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聲音
校名牛了,高校就牛起來了嗎
楊三喜
一所大學的校名就是它的招牌,是一種無形資產,早已和學校的辦學理念、治學風格緊密融合在一起。更改校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可能對學校的辦學歷史和辦學理念形成割裂。
據媒體統計,近日來,四川、廣西、云南等多地教育主管部門先后公示申報升格、更名和轉設的高校名單,20多所高校加入改名大軍。例如,成都學院申請恢復曾用名成都大學,欽州學院申請更名為北部灣大學。
高校改名潮幾乎每年都會涌現一次,據統計,過去20多年中,在2000多所公辦高校中,有將近一半高校改過名字。??粕駷楸究?,“學院”改名為“大學”,把校名中的“農業”“煤炭”“鐵路”“地質”等字眼去掉,改名“科技”“理工”等,總之是向層次更高、地域范圍更大、學科門類更廣、類型更強的方向來改?!靶胁桓桓男铡钡慕涷?,至少在中國高校中不適用。
成功改名,可以提高學校知名度,讓學校以及師生更有面子,還可以獲得更多的資源投入,吸引優質的生源,是一件名利雙收的事情。不過,改名也有改名的煩惱,比如瀘州醫學院更名的歷程就一波三折。也并不是所有的改名,都能夠得到校友以及社會的認同,這次四川理工學院擬更名為四川科技大學,就有校友認為,“應該留下‘理工’,換成‘科技’感覺從沒上過這個學校。”還有人質疑,“理工”改成“科技”之后,該校“厚德達理,勵志勤工”的校訓是不是也要改?當然,更不是所有的改名效果都是積極的,有些學校幾經周折改名之后,得不償失,影響力反而變弱了,甚至有的不得不改回來。
一所大學的校名就是它的招牌,是一種無形資產,早已和學校的辦學理念、治學風格緊密融合在一起。更改校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可能使學校與其辦學歷史和辦學理念形成割裂。按照有關規定,學院更名為大學,要滿足“全日制在校生規模應在8000人以上,在校研究生數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總數的5%;在學科與專業方面,應擁有3個以上學科門類作為主要學科,每個主要學科門類的全日制本科以上在校生均不低于學校全日制本科以上在校生總數的15%”等要求。對于一些專業特色比較鮮明的高校來說,這意味著要增設學科和專業,擴大招生規模,進而有可能導致辦學定展時也強調要“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高等教育進入普及階段,內涵式發展才是未來發展方向。對高校的管理和評價,將變成分類管理、分類評價,以引導高校明確辦學定位、突出辦學特色,
2017.11.1

【輿情回放】 近日,四川、廣西、云南等多地教育主管部門先后公示申報升格、更名和轉設的高校名單,20多所高校加入改名大軍。例如,成都學院申請恢復曾用名成都大學,欽州學院申請更名為北部灣大學。
【網絡輿情】
廣西日報: 中國自近代有大學以來,在百余年時間里,學校改名現象其實一直沒有斷絕過。畢竟時代在不斷向前,大學也在不斷發展,改名也是順應發展的一種必然。
膠東在線:“學院”更名“大學”,草雞變不成鳳凰。只要踏實做事,不搞花架子,按高校的規律辦事,大學叫什么名,真的無關緊要。
上海金融報 :高校更名,如今越來越頻繁。但即便是“學院升格為大學”這樣所謂的“硬道理”,其實也并非一定要更名。許多“學院”之名早已耳熟能詳甚至如雷貫耳,是一筆寶貴的無形資產。
【決策點睛】 對于大學來說,最重要的是如何補齊教育質量這塊短板,應將更多精力放到如何激發教師學生的工作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上去。實踐證明,改革創新是辦人民滿意教育的必由之路,只有扎實推進各項改革創新舉措,才能破解各類教育難題,增強人民群眾的教育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