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博一
關于“應力場”
馮博一
“第四屆美術文獻展”展覽主題為“應力場”,借用的是物理學、地質學術語,在此主題下,藝術家們利用多媒介材料和藝術語言的方式,轉化他們對處境的思考、判斷和立場、態度,以及應對、承受、適應于種種不同的變異、扭曲的程度,從而顯示了藝術家個人創作的能量,以此抵達第四屆美術文獻展的一種“視覺應力場”。
多媒介,藝術語言,個體感應

1 展望隱形堆樹脂打印、噴漆3D2017
第四屆美術文獻展/應力場
2017.9.15—10.20
主策展人:馮博一
策展團隊:王曉松、魏皓啟(新西蘭)
張婷、嚴舒黎、夏梓
展覽總監:冀少峰
藝術總監:傅中望、劉明
行政總監:李和清
主辦:湖北美術館
美術文獻藝術中心
當物體在外力的作用下不能位移時,或由于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擾,它的形態將會發生扭轉、變形。這種變化既能使其內部產生相互作用的引力,又能形成一種反作用力,以抵抗外力、外因的影響。而物體受力后所導致的內部構造的運動,隨著空間點的方向、大小和連續性,物體的“應力”呈現出不同的分布和不確定的狀態。這是在物理學中關于“應力”及“應力場”的基本定義。
根據“應力場”概念所引申出來的語義,寬泛地指涉于由個人、群體構成的社會,在生存現實的不同境遇中,產生出各種不同的感應現象;如果延伸到國際范圍,目前難民離散、移民的限制令等正在生發的諸多事件,直接涉及國際政治的轉向,并難以預料。而狹義于第四屆美術文獻展之中,則是借助于這一物理學的專有名詞和定義作為主題,賦予作為藝術家的另類人生,如何利用多媒介材料和藝術語言的方式,轉化他們對處境的思考、判斷和立場、態度,以及應對、承受、適應于種種不同的變異、扭曲的程度。同時,在“應力場”作用下,提示出塑力、合力、變力和隱力之間所形成的多重制衡關系,潛隱出其中的某種狀態,從而顯示了藝術家個人創作的能量,以此抵達第四屆美術文獻展的一種“視覺應力場”。
或許這些只是世界局勢和社會轉型這個復雜方程式中的一個變數而已,就像“應力場”所寓意的一般,而實際上是象征和隱喻那些正在不斷發生的個體與秩序、文明與沖突等相關的社會問題。我們認為這是對以往慣常的藝術直接投射“現實”的可能性反思,具有藝術與現實復雜想象關系的重構嘗試,以及對藝術表現的豐富性再認識。通過“應力場”所關注或折射現實生活的具體性,已并非是以往宏大敘事的直接展開,卻是個人生存實在經驗的檢視、體察與反應。這種經驗不是對現實的徹底反抗,而是同現實世界的辯證關系中的一種獲得。我們希望通過邀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家,針對來自于外界或內心的壓力所導致的緊張、焦慮,甚至不安狀況的現實依存,策劃并構成一次具有現實針對性、專題性的當代藝術展覽。是為策劃這次展覽的主要切入點和明確理由。
因此,與其說這是測度于社會學意義上的“應力場”所導致的種種改變,不如說是參展藝術家對“應力場”的認知與覺知,以及作為藝術家個體感應力的表達,抑或還有此次在湖北美術館和美術文獻藝術中心空間內,此時此地、身臨其境的直接感受。
About “Stress Field”
Feng Boyi
The 4th Documentary Exhibition of Fine Art borrows the theme of “stress fi eld” from the physical and geographical term. Based on this theme, artists transform their thinking, judgments, positions, and attitudes with multimedia materials and artistic language, and, they cope with, accept, and adapt to different changes and distortions, so as to show the energy of an artist’s individual creation and thus achieve a “visual stress fi eld” within the exhibition.
multi-media, art language, individual re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