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嵐++余伊玲
身材高大的葛堅是目前國際知名的青光眼專家。從1982年考上中山大學眼科專業研究生至今,葛堅已經從事眼病研究35年了。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在他任期間,被譽為“黃金十年”,全國唯一的眼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落戶中山眼科中心,榮獲全國眼科首個國家重大基礎研究項目(973項目),中山眼科中心珠江新城院區落成,連續7年被評為中國醫院最佳專科聲譽排行榜眼科第一名。他所領導的團隊相繼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榮譽,同時承擔國家研究項目973計劃、863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以及衛生部臨床重點學科項目、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重大項目等多項基金課題。年紀漸長,五年前葛堅已不再擔任中山眼科中心主任暨眼科醫院院長,然而時間越發被切割成小塊,“明天我要去醫院特診,晚上10點還要出差去廈門,再到上海,還要去重慶,講座開會,禮拜日才回來,各個地方巡講。”葛堅的忙碌不僅來自于他眾多的社會職務: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眼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終身名譽主任、中華醫學會眼科分會名譽主委、中國醫師協會眼科醫師分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醫師協會眼科醫師分會主任委員等等。葛堅的忙碌更來自于他對新技術、新方向的關注和獨到的見解。他是各類眼科學術會議及各種醫改論壇很受歡迎的講者。
在葛堅看來,經過開放改革的洗禮,我國眼科行業發展迅猛,在臨床診斷治療上已和國際同步,水平相當。他堅信,隨著國家對醫療事業和人民健康的重視,我國眼科將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和突破。
中國民間一直有“金眼科,銀外科”之說,但在綜合醫院里眼科一直被認為是小科室。在葛堅看來,“眼科不是小專業,是關乎健康的重要學科。人有80%到90%的外界信息靠視覺獲得,視覺是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支柱。眼科是視覺的守護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當下全國眼科學術大會參會人數動輒上萬,歐美發達國家亦是如此。”當年畢業分配的時候,眼科、婦產科同時擺在面前,葛堅毫不猶豫選了前者。兩年住院醫師的經歷讓他初次體驗了醫生的感覺,為了進一步深造,他于1982年考上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眼科研究生。時值改革開放初期,全國各行各業正接連迎來巨變。
“80年代初我們攻讀碩士、博士研究生,那是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年代,心無旁騖,一心向學,趕上了眼科學快速發展期。早期傳統眼科學不用手術顯微鏡,隨著開放改革,到90 年代以后才步入現代顯微眼科學時代,眼科診療技術很快就提高了。”葛堅是眼科現代化進程最早一批受惠者,以前是肉眼做手術,戴個放大鏡,博士畢業那會兒趕上設備更新,利用當時衛生部提供的瑞士政府貸款,一次性添置當時最先進的徠卡手術顯微鏡12臺,跨進了微觀精密的眼科新時代。
創新和精密制造是眼科學發展的源泉,現代眼科極其依賴設備,不管是各種診斷用的儀器設備,如眼底圖像檢查、視網膜功能檢查等,還是眼科手術用的器械和設備——都依賴先進的精密制造業。他目睹著國內眼科從傳統的用放大鏡做手術,到后來用顯微鏡做手術。直到今天,只要是國外有的最新的設備,馬上就能購置回來,戲稱為overnight。
被問及眼科的重要性時,葛堅通常會這么回答,“它不僅是一個臨床學科,更是衡量國家公共衛生水平的指標。因為除了每百萬人口的新生兒死亡率、平均期望壽命等指標,還有全國百萬人口白內障復明手術率(CSR,cataract surgery rate)。這樣來看,眼科也代表了我們國家公共衛生水平和對人民健康的重視程度。”
今年是葛堅最后一年招收博士研究生,他已培養博士研究生74名,已出站博士后8名。
人文關懷是葛堅在培養博士生過程中最為看重的品質。我國醫學院的課程設置與培養模式過于強調臨床能力、專業技能的學習和培養,對有關醫患之間的溝通、人文關懷等方面重視不夠。“大學是人文關懷教育最重要的時期,這部分缺失,那這個醫生就只能成為“醫匠”,沒有人文關懷的醫生只看重臨床診療技能,這固然能解決問題,但往往會產生醫患矛盾。”
美國醫生愛德華·特魯多的墓志銘上鐫刻著讓他銘記于心的三句話,實際上道出了醫者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或許還有無奈:“有時是治愈,經常去疏導,總是去安慰(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在葛堅看來,對于好醫生培養的標準應該是:認真傾聽,善于溝通,技術熟練,利他主義者。一個好醫生首先要學會傾聽,學會和病人溝通,為患者著想,掌握熟練的專業技能。對疾病的認知是無止境的,其實誰都不是手到病除的神醫。好醫生要學會讓病人正確面對疾病,與病患共存,積極配合治療,提高和改善生活質量。所以從這個層面講,葛堅始終堅持“沒有投訴”是好醫生的標準之一。
“醫療服務”成為葛堅在聊到工作時最常出現的詞匯。“醫生要以服務的心態面對他的病人,我們也要把看病、做體檢當作日常生活中的一種狀態,才能時時放在心上,而不是生了病才求醫。”但現在大型公立醫院的狀況猶如“救火”,人滿為患,很多時候是倡導但做不到的。所以葛堅認為基本和標準的服務不能稱為優質服務,優質服務一定是個性化的,適合不同層次的。葛堅認為優質的醫療服務包含3A。第一是優質的(Accountable),質量好,能夠減少病痛;第二是可獲得的(Accessible),要能便利地獲取醫療資源;第三是付得起的(Affordable),簡言之“瞧得好的,瞧得上的,瞧得起的”醫療服務,醫療服務不是免費的,而是由政府、個人、醫療保險、慈善捐贈等多方負擔。葛堅非常認同目前國家推行的分級診療以及鼓勵醫生多點執業和成立醫聯體的政策,這是達到上述目標的路徑。
葛堅很樂意接受金眼科醫生集團戰略發展和咨詢委員會主任的頭銜。在他看來金眼科醫生集團是順應國家醫生多點執業的政策而誕生的,可以滿足不同的醫療服務需求的平臺。
金眼科設計的運營理念是作為公立醫院的補充,充分調動醫生尤其是名醫們的積極性,運用市場的杠桿合理配置醫療資源,為一些有需求的人群提供更便利、更舒適、更優質的服務。這不僅符合供給側改革的方向,正好也符合葛堅對醫療服務的愿景。葛堅眼里金眼科在廣州羊城同創會開設的第一個名醫工作室平臺,從資質上來說是正規的醫療門診,而從運營和診病流程上來說已有別于現有的醫院診療流程。這里一切以病人為核心,需要看哪個醫生病人說了算,由病人自行選擇。醫生不用像公立醫院那樣固定坐診,病人提出需求后,平臺會根據需求跟醫生預約,然后來出診,當然要以不影響原執業地點的醫療工作任務為準。如需手術治療,可以回出診醫師執業單位手術。從病人的角度來看,他享受的是專屬個性化服務,改變了現有大型公立醫院排很長時間隊、醫生幾分鐘看完的狀況。其實這種狀況不僅病人不滿意,醫生自己也不滿意。在金眼科病人稱看病是有尊嚴的,會看得明明白白,其實這也是醫生所希望看到的。醫生的知識和勞動得到了尊重,在金眼科,醫生是最受尊重的,醫療服務提供者也是有尊嚴的。當然金眼科的服務不是基本醫療服務,而是作為基本醫療服務的補充,針對5%到10%的需求人群。
葛堅覺得金眼科名醫工作室平臺的建立對醫生來說還有另外的意義。國家鼓勵醫生自由執業,但醫生會面臨很大問題,比如資金、時間、運營、管理等等。金眼科名醫工作室平臺解決了這些問題,所有的設備都是一流的,場地、助理、資質、管理都有專門的人負責。醫生只要來金眼科名醫共享工作室,共享優質的醫療服務資源,金眼科平臺等于是一流專家的優質資源聯合一流的診療設備,能給名醫們提供一個新的選擇。
當然金眼科的運營會存在諸多挑戰,特別是優質人力資源的尋找、挑選、組織等;其次,如何平穩、準確、順利地處理好不同執業地點之間的利益沖突和平衡;還有要未雨綢繆,要預期醫生和病人都越來越多所面臨的管理問題等等。葛堅覺得,正是因為金眼科醫生集團是國家政策鼓勵的一個新生事物,所以才值得去做,值得大家一起去推進,希望廣東省第一家金眼科名醫工作室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