙。經過近兩年半努力,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地面觀測系統建設方案誕生了,并一舉通過了論證。隨后又編制成了“東方紅一號”衛星軌道計算、軌道預報、數據處理等一整套測控方案。
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中心準確預報了衛星飛臨世界244個城市上空的時間和方位,在浩瀚天宇樹起中國人征戰太空的第一座里程碑。
“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選擇。”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原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濟生,在美國得克薩斯大學空間工程學院學習期間,學院多次邀請他留下來工作,他都婉言謝絕。歸國后,領導和朋友問他在外兩年有何感受,他神情莊重:“看到國外測控技術發展得那么快,著急的睡不著覺,總想把我國的航天測控技術和國外的距離拉近一點,只有這樣,我覺得我們這些搞航天的人臉上才有光。”這種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已經深深的融入每一個測控人的血液。
面對國外的嚴密技術封鎖,李濟生30多年矢志不渝,獨立自主攻破了一大批尖端技術,逐步實現了軌道精度從千米到百米、再到十米級的“三級跳”。
針對當時我國地球同步衛星可測弧段短的情況,中心原副總工程師巫致中提出了“遙控指令控制鏈”,大大提高了測控系統的可靠性與自動化程度,創造了主副測控站同步并步三節拍的工作方式,被陳芳允院士稱為“地球同步衛星測控的交響樂”。
技術部高級工程師王家松公派英國留學期間,利用自己研制的定軌軟件計算出了衛星軌道精度達2—3厘米的世界紀錄,遠遠超過了歐洲空間中心和德、法、美等國多家知名軌道計算中心,名列各國之首。在歐洲空間操作中心組織的“環境衛星”軌道競賽中,他研發的定軌軟件一舉奪冠,在國際宇航界引起轟動。面對導師挽留和外國公司的高薪聘請,他沒有忘記眾多科學家的座右銘,“科學是無國界的,但科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義無反顧回國投身航天測控事業。
信念的種子不擇土壤,理想的花蕊無畏風霜。一代代航天測控人為繪制祖國航天測控事業的宏偉藍圖矢志不移,嘔心瀝血,他們把青春年華獻給航天,把忠誠融進祖國星座。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最能形象反映航天測控事業的鮮明特點。為了能夠“控得住、測得準”,一代代測控人始終以嚴謹科學的態度,精益求精,鍥而不舍,用勤勞的雙手不斷推動了航天測控技術的創新發展。
20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國迫切需要發展自己的地球同步通信衛星。而要把同步衛星送到赤道上空3.6萬公里的軌道,難度之大、科技含量之高,前所未有。
當時,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僅有4臺晶體管計算機,總內存量不如一臺286微機,要讓這樣的計算機處理通信衛星如潮水般涌來的數據,在外國專家看來簡直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我國航天部門多次與外國公司接洽,試圖引進百萬次計算機,但均受到外國公司的拒絕。
“你能封鎖技術,但是封鎖不了中國人的智慧!”中心技術人員獨辟蹊徑,大膽提出了四機并聯的方案,即把兩臺320計算機和兩臺717計算機加起來,捆在一起使用,變單機計算為多機計算,解決工作量大、要求實時反應快與機器運算速度慢的矛盾。
1984年4月8日,我國第一顆地球同步試驗通信衛星,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的準確控制下,成功定點于距地球3.6萬公里的赤道上空。從此,中國開始用自己的通信衛星與世界對話。
艱難險阻擋不住“愛拼”的航天測控人。面對高風險的航天事業,航天測控人時刻做好了戰勝艱險的準備,危難關頭他們總是毫不猶豫向前沖。
2006年11月,我國一顆遙感衛星突發故障。遙測數據顯示,衛星在太空中急速翻滾,星上能源完全消失,只有陽光照射到太陽能帆板時,才有幾秒鐘的信號反饋。
衛星研制部門和航天測控戰線的專家緊急會商。當務之急,是盡快確定衛星姿態,抓住每次幾秒鐘的衛星加電時間,注入控制指令,使衛星停止翻滾,轉入正常運行姿態。否則,造價數十億元的衛星,將成為毫無用處的太空垃圾。
中心研究員李恒年帶領團隊挺身而出。經過持續20多天的仿真分析,他們終于掌握了衛星翻滾的運動規律和太陽帆板供電的周期規律,準確預測出衛星最大供電時間段。按照他們的建議,遠望號測量船在南半球上空捕獲衛星,注入遙控指令,69天的太空營救,終獲全勝。
“人生路必曲,仍需立我志,竭誠為國興,努力不為私。”或許,“兩彈一星”元勛陳芳允的這首言志詩,正是一代代太空“牧星人”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寫照。正是靠著這種精神,中心才在歷次科研試驗任務中實現了100%的成功率。
“在征服宇宙的大軍里,那默默奉獻的就是我,在輝煌事業的長河里,那永遠奔騰的就是我。祖國不會忘記,不會忘記我。”這首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廣為流傳的《祖國不會忘記》,就是對航天測控人崇高精神最真實的描繪。
姚金風,是中心喀什測控站第一批科技工作者。這個來自天府之國的女大學生,在“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前,隨著丈夫李榮發一塊來到了戈壁灘。這對同是學計算機的夫妻,在經歷了睡地窩子、喝雪水、吃苜蓿菜的艱苦生活后,很快又雙雙日夜奮戰在機房。那時姚金風懷孕已到臨產期,連走路都搖搖擺擺。大家怕她吃不消,不讓她進機房,想不到這個平時文文靜靜的女大學生卻固執地對擔任分隊長的丈夫說:“就是把孩子生在機房,也別想讓我回去。”說完抱起被子也進了機房。衛星發射一周后,姚金風生下了孩子,夫妻倆給孩子取名為“星星”。
“寧可犧牲個人,絕不辜負國家”,老一輩測控人正是憑著這種奉獻精神,在沒有先進設備、沒有經驗借鑒的困難面前,白手起家,打牢了航天測控事業的根基。
中心活動測控回收部,由于常年外出執行任務,被稱為“現代大篷車隊”。他們常年離妻別子風餐露宿,乘專列,駕輪渡,住帳篷,走南闖北,四海為家。不知內情的人還以為他們今天觀賞特區風光,明天沐浴戈壁風雪,很浪漫,很瀟灑。豈不知,伴隨他們的卻是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和艱辛。每次執行任務少則數月,長則一年,逢年過節不能闔家團聚,家人生病不能回家照顧,親人病故不能回去料理……
2013年7月,第二活動站圓滿完成神舟十號任務,終于要返回單位所在地陜西渭南。通信隊隊長張斌已經一年多沒有回家了。父母聽說兒子坐的火車途經家鄉,說什么也要見兒子一面。但列車中途是不停車的,于是,張斌和父母約定在火車經過路口時透過車窗看張斌一眼。可是由于列車晚點,張斌的父母和愛人一直等了6個多小時。晚上11點多,張斌乘坐的列車終于來了,為了能讓兒子看見自己,父母讓家人把車燈雙閃打開,而另一邊,為了父母能看見兒子,站領導和張斌的同事們拼命對著車窗外齊聲高喊:“爸爸!媽媽!”父母和兒子終于看見了。張斌滿足地笑了,同事們也笑了,但笑著笑著,一個個滿臉淚水。
據不完全統計,50多年來活動測控部人員外出執行任務期間,有150多人在愛人生小孩時無法照顧,有100多人在直系親屬病危病故沒能回去。任務繁重時期,有的同志幾年沒有休過正常假,有的帶病堅守在任務第一線,有的把小孩送回老家寄養。
“風雨十八盤,多少英雄漢。堅守星空顯功勛,征戰蒼穹遠。寂寞塬上花,獨自開成苑。埋骨青山伴寒星,換得丹心暖。”這首詞是地面站網管理中心作試科科長章樂創作的。大學畢業時,章樂謝絕親朋邀他經商的好意,走進中心測控一線。枯燥值守、微薄工資、兩地分居,也曾讓他苦惱過,困惑過。
一次同學聚會,從國外留學歸來的好友舉杯提議:“首先敬我們身邊的航天人一杯酒,神舟飛船上天后,外國人看我們的眼神都多了幾分敬意。”那一刻,章樂無比自豪。
偉大的精神推動偉大的事業。正是這種精神追求照亮了他們追星攬舟的漫漫征途,讓廣袤的星空因為一顆又一顆“中國星”而更加絢麗。★
責任編輯:邢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