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玲,段松荻
(內蒙古財經大學 商務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內蒙古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和產業結構關系的實證分析
李金玲,段松荻
(內蒙古財經大學 商務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息息相關, 內蒙古作為經濟發展強勁的民族地區,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以及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優化,并形成二者良性互動機制,有利于突破原有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本文通過實證分析內蒙古對外貿易商品結構與產業結構的相關關系,發現分類商品進出口與產業結構發展變化存在一定的錯位發展現象,二者關聯度低,相互促進作用不足,根據研究結論并結合內蒙古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和產業結構發展現狀,從外貿發展和產業結構發展兩個方面提出針對性對策建議。
內蒙古;對外貿易商品結構;產業結構;實證分析;對策
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是指兩大類商品(初級和工業制成品)進出口量占進出口總量的份額。本文所涉及的對外貿易商品類別,是根據2006年經過第四次修訂的《聯合國國際貿易商品分類標準》(SITC)的分類方法將內蒙古進出口商品劃分為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產業結構是指一國或地區在經濟運轉中,各產業部門間的生產經營關系和數量比例聯系以及各產業部門的內部聯系。本文通過簡單介紹內蒙古兩大結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和產業結構)的發展現狀,總結內蒙古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優化和產業結構升級的互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對兩者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提出針對性的對策。
內蒙古對外貿易發展始于1947年,70年來的外貿發展,對內蒙古經濟的騰飛發展意義重大,到1978年內蒙古進出口總額為1552萬美元,2015年外貿總額已經達到驚人的1274900萬美元,增長了約820倍。內蒙古對外貿易實現跨越式突破,經濟發展突飛猛進,民生福祉顯著提升,這些都離不開內蒙古產業結構調整和外貿結構的轉型升級。為深入研究內蒙古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和產業結構發展過程中存在問題及相關關系,首先應該對二者發展現狀進行系統的梳理。
(一)內蒙古對外貿易商品結構發展現狀
圖1描述了內蒙古進出口商品結構的發展狀況,從2002年到2005年,初級產品占比逐年下降,從48.58%下降到14.36%,之后始終保持在10%左右的水平上。從2002年到2005年,工業制成品出口與出口總額的比例逐年提高,從51.42%上升到85.64%,之后始終保持較高占比,在90%水平上輕微波動。這主要是由于工業制成品出口量上升,例如2014年機器、機械器具等產品達到37429美元,化學工業品等產品達到107125萬美元,塑料、橡膠及其制品達到36003萬美元,賤金屬及其制品達到149859萬元。能夠發現初級產品占比低,作用逐漸削弱,工業制成品占比高,作用逐漸增強,與下文第一、第二產業結構變化呈現相同趨勢。
圖2描述了進口商品結構的發展狀況,2000年到2015年,進口商品結構變化主要經歷三個過程:從2000年到2003年,初級產品進口額與進口總量的比例逐年降低,工業制成品的比例逐年提高;以2003年為起點,一直到2013年,初級產品進口額與進口總量的比例逐年提高,工業制成品的比例開始下滑;從2013年開始,初級產品的進口總量又開始大于工業制成品進口總量。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內蒙古進口大量初級產品為工業發展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供輔助材料,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是礦產品,2003年進口總額達到了22718萬美元,到2014年這一數字已經達到驚人的455041萬美元,增長約19倍。而在工業制成品的進口中,主要包括塑料及其制品、工業及其制品、機械電器等,雖然這幾種產品進口的絕對量均有所提高,但其增長率和初級產品的增長率相比相去甚遠。①

圖1 出口商品結構變化圖 圖2 進口商品結構變化圖
(二)內蒙古產業結構發展現狀
內蒙古生產總值從2000年的539.12億元上升到2015年的18032.80億元,增長速度驚人,與2000年相比增長了約11倍。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從2000年的350.80億元提高到2015年的1618.70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從2000年的582.57億元提高到2015年的9299.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從2000年的605.74億元提高到2015年的7213.5億元。不難發現,第二產業增速遠遠大于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三次產業結構由2000年的23∶38∶39逐漸演變為2015年的9∶51∶40。起初三次產業對內蒙古經濟總量增長均都產生比較重要的作用,但從2005年之后逐步轉變為以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起主導作用,第一產業起輔助作用的產業格局。簡單講,經濟發展已經脫離以農林牧漁為主的第一產業,更加依靠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說明內蒙古產業結構向更加科學、合理的方向轉變,這符合“庫茲尼茨定律”。
圖3描述了第一產業內部結構的發展狀況,2000年到2015年,內蒙古農牧業總產值占第一產業產值的份額始終大于90%,在第一產業中是當之無愧的領頭羊。農業和牧業總體發展經歷三個過程: 2000年到2005年,農業占比明顯大于牧業占比; 2005年到2012年,農業比重略微大于牧業比重,二者幾乎持平;2012年到2015年,農業比重與牧業比重差距逐年拉大。在第一產業結構組成中,與內蒙古經濟發展所具備的地理環境和自然資源密切相關,內蒙古林業和漁業發展所具備的自然條件遠落后于農業和牧業發展所具備的自然條件,因此,農牧業增加值非常大,相對而言漁業和林業增加值較小。
圖4描述了第二產業內部結構的發展狀況,從2000年到2015年,內蒙古重工業占據的份額大于輕工業份額。輕重工業發展狀況經歷了三個時間段:一階段,從2000-2003年,重工業基本維持在60%的水平,輕工業基本維持在40%的水平;二階段,2000-2004年,重工業占比從60%上升到70%,提高十個百分點,而輕工業占比從40%下降到30%,降低十個百分點;三階段,2005-2015年,重工業份額基本保持在70%的水平上,輕工業份額大約在30%左右。在內蒙古工業發展過程中重工業占比大,與自身冶金、機械、電力、鋼鐵等行業發達密切相關。在工業產品產量中,主要工業產品包括原煤、服裝、鋼鐵等。經過分析,內蒙工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有產業聚集度低,行業間關聯度低,技術水平相對落后。②

圖3 第一產業內部結構變化圖 圖4 第二產業內部結構變化圖
表1統計了第三產業結構中2015年增加值大于500億元的行業,其中,倉儲郵政和交通業從2005年的360.19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1087.32億元,同比增長1倍以上;批發零售業從2005年的338.12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1728.30億元,同比增長4倍以上;住宿和餐飲業從2005年的140.11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628.87億元,同比增長約為3.5倍;金融業從2005年的67.52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829.20億元,約是2005年的12.3倍;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從2005年的139.87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611.31億元,同比增長3.4倍。不難發現,在2015年增加值大于500億元的行業中,傳統行業中的批發零售、交通、倉儲、郵政業占據主導地位,金融業發展迅猛,對第三產業中的貢獻愈發重要。此外,2015年內蒙古第三產業中小于500億元的行業共有9個,尤其是水利以及公共設施行業在內蒙古第三產業中的總產值最低,不到100億元,遠低于其他行業水平;科研和技術服務業、文體和娛樂業兩個行業的總產值竟然沒達到200億元;現代物流、居民社區服務等行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發展速度較慢。

表1 第三產業內部總產值大于500億元行業統計表 單位:億元
數據來源:《內蒙古統計年鑒》.
為深層次探尋二者關系,此部分先對二者結構整體進行實證分析,再實證研究內蒙古進出口分類商品對產業結構變化的影響,以及內蒙古三次產業對對外貿易商品結構變化的影響。實證分析所用軟件為Eviews7.0,為保持統計口徑一致性,截取的數據為2000年到2015年。
(一)內蒙古對外貿易商品結構變化與產業結構變化關系的實證檢驗
利用時間序列數據采用協整分析對模型進行估計,步驟為:首先,對于各變量的原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以保證各序列滿足協整分析前提條件;其次,對相應指標進行協整檢驗及分析,驗證各因素之間是否有相關關系;最后,采用格蘭杰因果檢驗驗證指標之間的格蘭杰因果關系。
1.指標選取和數據說明
韓晶等人運用貿易總量中各組成部分增長率與結構變化的乘積來反映對外貿易結構變化。該指標優點是運算簡單、所需數據容易搜集。③因此,本文將采用此指標進行研究。兩方面原因會對這個指標發揮作用,一方面是指標自身的變化速度,另一方面是兩期比重的變化情況(現期比重與基期比重的差值)。本部分所用數據為通過歷年《內蒙古統計年鑒》整理計算所得。三個指標如下:
根據上述三種指標,計算出2000-2015年內蒙古出口商品結構變化、進口商品結構變化和產業結構變化的時間序列(用EX、IM、IS代表上述三種指標)。計算結果如下:

表2 2001-2015年內蒙古產業結構變化和進出口結構變化時間序列
2.單位根檢驗
兩個變量是同階單整是進行協整檢驗必不可少的前提。因此在協整之前,應先利用ADF檢驗對各變量進行單整檢驗以避免偽回歸。檢驗結果見表3。檢驗結果表明,EX、IM、IS在5%的顯著水平下一階差分序列均為平穩的時間序列,有相同的單整階數,故能夠利用協整檢驗進行下一步分析。

表3 內蒙古產業結構與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單位根檢驗結果(ADF)
注:△代表一階差分.
3.協整檢驗
Johansen 方法又被稱為極大似然估計或最大特征根檢驗。該方法能夠檢驗出協整方程的具體數量,為協整檢驗的常用方法,因此筆者采用此種方法。表4中,根據檢驗結果以及對應的協整系數發現,EX(出口商品結構)、IS(產業結構)之間具有協整關系,說明EX和IS之間存在較弱的負相關關系,二者發展存在或多或少的相互制約性。內在原因為,近年來工業制成品自身出口增長速度和自身在出口總量中份額的提高對應第三產業的強勁發展、第二產業產值在總產值中份額的微弱降低、第一產業產值在總產值中份額的逐年下滑,而第一、第二產業占總產值份額下降所產生及消極作用大于第三產業發展帶來的積極作用。通過協整檢驗,根據檢驗結果以及協整系數,說明產業結構和進口商品結構之間具有負向的協整關系,說明內蒙古進口商品結構變化對產業結構變化具有一定的反向作用。

表4 Johansen 協整檢驗
4.格蘭杰因果檢驗
協整檢驗說明內蒙古產業結構和進出口商品結構的發展存在長期穩定關系。為深層次分析指標間相關關系的主要動因,采用格蘭杰因果檢驗法。檢驗結果如表5。

表5 格蘭杰因果檢驗
注:表中*、**、***分別表示在置信度為0.1、0.05、0.01的水平下拒絕原假設.
根據格蘭杰因果檢驗可知:內蒙古出口商品結構不是產業結構變化的格蘭杰原因被拒絕,產業結構不是出口商品結構變化的格蘭杰原因也被拒絕,表明這兩個結構具有互為格蘭杰因果關系的雙向關系。內蒙古進口商品結構不是產業結構變化的格蘭杰原因被拒絕,而產業結構不是進口商品結構變化的格蘭杰原因被接受,說明二者存在單向的格蘭杰原因。
(二)內蒙古分類商品進出口和產業結構的相互影響分析
上部分整體分析內蒙古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和產業結構的相關關系,這部分以分類商品進出口額和三次產業增加值所占比重為研究指標,實證分析分類商品進出口額對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比重變化的影響;同時以分類商品進出口額所占比重和三次產業增加值為研究指標,實證研究三次產業對進出口商品結構變化的影響情況。
1.模型設置和數據來源
錢納里和賽爾昆在研究一國經濟結構的影響因素中,提出了半對數回歸方程,方程結構形式為:
X=C+C1lny+C2(lny)2+C3lnN+C4(lnN)2+C5F+C6T
(1)
式(1)中,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X、人均收入為y、人口總量為N、凈資本流入為F、時間為T。
在我國著名學者楊全發(1999)對錢納里半對數回歸方程研究的前提下,去掉時間變量,用進、出口總量代替凈資本流入,優化上述模型。式(1)是研究經濟變量結構變化采用的基本形式,一方面,根據式(1),并根據楊全發的建模思想,另一方面,本文主要研究產業結構變動和對外貿易商品結構變動的相互關系,在自變量的選擇上,不考慮人口、資本、時間等變量,在研究產業結構對內蒙古進出口商品結構的影響時,三次產業增加值為因變量,分類商品進出口額所占進出口總額的份額為自變量,在研究進出口商品結構對內蒙古產業結構的影響時,分類商品進出口額為因變量,三次產業增加值所占生產總值的份額為自變量。所用數據來源于《內蒙古統計年鑒》。
所設置模型為:
三次產業對出口商品結構變化影響的回歸方程:
PEXS=C10+C11lnY1+C12lnY2+C13lnY3+u10
(2)
MEXS=C20+C21lnY1+C22lnY2+C23lnY3+u20
(3)
三次產業對進口商品結構變化影響的回歸方程:
PIMS=C10+C11lnY1+C12lnY2+C13lnY3+u10
(4)
MIMS=C20+C21lnY1+C22lnY2+C23lnY3+u20
(5)
分類商品進出口結構對第一產業比重變化影響的回歸方程:
Y1S=C10+C11lnPEX+C12lnMEX+u10
(6)
Y1S=C20+C21lnPIM+C22lnMIM+u20
(7)
分類商品進出口結構對第二產業比重變化影響的回歸方程:
Y2S=C10+C11lnPEX+C12lnMEX+u10
(8)
Y2S=C20+C21lnPIM+C22lnMIM+u20
(9)
分類商品進出口結構對第三產業比重變化影響的回歸方程:
Y3S=C10+C11lnPEX+C12lnMEX+u10
(10)
Y3S=C20+C21lnPIM+C22lnMIM+u20
(11)
上述回歸方程中涉及的相關指標具體含義見表6。
2.內蒙古產業結構對進出口商品結構變化的影響分析
將式(2)進行回歸得到如下方程:
PEXS=0.404915lnY1-0.493873lnY2+0.186529lnY3
(2.5128**) (-2.916691**) (0.622666)④

表6 回歸方程指標介紹統計表
上述方程之所以沒有常數項,是由于第一次回歸后發現其系數沒有通過檢驗。結果表明,第一產業的相關系數通過顯著性檢驗且為正值,那么自身發展對初級產品的出口占比起到一定推動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農林牧漁業實現科學發展、長足發展,能夠對農林牧漁等初級產品的出口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第二產業系數通過5%的顯著性檢驗且為負值,說明自身發展對初級產品出口的推動效應為負,有以下原因:一方面,近年來內蒙古加快工業進程,工業和建筑業的發展吸收了第一產業大部分勞動力;另一方面,內蒙古第二產業的先進技術所帶來的正面效應沒有推進第一產業現代化進程,即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合作性差,由于第二產業沒有帶動第一產業的發展,因此對初級產品出口的促進作用有限。對于第三產業,其系數沒有通過檢驗,得出該產業和出口部門不具有相關關系,說明第三產業相關部門和大部分出口部門聯動效應差、結合度低。
將式(3)進行回歸得到如下方程:
MEXS=0.920312-0.426258lnY1+0.452069lnY2-0.116606lnY3
(2.069929*) (-1.712365*) (2.790473**) (0.6705)
根據上述方程,對于第一產業,其系數為負值并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其發展沒有促使工業制成品出口比重提高,自身發展不僅不能為出口工業制成品部門給予一定幫助、提供相應的原材料,反而很可能占用第二、第三產業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根據第二產業系數以及檢驗結果,能夠表明自身發展促進了工業制成品出口比例的提升,這與近年來內蒙古注重工業化進程和產業現代化密不可分,質量高、品質好、技術強的中國工業制成品在出口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對于第三產業,其系數沒有通過檢驗,說明其與內蒙古出口初級產品部門不存在緊密的關聯關系。
將式(4)進行回歸得到如下方程:
PIMS=-1.998500 + 1.050817lnY1- 0.059685lnY2- 0.528294lnY3
(-2.323809**)(2.182361**) (-0.190465) (-1.024205)
根據回歸方程中第一產業系數以及檢驗結果,說明第一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對初級產品進口部門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與上文回歸結果得出的結論一樣,第一產業部門同初級產品進出口部門具有很高的關聯度。隨著內蒙古自治區第一產業發展,尤其是農業和牧業發展,內蒙古能夠科學、有效、專業地生產并出口競爭能力強、比較優勢大的初級產品。通過觀察第二產業系數能夠得出內蒙古第二產業的發展不能促進初級產品進口比例提高,內蒙古第二產業同內蒙古進口初級產品部門關聯度低。第三產業系數同樣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得出第三產業與內蒙古進口初級產品部門關聯度低。
將式(5)進行回歸得到如下方程:
MIMS=2.999207 - 1.05105lnY1+ 0.060110lnY2+ 0.527968lnY3
(3.489921**)(-2.184427**) (0.191959) (1.024308)
通過上述回歸方程中內蒙古第一產業回歸系數以及檢驗結果,能夠說明第一產業對工業制成品進口會產生一定的消極作用,這表明二者之間聯系不緊密。與此同時,發現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回歸系數沒有實質效果(沒有通過檢驗),說明內蒙古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同工業制成品進口不具有關聯性,一方面說明內蒙古第二、三產業的發展主要依靠本地區資源和原材料,另一方面說明內蒙古第二、三產業發展對工業制成品進口沒有強烈依賴。
3.內蒙古分類商品進出口對產業結構變化的影響分析
將分類商品進出口對第一產業比重變化影響的方程(式6和式7)進行回歸,結果如下:

表7 內蒙古分類商品進出口對第一產業比重變化影響的回歸方程系數
通過表7,根據內蒙古兩類產品出口的回歸系數以及檢驗結果發現:出口方面,能夠表明其對第一產業占總產值的比重具有正向推動作用。說明內蒙古出口初級產品在主要出口國中具有較強競爭力,同時說明第一產業出口部門與非出口部門關聯度較深。工業制成品出口系數為負值,說明出口部門同第一產業的相關部門關聯度比較低。進口方面,兩大類產品系數均都是負值,且t統計量均通過了10%的顯著性檢驗,說明內蒙古的進口部門不能促進第一產業的現代化發展,二者沒有形成相互促進的有機體系。一方面,由于進口的初級產品沒有被有效利用于第一產業的發展或者根本有任何關聯;另一方面,說明進口的工業制成品既沒有提高第一產業的技術水平,對農林牧漁業結構優化也沒有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將分類商品進出口對第二產業比重變化影響的方程(式8和式9)進行回歸,結果如下:

表8 內蒙古分類商品進出口對第二產業比重變化影響的回歸方程系數
通過表8中各變量回歸系數和檢驗結果發現,在出口方面,初級產品出口對第二產業產生微弱的負向作用,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內蒙古所出口的初級產品,例如煤炭、木材等,可能是第二產業發展所必需的自然資源和原材料。工業制成品出口系數為正值,說明工業制成品的出口對第二產業的發展起到正向的推動作用,這與內蒙古實際發展狀況相符。近年來,雖然紡織業以及粗加工等勞動密集型工業制成品的出口總量大,但當前內蒙古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內蒙古汽車、化工產品、優質煤炭、精密儀器、優質鋼材、農用車、機電產品等技術密集型工業制成品的出口所占比重逐年上升,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內蒙古工業制成品的出口有利于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在進口方面,由于兩大類產品系數均為正值,表明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的進口對于第二產業比重的提高具有正向的拉動作用。一方面,內蒙古進口的原煤、石油、木材等初級產品,主要用于內蒙古工業現代化建設;進口的木材等初級產品,主要用于第二產業中家具、紙張的生產。另一方面,進口的合成纖維等工業制成品推動了內蒙古紡織業的發展;進口的工業產品,例如生產設備、機械工具等,對于產業鏈的完善、升級、延伸具有促進作用。
將分類商品進出口對第三產業比重變化影響的方程(式10和式11)進行回歸,結果如下:

表9 內蒙古分類商品進出口對第三產業比重變化影響的回歸方程系數
根據表9中各變量的相關系數以及檢驗結果發現:出口方面,說明出口初級產品能夠對內蒙古第三產業發展起到拉動作用。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初級產品出口會促進內蒙古物流、交通運輸、倉儲等行業的飛速發展;而交通運輸條件的提高需要大量資金支持,進而會促進內蒙古金融行業的快速發展。工業制成品出口系數為負值并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其阻礙內蒙古第三產業的發展,這是由于工業制成品出口對內蒙古第三產業的正向促進作用被工業制成品出口行業自身發展產生的負向作用抵消,根源在于工業制成品的大量出口必然消耗大量的勞動力,從而會擠占第三產業的勞動力,此外工業制成品的出口會消耗大量資金,也會擠占第三產業發展所必需的資金支持,即工業制成品出口與第三產業發展存在不協調的現象。進口方面,初級產品進口系數為負值,并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內蒙古初級產品出口對第三產業發展產生阻力,這說明第三產業的發展既沒有利用進口的初級產品,又消耗大量資金,從而阻礙第三產業的發展。根據工業制成品進口的回歸系數以及檢驗結果,說明工業制成品進口和第三產業發展不存在密切的聯系,間接反映出第三產業中占據主導地位的行業,如交通運輸業、倉儲業、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等行業同工業制成品進口部門的聯系不夠緊密,行業結合度差。
(一)研究結論
第一,內蒙古的出口商品結構、進口商品結構變化與內蒙古產業結構變化均存在著微弱的負向關系,說明內蒙古進出口商品結構與產業結構存在發展不協調的現象,且進口商品結構與產業結構發展不協調程度大于出口商品結構,內蒙古產業結構和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沒有形成系統的、合理的、內在的優化機制。
第二,在內蒙古三次產業發展影響進出口商品結構變化的分析中發現,第一產業的發展對初級產品的出口具有正向推動作用,而第二產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內蒙古初級產品出口的發展,第三產業的發展與初級產品進口之間聯動性不足;第一產業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工業制成品出口的發展,而第二產業的發展對工業制成品出口發揮積極效應,第三產業的發展與工業制成品出口之間聯動性不足;第一產業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初級產品進口的進一步發展,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同初級產品進口聯動性不足;對于工業制成品的進口,第一產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會對其產生負向阻礙作用,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同工業制成品進口關聯度、聯動性不足。
第三,在內蒙古分類商品進口影響產業結構變化的分析中發現,對于第一產業,進口部門與第一產業發展的關聯性低。對于第二產業,進出口部門同第二產業發展關聯度高,只有初級產品的出口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第二產業的發展。對于第三產業,無論是初級產品還是工業制成品,兩大類商品的進口部門均與第三產業的發展存在不協調的現象。
(二)對策建議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文就內蒙古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和產業結構關聯度低、二者發展存在錯位現狀,以“中蒙俄”經濟走廊的建設為契機,根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指引,從外貿結構調整和產業政策調整兩方面提出相關建議和對策。
1.內蒙古對外貿易發展的對策建議
第一,以“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為契機,發揮政府牽頭作用,深化對外開放,實現產業結構和對外貿易商品結構的良性互動。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發展潛力、民族特色,深入參與到世界分工和國際經濟合作中,完善口岸建設,構建連接腹地、對接俄蒙、溝通歐洲以及中亞、西亞的交通大通道、信息大通道和貿易大通道,搭建更為開放的外貿平臺,為內蒙古外貿發展提供全方位開放的宏觀環境;圍繞國家戰略,發揮市場自由配置資源作用,根據政府宏觀政策調控,將“放管服”的效力發揮到最大,逐步推進內蒙古對外貿易結構和產業結構的互動升級。
第二,提高進出口產品附加值和國際競爭力,增強進出口部門和三次產業關聯度,逐步激發進出口商品結構對產業結構升級的推動作用。牢牢把握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方針,在《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現代化第十三個五年發展規劃》的指引下,提高內蒙古農產品、工業產品附加值,合理定位在國際貿易市場上的角色,增強產品競爭力。大力培育名特優新農產品,集質量好、品質高、特色足于一身,例如依靠蒙牛、伊利等國際乳制品品牌,開發優質肉類品,逐步建立口碑良好、形成品牌的肉類產品,為產業結構內部優化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第三,積極發展加工貿易,吸收來自不同地區的產業轉移,根據綠色發展理念,實現綠色發展、長足發展并延長產業鏈向價值中高端發展,形成產業集群,以加工貿易的發展促進內蒙古對外貿易商品結構的優化。⑤同時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促進加工貿易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為政策導向,加快實現制造業與信息技術服務融合發展及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就能為第三產業信息技術的發展提供動力。⑥
2.內蒙古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第一,調整第一產業內部結構,提高農產品競爭優勢。實現農業和牧業生產平穩、協調、綠色發展,推進農牧業現代化、產業化、信息化經營,建立信息、宣傳、購銷、運輸四位一體的全方位服務系統;⑦發展特色和綠色產業,打造行業內農牧業龍頭企業,整合資源,大力開拓市場,組織技術人員推廣技術和優質品種,通過對產品科學分類、深度加工,逐步實現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的共同提升。在農村牧區,推進電子商務發展,加快農村牧區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建設,構建農村牧區電子商務公共服務體系。培育農村牧區電子商務主體,使農牧業發展搭上“互聯網+”的順風車,推動第一產業內部的結構優化。⑧
第二,保持第二產業既有優勢,實現第二產業內部均衡發展。適當、適時放棄高耗能、高污染工業產業,推動煤炭、冶金、鋼鐵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通過自主創新以及加強同境外企業合作,延長產業鏈,推進價值鏈向高端發展,逐步優化第二產業內部結構,提高工業制成品的出口品質,樹立民族特色品牌。加快推進內蒙古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使高新技術行業對第二產業發展起到更大的推動作用。內蒙古機械、化學、電器、精密儀器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落后,在政府部門的宏觀指引下,充分利用內蒙古眾多高校的科研成果,使生物醫藥、化學、新能源和精密儀器等領域的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突出特色、創新發展,間接帶動進出口商品結構優化。
第三,聚焦新興服務業,實現創新發展,進一步加強第三產業對進出口促進作用。一是發揮內蒙古民族特色旅游業魅力,在全區內利用已有的旅游景點,完善相應配套設施,實現“內蒙古草原特色+餐飲”、“內蒙古人文情懷+娛樂”、“內蒙古特色風格+購物”,使游客吃的更健康、更綠色、更環保;玩的更多樣、更新鮮、更安全;買的更獨特、更高雅、更便宜。二是加強金融業務合作,實現貿易便利化。同東歐國家、俄羅斯和蒙古加強金融領域方面的合作,開發新型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增強銀行間的業務合作和制度建設,政府應連同銀行業、保險業和區內企業搭建綠色、安全、高效的投融資平臺,進而能夠優化第三產業內部結構,提高金融業的影響力。三是發展內蒙古現代化物流業,發揮“呼包鄂”經濟圈的示范作用,逐步打造自治區內特色經濟發展圈,例如“赤通錫”(赤峰、通遼、錫林浩特)經濟圈,實現內蒙古農業、工業發展與電子商務和現代化物流業有機結合、深度融合、相互配合,使資源配置得更加有效率,運輸流通能力更加強大,讓服務的飛速發展帶動進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升級。
[注釋]
① 數據來源:根據歷年《內蒙古統計年鑒》整理計算所得.
② 宋文.廣西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和與產業結構相互關系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4.
③ 藍慶新.中國貿易結構變化與經濟增長轉型的實證分析及現狀研究[J].經濟評論,2001,(6).
④ 括號內數字為t統計量,*、**、***表示t檢驗通過10%、5%、1%的顯著性檢驗(下同).
⑤ 許海清,劉龍.新形勢下內蒙古對外貿易發展對策探討[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10,(5).
⑥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促進加工貿易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http://www.nmg.gov.cn/xxgkml/zzqzf/gkml/201608/t20160810_565138.html, 2016年8月.
⑦ 王凱,劉紅羽.內蒙古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研究[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14,(1).
⑧ 內蒙古自治區商務廳.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村牧區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實施意見.2016年9月23日.
[1] 路麗.入世以來我國對外貿易結構的動態演化和升級路徑選擇[J].價格月刊,2014,(1):64-69.
[2] 王凱,劉紅羽.內蒙古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研究[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14,(1):29-32.
[3] 許海清,劉龍.新形勢下內蒙古對外貿易發展對策探討[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10,(5): 102-105
[4] 張建斌.內蒙古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機制問題研究[J].經濟論壇,2009,(21):89-91 .
[5] 袁欣.中國對外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鏡像”與“原像”的背離[J].經濟學家,2010,(6):67-73.
[6] 谷永芬,洪娟.長三角地區對外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互動升級研究[J].經濟縱橫,2011,(11):107-110.
[7] 孫曉華,王昀.對外貿易結構帶動了產業結構升級嗎? [J].世界經濟研究,2013,(1):16-22.
[8] 葉勁松,沃秀囡.對外貿易對區域產業結構變動的影響研究 ——基于寧波 1998-2014 年的實證分析[J].寧波大學學報,2016,(3):88-94.
[9] 姜麗,黃慶波.我國對外貿易對產業結構優化影響的實證分析[J].特區經濟,2013,(12):79-82.
[10] 王菲. 中國對外貿易與三次產業的結構變化效應關系研究[J].經濟縱橫,2011,(2):116-118.
[11] 馬章良,顧國達.我國對外貿易與產業結構關系的實證研究[J].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1,(6):17-25.
[12] 朱啟松,楊玲芳.對外貿易對重慶城鄉收入分配的影響研究[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5,(12):62-65.
[13] 吳進紅.對外貿易與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J].國際貿易問題,2005,(4):58-62.
[14] 何新易,楊鳳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動因分析:基于“一帶一路”戰略的國家樣本[J].貴州財經大學學報,2016,(5):12-15.
[15] 劉豫杰.新常態下促進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研究——探索內蒙古自治區沿邊貿易合作開放機制創新[J].前沿,2016,(3):38-44.
[16] 師強.科技創新驅動內蒙古產業結構調整研究[D].包頭:內蒙古科技大學,2015.
[17] 李燕.湖南省對外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互動關系的實證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1.
[18] 宋文.廣西對外貿易商品結構與產業結構相互關系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4.
[19] 陳琳.四川省對外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關系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4.
[20] 張赟.山西省對外貿易對產業結構升級轉型影響的實證研究[D].蘭州:蘭州商學院,2014.
[21] 王兆海.山東省對外貿易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分析[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5.
[22] 楊露鑫.中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和產業結構的關系研究[D].蘭州:蘭州商學院,2015.
[責任編輯:張曉娟]
EmpiricalAnalysisontheRelationshipbetweenForeignTradeCommodityStructureandIndustrialStructureofInnerMongolia
LI Jin-ling,DUAN Song-di
(Business School,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Hohhot 010070,China)
As a strong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ethnic areas, Inner Mongolia has affected by the glob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o that the pa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slow down obviously. In order to change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e a new economic growth momentum to achiev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ner Mongolia should make efforts to achieve the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external the optimization of trade commodity structure, and then formed an interaction mechanism. This paper focu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odity structure of foreign trad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we found the import and export goods has a certain dislocation development phenomenon withi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Finally we will offer some suggestions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ad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ner Mongolia; foreign trade commodity structure; industrial structure; empirical analysis; countermeasures
2017-04-06
李金玲(1959-),女,內蒙古包頭人,內蒙古財經大學商務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研究.
F752
A
2095-5863(2017)06-0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