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河畔的綠色風情"/>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長江蔬菜雜志社 山娜
春到祁陽
——湘江河畔的綠色風情
長江蔬菜雜志社 山娜
祁陽地處湘南,氣候適宜,土地肥沃,發展蔬菜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2016年,祁陽共落實蔬菜種植面積25 833.3 hm2,新建基地1 386.7 hm2,蔬菜總產量54萬t,總產值11.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5%、8.76%、9.58%。其中商品菜完成17 440 hm2,產量達41.28萬t,實現產值8.3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2%、11.5%、12.3%。尤其在蔬菜產業整體資金投入、標準園區建設、質量安全監管、精準扶貧對接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又是一年春光好,湘江河畔稼穡忙。綠水逶迤,芳草長堤,在醉人美景的映襯下,春耕生產的大幕也正式拉開,與往年相比,祁陽菜農在2017年的備春耕期間嘗到了更多的甜頭。缺錢?縣財政每年數百萬資金扶植!沒技術?縣農委、縣蔬菜辦組織專家、教授定期給菜農授課!怕賠本?333.3 hm2基地被納入蔬菜保險,保費的50%由政府進行專項補助……這個春天,鄉親們在暮春暖陽里,趕著大好時光辛勤地耕耘著,播種一整年的希望。
以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推動蔬菜產業發展為主線,以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基地建設為重點,以“菜籃子”縣區長負責制為契機,祁陽大力開展科技服務活動,加強蔬菜質量安全監管,積極推進蔬菜標準化生產和規模化發展,蔬菜產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2016年,各部門共整合資金4 700萬元,全面加大了對蔬菜產業的支持力度。為確保城鎮基地擴建和外銷蔬菜基地建設,縣政府在原有的扶持政策基礎上,又出臺了新的扶持政策:對落地于現代農業園區中的規模化公司,其基地大棚、道路、廠房、冷庫等基礎設施,按照建設資金的20%由縣特色辦進行專項獎補。
全縣城鎮日上市蔬菜近10萬kg,日人均供菜0.5 kg左右,蔬菜品種豐富,日均上市達40種以上,尤其是辣椒、茄子、豇豆、大白菜、小白菜、黃瓜、蘿卜、萵苣、香辛菜等重要蔬菜產品自給率達到80%以上,茄子、萵苣、花菜、黃花菜、胡蘿卜、生姜、香芋、藠頭除供應基地外,還大量外銷長沙、衡陽、冷水灘、常寧、祁東等周邊城市及粵、港、澳市場。
蔬菜產業供給豐富、流通有序的同時,質量安全工作也緊跟其上,不僅建立了完整的“菜籃子”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及追溯機制,還在各主產基地繼續實施了專管員和產地自檢制度。每年接受省市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的多次例行檢測,合格率均名列前茅。

祁陽縣梅溪鎮中荷村,這里遠離塵囂,群山環繞下的村落安靜祥和。前一天的趕集已然落下帷幕,于是乎,村里的“第二集市”——強村種養專業合作社熱鬧了起來。三三兩兩的村民陸續前來基地,鉆入大棚自選自采,過稱付款后攜大包小袋蔬菜離去,孩童們嬉戲的歡笑、大人們悠閑的暢談使清冷寂靜的村莊增添了幾分煙火氣息。合作社理事長唐海波告知,村里3天一趕集,趕集當日過后新鮮蔬菜就不大夠吃了,周邊村民便自發跑來基地買菜,儼然成為大伙更為貼心便利的“菜園子”。
合作社之所以能聚集這樣高的人氣,除了開放時間更自由,選購方式更省心,銷售價格更低廉(僅比批發價高出1元/kg),最重要的當屬蔬菜品質過硬。談起鄉親們對自己的信賴,唐海波頗為自豪地說道:“我們施用的都是發酵過的有機肥,其實現在的許多農家肥都存在污染,化肥則更甚。雖然基礎建設方面還有許多欠缺,但在品質要求上,我們從來不敢松懈,種出來的蔬菜口感都相當好,村民都是明白人,質量不好就不會再來光顧了……”
自25歲起,唐海波就繼承父輩經驗,從事著農民的老本行——種菜,在廣東積累了6、7年種植經驗后果斷辭職歸鄉,流轉鄉鄰十幾畝地,自己搞起了蔬菜大棚種植。大棚生產的顯著效益迅速吸引了唐海波幾個自家弟兄的注意力,兄弟4人先后投身種菜行列,強村種養專業合作社也順勢創辦起來。

如今9個鋼架大棚、若干個簡易拱棚林立地頭,1.3 hm2的大棚種植茄子、絲瓜、黃瓜、苦瓜及南瓜,余下的5.4 hm2土地則以露地種植辣椒、菜豆、豇豆及西瓜為主,旺季時期黃瓜每日可采1 000 kg,批發價高達6~10元/kg,產品暢銷祁陽、冷水江、衡陽等地。刨去各類成本,唐海波兄弟4人每年也能收攬數十萬元,比起外出務工,職業菜農已成為當地更具吸引力的新興職業。
山是石山,水是死水,路是毛路。文明鋪鎮新塘角村地處衡邵干旱走廊,是干旱重點地區,也是周邊知名的貧困村。過去,當地一直以水稻、大豆等傳統大田作物種植為主,村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為零,村民主要依靠農田耕作、小規模養殖和外出務工來賺取微薄收入。曾經,貧困似大山般牢牢盤踞于此,病痛如影隨形,人們望山興嘆、望水哀怨,總是找不到辦法拔掉窮根。
但在前不久,該村的89戶貧困戶,陸續領到了重點產業扶貧項目的分紅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每人獲得分紅400元。一切一切的轉折點都要從當地有著200余年種植歷史的傳統農產品——檳榔芋說起。
2015年,文明鋪鎮鎮委、鎮政府利用省重點扶貧資金100萬元,發動村民與祁陽縣天子龍蔬菜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天子龍)進行股份合作,村集體負責集成土地、組織農戶生產,天子龍負責提供農資產品、種植技術、管理經驗和銷售渠道,采取“合作社+貧困戶+村集體”的模式,共同建設千畝香芋標準化種植基地。所有產品由合作社包銷,收購價格根據市場行情而定,并設定3元/kg的最低保護價,農戶利益得到有力保障。
村民陳平一家有4個貧困人口,除了領取1 600元分紅金,2016年自種的0.2 hm2檳榔芋,被天子龍以7.6元/kg的價格回收,僅這一項就又賺得12 000多元。2017年開年至今,新塘角村村民因種植生姜、檳榔芋人均增收2 100多元,再加上本地務工收入,全村已有25戶67人脫貧,預計年底實現整體脫貧。

眼前是一望無際的田野,以園林設計規劃布局,整齊排列的蔬菜大棚蔚為壯觀,露地種植的甘藍豐收在望,成片的花海散發出迷人的芳香。地頭勞作的村民忙碌有序,徜徉在花海中的游人流連忘返,鄉間小路上不時響起的轟鳴聲顯示著運輸蔬菜的繁忙。因為德輝現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創建,吸引了眾多外出務工的青壯年回流,茅竹鎮肖家村又恢復了往昔的生機與熱鬧。
從茅竹鎮走出的青年企業家于清華回鄉創辦德輝公司的初衷便是要讓村民們過上優渥無虞的田園生活,于是他下定了興建蔬菜園區的決心。肖家村山清水秀、土壤肥沃、難覓半點工業污染的痕跡,可謂一塊未經人工雕琢的璞玉。但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遲遲沒能得到開發,青壯年勞力普遍外出務工,村舍蕭條,土地撂荒,人煙寂寥,是名副其實的“空心村”。
德輝公司來了,利好消息傳遍全村,肖家村全村113.33 hm2可耕種土地整體流轉30年,流轉費每5年遞增20%,每戶按人頭發放100元/年的養老保險,土地流轉前3年每戶每年發放100元補助,村中老者60歲、70歲、80歲壽辰時予以400、600、800元不等的慰問金,每年德輝公司拿出2萬~3萬元資金幫扶村中貧困戶(5戶)。這一系統助農、為農舉措的推出,是于清華“以德而輝”初衷的兌現。
隨后,公司又在向家村、尹家村流轉土地153.33 hm2。3年基礎建設期間,相繼投資5 000萬元,流轉總規模達到333.33 hm2。直至今日,園區還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之中,吸引眾多外出務工的青壯年回流,現如今園區每日用工量已達到200多人,農戶更是對德輝公司信賴有加,爭先恐后以家庭為單位分包土地。
為平衡公司與農戶雙方的利益,于清華因地制宜摸索出一套管理模式:公司負責制定方案,園區負責提供分包土地,農戶負責種植。在責任上公司提供種苗、化肥、農藥等農資產品和銷售渠道,園區技術員提供種植技術和茬口安排,農戶只要保質保量生產出產品。在利潤分配上統一采取底薪加提成的計酬模式,在完成保底產量的基礎上,超過部分按一定比例提成。以辣椒為例,667 m2保底產量為4 000 kg,超過部分按50%提成。在此種模式的激勵下,夫妻二人承包0.33 hm2地,即可輕松獲得6萬元的年收入,如果能承包更多的土地還能賺得更多。
當然,在產業轉型升級、亮點頻現的背后,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部分鎮、村干部對蔬菜產業發展不夠重視,工作缺乏主動性,服務意識淡薄;土地流轉機制不活,布局分散零星,產業化程度較低,蔬菜生產只見丘塊,難以形成規模效益;多數菜農仍然沿用老一套栽培技術方法,對大棚、遮陽網、防蟲網、無公害栽培等現代技術舍不得投入,害怕承擔風險,市場競爭能力較差……今后,祁陽縣將揚長避短,進一步發揮優勢,以市場為基礎,以企業為紐帶,力爭扶持一批蔬菜種植大戶,真正將蔬菜產業打造成富民產業。

編者按:蔬菜產業作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產業,在我國傳統農業發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國家不斷出臺文件,加大對蔬菜產業的政策支持、財政傾斜和項目扶持,吸引了不少農民、合作社、業外人士對蔬菜產業的資金投入。但如何成功地做大、做好蔬菜產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增產、增收、增效呢?《長江蔬菜》記者深入生產一線,聆聽業內成功人士的實踐經驗、記錄獨具地方特色的產業發展模式、分享具創新性和突破性的典型案例,圖文并茂、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