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翔,趙君,洪艷玲
(四川省瀘州市人民醫院 心電圖室,四川 瀘州 646000)
工作應激與健康體檢人群心電圖異常表現的相關性分析
劉翔,趙君,洪艷玲
(四川省瀘州市人民醫院 心電圖室,四川 瀘州 646000)
目的探討工作應激對健康體檢人群心電圖表現的影響。方法選取2015年6月-2016年1月在瀘州市人民醫院接受健康體檢的人群282例。依據職業緊張壓力量表OSI評分分為工作應激高水平組(≤15分)和工作應激低水平組(>15分),比較兩組受檢者的心電圖異常情況。結果健康體檢282例,心電圖異常57例,其中ST-T段改變21例,Q-Tc間期延長15例,P-R間期延長12例,傳導阻滯9例,竇性心律不齊6例,心律失常6例,心電軸左偏3例,心房顫動3例,早搏3例,其他9例。工作應激高水平組159例,心電圖異常45例(28.30%),工作應激低水平組123例,心電圖異常12例(9.76%)。工作應激高水平組≤40歲、41~59歲、≥60歲人群心電圖異常率分別為10.00%、30.00%和38.46%;工作應激低水平組≤40歲、41~59歲、≥60歲人群心電圖異常率分別為7.69%、5.56%和20.00%。兩組受檢者41~59歲、≥60歲人群心電圖異常率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年齡、工種、工作應激是影響健康體檢人群心電圖表現的危險因素。結論工作應激是引起以ST-T段改變、Q-Tc間期延長為主的心電圖異常改變的危險因素,應激水平越高,心電圖異常率隨之增加,且對中老年人群影響更大。
工作應激;心電圖;年齡;異常
工作應激是指機體在工作環境的影響下產生的心理、生理反應,是機體應對環境壓力的綜合反應[1-2]。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工作體制的全新變革,人們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工作壓力和精神負擔,嚴重威脅勞動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約有80%的勞動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工作應激反應,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工作應激降低了勞動者對工作的滿意度和積極性,對個體和組織均產生了不利影響[3]。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工作應激對勞動者神經、心血管的影響。本研究對健康體檢人群進行了心電圖檢查,并對不同程度工作應激人群的心電圖表現進行了對比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5年6月-2016年1月在瀘州市人民醫院接受健康體檢的人群282例。其中,男性153例,女性129例;年齡29~67歲,平均(37.5±9.3)歲;工作年限6個月~32年,平均(5.8±2.8)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77例,高中及以上105例。納入標準:①年齡≥25歲;②所有受檢者均知情同意;③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排除標準:①先天性心臟病;②惡性腫瘤患者;③精神病患者;④工作年限<6個月。
使用十二導聯心電圖儀對受檢人群進行檢查,觀察并記錄心電圖異常表現。采用職業緊張壓力量表OSI[4]評估受檢人群工作應激水平,分數越低,工作應激程度越高。根據評分分為工作應激高水平組(≤15分)和工作應激低水平組(>15分)。比較兩組受檢者心電圖異常情況及不同年齡下心電圖異常率。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有統計學意義的相關因素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健康體檢282例,心電圖異常57例,其中ST-T段改變21例,Q-Tc間期延長15例,P-R間期延長12例,傳導阻滯9例,竇性心律不齊6例,心律失常6例,心電軸左偏3例,心房顫動3例,早搏3例,其他9例。見表1。
工作應激高水平組159例,心電圖異常45例(28.30%),工作應激低水平組123例,心電圖異常12例(9.76%),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工作應激高水平組≤40歲、41~59歲、≥60歲人群心電圖異常率分別為10.00%、30.00%和38.46%;工作應激低水平組≤40歲、41~59歲、≥60歲人群心電圖異常率分別為7.69%、5.56%和20.00%。兩組受檢者41~59歲、≥60歲人群心電圖異常率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心電圖異常表現 (n =57)

表2 兩組受檢者心電圖異常情況比較
將年齡、性別、體重指數、工作年限、文化程度、工種、工作應激作為自變量,次腦電圖是否異常(正常=0,異常=1)作為因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年齡、工種、工作應激是影響健康體檢人群心電圖表現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4。

表3 兩組受檢者不同年齡心電圖異常情況比較

表4 影響健康體檢人群心電圖表現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工作應激是由環境、組織、個體等因素引起的生理、心理和行為反應,個體在長期、反復的工作應激中可能出現一系列不良后果,包括:①工作滿意度、責任心降低,缺勤率、工作失誤增加,工作效率降低;②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出現疲憊、失眠、多疑、情緒波動明顯、焦慮不安等負性情緒,對外界事物的興趣大大降低,可能并發高血壓、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③吸煙、酗酒、濫用藥物、暴力傾向、工作關系緊張等[5]。馬蕾[6]等人在一項職業應激的研究中提到,職業應激能夠對機體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系統和交感神經產生影響,從而導致多巴胺、兒茶酚胺等神經遞質分泌異常,對心臟造成負面影響。心電圖是診斷、鑒別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健康體檢的常規檢查項目,具有方便、快捷、準確的優點。
本研究數據顯示,282例受檢人群中心電圖異常者57例,異常率為20.21%,提示工作應激易引起心電圖異常,臨床上應提高重視度。這是因為,常見的工作應激主要包括物理因素、化學因素和工作本身帶來的壓力,上述因素均可導致心血管系統損害,尤其是危險物接觸性工作[7-8]。調查結果表明,由工作應激引起的心電圖異常以ST-T段改變、Q-Tc間期延長及P-R間期延長為主,是冠狀動脈病變、室性心律失常、心室肥厚等疾病的重要特征[9-10],表明高水平工作應激增加了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對于高水平工作應激人群來說,強烈的工作應激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軀體受累,同時心理負擔和身體疲性的增加能夠進一步擴大工作應激帶來的負面影響,心臟功能逐漸出現減退或異常,從而引起心電圖改變。本研究發現工作應激高水平組的心電圖異常率高于工作應激低水平組,表明工作應激程度越高,勞動者心電圖異常風險越大。本研究提示工作環境中的應激源主要通過影響勞動者交感神經活性促使心電圖異常改變,工作應激程度越高,機體去甲腎上腺素合成越多,更易引起心律失常、血壓升高等不良反應[11-12]。同時,工作應激水平升高增加了勞動者的工作負荷和緊張度,使得軀體受累增加、工作積極性降低。工作應激水平對≤40歲人群的心電圖異常率的作用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隨著年齡的增加,高水平工作應激大大增加了心電圖異常率,這是因為年輕勞動者的心肌功能較強,即使工作負荷增加,年輕勞動者仍能夠保持心肌功能的正常調整。但對中老年人群來說,工作應激程度的提高對機體心臟收縮功能、傳導功能產生了不利影響,心電圖異常率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工作應激是影響健康體檢人群心電圖表現的危險因素,這是因為,工作應激能夠對機體神經遞質的分泌產生影響,從而造成心肌收縮能力增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臟改變。
綜上所述,工作應激可引起以ST-T段改變、Q-Tc間期延長為主的心電圖異常改變,應激水平越高,心電圖異常率隨之增加,且對中老年人群影響更大。建議對工作應激水平較高的工種進行定期的心電圖檢查,以做到提前預防、及早發現、有效治療。
[1]LI A, EARLY S F, MAHRER N E, et al. Group cohesion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protective factors for nurse residents’job satisfaction, compassion fatigue, compassion satisfaction, and burnout[J].J Prof Nurs, 2014, 30(1): 89-99.
[2]田宏邇, 朱新云, 詹永國, 等. 職業應激對職工唾液中免疫球蛋白G水平的影響[J]. 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志, 2016, 34(2):81-85.
[3]楊婷, 周鼎倫, 宋明瑛, 等. 科技人員工作疲勞特征與影響因素[J]. 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志, 2015, 33(2): 100-103.
[4]徐建珍, 朱玲, 屠麗君, 等. 神經內科護士職業應激與緊張狀態的相關性研究[J]. 護理學雜志, 2013, 28(19): 76-77.
[5]魯先靈, 萬杰. 醫療急救人員工作倦怠社會心理因素的路徑分析[J]. 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 2013, 22(7): 640-642.
[6]馬蕾, 田宏邇, 張慶東, 等. 職業應激與職工心電圖異常的關系研究[J]. 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志, 2016, 34(2): 127-130.
[7]鐘向萍, 岑彩虹, 林秀娟, 等. 手術室女性護士職業緊張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J]. 實用預防醫學, 2013, 20(3): 343-345.
[8]郝婧, 郭俊艷, 劉麗英, 等. 軍隊三級甲等醫院心血管危重癥專科護士工作壓力源的調查[J]. 解放軍護理雜志, 2015, 32(5):29-32.
[9]裴志芳, 余國龍, 高琪樂, 等. ROC曲線分析心電圖對急性左心衰患者住院期間預后評價[J].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 2015,25(18): 85-90.
[10]林愛華, 吳云虹, 符薇薇, 等. 高血壓左室肥厚患者心電圖Cornell電壓的測定及其與病情評估的關系[J].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 , 2015, 25(22): 93-96.
[11]楊玉佩, 鐘捷, 陳偶英, 等. 工作應激對心胸外科ICU及門診科室護理人員血壓及糖脂代謝的影響[J]. 護理研究, 2014,28(23): 2855-2856.
[12]趙博雅. 中老年職業應激性高血壓發病現狀及特點[J]. 中國老年學雜志 , 2013, 33(1): 209-210.
(張蕾 編輯)
Correlation between work stress and ECG abnormalities of healthy population
Xiang Liu, Jun Zhao, Yan-ling Hong
(Department of ECG, Luzhou People’s Hospital, Luzhou, Sichuan 646000, 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work stress on electrocardiogram (ECG) of healthy people.MethodsThis study included 282 healthy people who had physical examination in our hospital between June 2015 and January 2016. According to the Occupational Stress Scale (OSI) rating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highlevel job stress group (≤ 15 points) and low-level job stress group ( > 15 points). ECG abnormaliti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In the 282 cases of physical examination, ECG abnormalities were found in 57 cases, including ST-T segment changes in 21 cases, Q-Tc interval prolongation in 15 cases, P-R interval prolongation in 12 cases, heart block in 9 cases, sinus arrhythmia in 6 cases, arrhythmia in 6 cases, left axis deviation in 3 cases,atrial fibrillation in 3 cases, premature beats in 3 cases, the other abnormalities in 9 cases. In the 159 cases of the high-level job stress group 45 cases had abnormal ECG (28.30%), while in the 123 cases of the low-level job stress group ECG abnormalities appeared in 12 cases (9.76%). In the high-level job stress group, ECG abnormality rates of the populations with the age ≤40 years, 41-59 years and ≥60 years were 10.00%, 30.00% and 38.46% respectively;in the low-level job stress group, ECG abnormality rates of the populations with the age ≤40 years, 41-59 years and≥60 years were 7.69%, 5.56% and 20.00% respectively. The abnormal ECG rates of the 41-59 years old crowds and the ≥60 years old crowds were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 Age, type of work and work stress were the independent factors influencing ECG findings of healthy people (P< 0.05).ConclusionsJob stress i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ECG abnormalities mainly manifested by ST-T segment changes and Q-Tc interval prolongation. The higher the stress level, the higer the abnormal ECG rate, and the greater the impact on the elderly population.
work stress; electrocardiogram; age; abnormality
R443.8
A
10.3969/j.issn.1005-8982.2017.28.020
1005-8982(2017)28-0102-04
2016-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