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羅 彤
服務發展大局 創新工會工作
文 /羅 彤
新形勢下,工會工作必須堅持以職工為本,當好職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維護者。
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建設中國特色先進兵器工業體系,是當前兵器工業發展的鮮明時代特點。中國兵器工業集團遼沈工業集團作為兵器行業戰略體系中的重點科研生產基地,擔負著強軍首責和實現企業與員工共發展的雙重使命。面對新形勢,企業工會組織必須深入貫徹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工會工作的新要求,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努力保持和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不斷增強服務大局意識和能力,充分發揮廣大職工的主體作用,為企業改革發展聚力助力。
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營造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良好氛圍,是堅持職工主體地位,團結帶領職工為企業發展建功立業的強大推力,也是工會工作的重要職責,應作為企業工會工作保持和增強“三性”,堅持思想引領的著力點。
抓住“根”,留住“魂”。偉大的事業造就偉大的精神。伴隨人民兵工86年奮斗歷程,以“中國的保爾”吳運鐸、“工人發明家”倪志福、“獨臂總師”祝榆生等為代表的廣大兵工人,滿懷對黨的無限忠誠與熱愛,在血與火的考驗中凝練成“把一切獻給黨”的崇高信念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無私奉獻”的優良傳統,凝聚成人民兵工獨特而深厚的精神內涵,是人民兵工世代傳承的紅色基因,是兵器工業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根”和“魂”。
掀開塵封的史冊,1948年,在沈陽及東北全境解放的硝煙中,遼沈工業集團這座飽經滄桑的兵工廠回到了黨和人民懷抱。遼沈人幾乎是在一片廢墟上把工廠恢復與重建起來,并迅速發展成為我國軍事工業系統中的重要骨干企業,為支援全國人民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和歷次軍事行動作出重要歷史貢獻。20世紀中期,遼沈集團堅決執行國家號令,積極對西安、重慶、河南、本溪等大小三線部分新建企業予以支援和包建,不僅把一些產品轉移出去,發展新的專業廠,而且從人員和物資上大力援助。30年間,共支援領導干部、技術人員、技術工人等達4000余人。在黨的召喚下,他們告別家鄉、遠離親人,義無反顧地奔赴三線工廠,演繹了“好人好馬上三線、備戰備荒為人民”、“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面對“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以及強軍夢的時代召喚,只有“固根聚魂”,不斷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才能扛起創新發展的歷史重任。
深挖本土“金礦”,放大和創新勞模文化體系。作為老兵器企業的遼沈工業集團,將傳承兵工紅色基因與利用本企業勞模品牌文化優勢資源相結合,深挖勞模精神“金礦”,增添“兵工報國”的精神力量是大有可為的。遼沈集團曾培育了無數勇敢擔起兵工使命和責任的兵工赤子,而最具代表性的是全國著名英模人物、曾13次受到毛澤東主席接見的全國勞動模范、毛主席的好工人——尉鳳英。多半個世紀來,尉鳳英的事跡鼓舞引領一代代員工成長;新一代全國勞模于東海,集“藍領”與“白領”,技術與技能于一身,以他名字命名的“于東海三瓣內脹法”工藝在生產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帶領的“勞模創新工作室”推動了公司熱處理專業水平的提升。遼沈集團在傳承紅色基因,打造更加鮮明、立體和富有特色的勞模文化體系方面具備了良好的條件和基礎。
加大思想引領的宣傳教育力度,做到“三個結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結合遼沈集團實際,“三個結合”即:學習宣傳勞模精神與“踐行核心價值觀、塑造共同精神”相結合;學習宣傳勞模精神與“大國工匠”引導教育相結合;學習宣傳勞模精神與培植具有公司特色的職工文化、企業文化相結合。要以行業與企業本土勞模文化為根基和依托,發揮各種宣傳媒體和網絡平臺等作用,廣泛宣傳新老勞模事跡。同時,借鑒兵器企業淮海集團的一張軍工文化王牌——“黃崖洞兵工廠”舊址,以及山東岱崮軍工文化園等宣教模式,力求做到宣傳教育、示范引領、實踐養成相統一。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企業是市場主體,也是創新主體。遼沈集團工會工作堅持在創新發展的主戰場上聚焦發力,發揮群眾性創新主體作用,唱響“同心筑夢、建功立業”主旋律。
擴大活動平臺外延,創新生產勞動競賽內容和形式。根據當前公司重大技術創新項目攻關、精益改善等經營活動需求,工會堅持形式與內容相統一,形成全覆蓋、多體系的建功立業載體網絡,提高職工參與率和活動針對性,增強群眾性經濟技術創新活動的時代感。結合實際,遼沈集團將以打造“尉鳳英號”創新旗艦、“于東海號”攻關快艇、 “勞模創新工作室”集群、“遼沈大工匠”攻堅陣地等競賽平臺為重點,進行相關策劃。
重視培訓提高和實踐養成。一是開展職工通用技能和職業技術培訓,提高技術工人所占比重,為企業發展提供人力資本支撐。結合各專業工種需求,“請進來、送出去”,適時舉辦UG和3D打印技術應用培訓及其它專業常態性培訓。二是開設“勞模大講堂”,通過勞模培訓講座等活動,成為提升職工技能的“加油站”,提高建功立業的貢獻率。三是廣泛開展合理化建議、技術革新、發明創造、崗位練兵、技術比武、拜師學藝及各種崗位創新、參與技術難題會診、科技攻關活動,激發群眾的創新思維,提高實踐養成、創新應變能力。
緊盯前沿陣地,推動班組建設納入企業管理總體格局。重點圍繞安全、質量、成本、TPM、現場、文化等工作,加強班組管理,建立完善工作機制,夯實企業管理基礎,協同職能部門完善班組建設工作考核評價體系。同時,征集推廣“絕活絕招”,引導職工潛心鉆研,在小發明、小改造、微創新上有所作為。
完善激勵機制,為群眾性技術創新活動營造良好環境。完善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和服務保障體系,拓展晉級晉升空間,為培養造就“高精尖缺”人才開辟渠道。廣泛開展崗位練兵、技術比武、技能競賽等活動,搭建職工成長成才發展平臺,鼓勵職工成長為高級技師和工程師“雙師型”人才。推動建立職工創新成果獎勵資金,引導職工創客、能工巧匠、智慧工人等創新能手和領軍人物大量涌現,讓創新成為一種職業追求,在廣大職工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職工文化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有企業加強黨建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抓手,是工會履行維護職能的重要手段,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涵與實踐要求。然而,隨著近年來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職工文化建設卻相對滯后,難以滿足新形勢下職工多層次、多元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這是當前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的一項重要工作。在當前新的經濟社會背景和企業發展形勢下,遼沈集團工會組織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群團工作的重要指示,進一步創新思路,充分發揮文化凝聚力量,用先進文化鼓舞、激勵職工,滿足職工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和諧勞動關系的建立。
完善兩大文化活動陣地。即以職工體育健身、鍛煉休閑為主要特色、以“職工健身園”和“職工體育場”為主要陣地的職工群眾體育陣地;以職工文化娛樂為主要特色、以工會“會員之家”為陣地的職工文化活動陣地。站在國有企業承擔經濟責任、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的高度,堅持和諧共享理念和服務職工的價值取向,挖掘利用各方面的資源,并積極爭取政府和上級工會支持,繼續加大軟硬件建設。

打造職工文化活動品牌。要使職工文化永葆生機與活力,必須注重普及與提高有機結合,彰顯特色和品牌的力量。遼沈集團以職工運動會為平臺和抓手,充分發揮其溢出和放大功效,在通過舉辦運動會充分展示沙場點兵、敢于亮劍的兵工風采,達到增強體質、提振士氣、凝聚人心之效果的同時,更著力于通過運動會賽事推動基層日常體育活動開展,把職工喜聞樂見的比賽項目轉化為日常群體活動,并充分發揮公司足球協會、籃球協會、乒乓球協會、羽毛球協會、毽球協會、棋牌協會、風箏協會及長跑隊、健身操隊、老年自行車隊、門球隊等團隊帶動作用,推動了群眾體育運動向多門類、多層次發展。
多管齊下助力職工文化陣地建設。在當前經濟轉型和企業現有人力財力物力有限的條件下,如何有效化解職工文化陣地建設資金和物化支撐難點,推動形成職工文化“文體同進”的生動局面,是我們企業工會在不斷研究探討的問題。遼沈集團在拓展資金渠道,并引入市場機制,探索可行的商業模式等辦法的同時,在盤活企業資產存量、挖掘群體設施資源、節約硬件成本、提高建設效率方面做到了一舉多贏。如2015年修建的職工健身活動中心是利用公司原消防隊車庫改建而成;2016年修建的機關職工文體活動室是利用機關大樓廢棄地下室改建而成等。目前,遼沈集團實現了基層職工文體活動室和體育活動設施全覆蓋,完全達到了“五分鐘健身半徑”的標準要求。
服務職工群眾,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是工會工作的生命線。新形勢下的工會工作必須堅持以職工為本,當好職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維護者,積極推動企業與職工雙方形成利益共同體、事業共同體、命運共同體。
推動制度保障,完善維權機制。遼沈集團工會注重加強以職代會為基本形式的企業民主管理,完善規范企業兩級職代會,推進廠務公開,規范職工董事、職工監事履職規則,切實落實職工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堅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建立健全工會利益協調、訴求表達、矛盾調處和權益保障機制。堅持問題導向,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中充分表達和切實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引導職工適應供給側改革及當前部分企業實施“處僵治困”等政策環境。
要堅持普惠化、制度化服務方向,創新服務職工手段。做到三個堅持:一是堅持項目運作和精準化服務,推進服務幫扶工作由“點式幫扶”向“普惠式服務”轉變,提升“送溫暖”活動傳統品牌效應,盡其所能地為困難職工家庭生活托底。二是堅持推進服務幫扶工作由時節型向經常型轉變,完善幫扶體系建設,規范幫扶審批流程。三是堅持提升服務功能,探索開展人文關懷等服務的新途徑新手段,為廣大職工提供更為全面的多層次服務,積極開展送培訓、送技術、送文化、送法律、送健康等工作。2017年,遼沈集團重點抓好基層單位服務設施更新;合理調整療休養時段,落實有毒有害崗位職工健康療養;關愛女職工身心健康,為女職工辦理安康保險及健康體檢等。同時,探索推進服務幫扶工作由會內體制向會內外體制相結合轉變,根據需求購買服務,匯聚資源,延長手臂,讓廣大職工在再分配和三次分配中更好分享改革發展成果,有更多的獲得感。并通過信息化手段整合服務資源,建立基礎信息數據庫,開展菜單式、模塊式、問需式服務,實現各級工會互聯互通、共建共享。
做好國有企業工會工作,必須自覺始終堅持工會工作正確的政治方向,把忠誠黨的事業、服務職工群眾作為推進各項工作的基本點,使企業工會工作更好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不斷開拓思路,創新舉措,真抓實干,團結帶領廣大職工群眾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推進企業科學健康持續發展建功立業!
(作者:中國兵器工業集團遼沈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監事、工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