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路有終點,安全行車、文明服務沒有終點
——黨的十九大代表、北京公交集團104路駕駛員劉美蓮訪談錄

“大家好!我叫劉美蓮,是北京公交集團電車客運分公司104路駕駛員,是首都10萬多名公交職工中的普通一員。”
本刊在黨的十九大即將召開之際,走訪了黨的十九大代表、北京公交集團駕駛員劉美蓮,這是她在訪談中第一句表白,透著謙和自信。
“小時候,我在內蒙古長大,那時候在我看來,開公交車,比騎馬還帥。20出頭的時候,聽說公交招司機,原本在皮鞋廠上班的我,立刻去報了名。當我第一次駕駛著公交車上路的時候,我的心里充滿了夢想成真的喜悅。”
1974年1月出生的劉美蓮,上中學后從內蒙古回京,1995年進入北京公交系統,1998年開始擔任104路快車司機。
“一提起公交車司機,很多人都覺得這是個艱苦的行當,早出晚歸,風吹日曬,不能正點喝水吃飯,一年四季還沒有節假日。可是,我覺得我是幸福的,因為我實現了兒時的夢想,因為我在小小的車廂里,收獲了幸福和快樂。”
“可是很快,喜悅就被沉甸甸的責任感所代替了。我駕駛的104路途徑王府井、北京站等繁華路段,客流量大,大小路口近120個,信號燈56個,道路情況復雜,這意味著我手中的方向盤不能有一丁點兒偏差。”

劉美蓮駕駛公交車18年來,每天行駛103公里,重復進出站200次,安全行駛里程累計達到38萬公里,沒出現過一次交通違章,沒發生過一次刮蹭。
劉美蓮知道,選擇公交職業,就是選擇了辛苦。“前幾年孩子小的時候,我一直在亦莊和婆婆住。從亦莊到和平里車隊來回一天上下班就得跑70里的路,每天早上4點半起床,5點鐘出發,6點多發車,無論刮風下雨,我都會提前半小時趕到車隊打掃我的愛車,寒冬的早晨,用濕布擦洗車輛,凍得手都打不過彎來。我也有過離開駕駛艙、去坐辦公椅的機會,但是一想到離開自己朝夕相處的同事、離開天天駕駛的公交車、離開線路上再也熟悉不過的乘客,我的心里就不是滋味。車廂已經成為我第二個家,上班的每一分鐘,為乘客提供的每一次幫助,都是我工作中最大的樂趣。”
每次公交車進站,劉美蓮都要解開安全帶,起身迎接乘客。這個小動作,她持續了13年。這意味著,她專門為乘客起立超過50萬次。
劉美蓮在公交車上打掃衛生,她拿著一塊白色的抹布,從駕駛室的窗戶里探出身來,擦拭靠近車頂的新款“擋雨板”。“遇上下雨天,乘客多,玻璃就容易起霧。如果開空調,年紀大的乘客會覺得冷。所以每次下雨,我都不關駕駛室的窗戶。”劉美蓮指著這條寬約2厘米,長80厘米的黑色扁長塑料條說,“這是我前段時間給公交車新添的自制擋雨器,效果挺好,隊里正打算推廣呢。”
車廂里處處都是她的精心布置:駕駛操作臺前鋪著碧綠的塑料草,扶手上方貼著“低碳出行”宣傳畫。最有意思的是已經洗得發白的座椅套,每個椅套背面的字不一樣,有些寫著“大爺大媽您坐這兒”、有些寫著“文明就這么簡單”。
整理完靠窗的座椅,劉美蓮換了塊干凈抹布,摳哧起窗縫。“乘客一般摸不到這兒,可是萬一堵車的時候看到了也不好,是吧?”
快到7點了,劉美蓮繞著11米長的車廂檢查了一圈,“這就是我家,干凈了!”她說。
這是劉美蓮1995年以來從沒間斷過的“早課”。她常年上“二三班”,其實就是公交行業里的早班,不論酷暑嚴寒,每天7點前都要打掃完車廂。
記者跟著劉美蓮出了趟車。臨出發前,她半蹲下身子,對著駕駛室的后視鏡捋了捋齊頭簾,抻平了上衣,整理了一下別在胸前的紅色黨徽和工牌。
車進站,劉美蓮穩穩地停好車,右手按下開門按鈕,左手解開安全帶,從駕駛座上站起來,面向乘客微笑,右手微微抬起,做出“請”的動作。
記者算了算,從柳芳城鐵站開到北京站,一路經過23站,劉美蓮站起來23次,每一次起立她都會貼心地囑咐幾句:“大爺,您慢點上”“請您自覺刷卡,謝謝”“大姐,帶著箱子您往里走,人少”“小朋友,后門有垃圾桶,吃完了零食,口袋可以扔進去”……
對她的努力,車隊有筆細賬:從2005年104路快車改為無人售票后,劉美蓮每周要開22圈車,每年服務乘客17萬人次,到現在她迎客起立50萬次以上。


劉美蓮說,乘客的肯定是我最大的滿足和欣慰,也是我快樂幸福的源泉。“那是一年初夏,我的車行駛到安定門站,剛剛下過大雨,路面有積水,我的車正好和一輛自行車并排而行。騎車的是一位身穿白色連衣裙的姑娘。姑娘有點慌亂,車把使勁搖晃著向路邊躲閃。看到這種情況,我馬上把車速放得很慢、很慢,直到姑娘安全通過了那片積水。沒想到,事后那位姑娘給車隊寄來了一封表揚信,信中寫道:‘那天,是我第一次去見男朋友,唯恐地上的積水弄臟了我的衣服,多虧遇到了你們車隊的好司機,我看到了她和外表一樣美麗的心靈。’”
“我這條線路上常有去看病的老年人,我就制作了‘愛心座套’,上面印上了‘我們也有老的一天’‘大爺大媽您坐這兒,文明就這么簡單’等提示語。迎戰奧運的日子里,我的車廂內第一個建起了‘英語長廊’;非典肆虐的特殊時期,第一支‘千紙鶴’從我的車廂中飛出。我還自費買來小棉墊、小扇子等便民用品,讓乘客上了我的車,有一種回家的感覺。2005年起,104路實行了無人售票,從那時起,我就開始了‘站立式’服務。每到一站,都要站起來迎接乘客上車,每天,我都迎客站立近200次。經常乘坐我車的老乘客都說:‘104路的98216號車最干凈,最溫馨,最漂亮,即使多等會兒我也愿意。’”
“一次,我的嗓子啞的說不出話,乘客張大媽拎來一大瓶綠豆湯說:‘姑娘,趕緊喝點去去火,我天天給你送,直到你嗓子好了。’一位經常坐我車的老鄰居特意送來一套紅色的秋衣秋褲,她說:‘你每天開車服務我們,不容易,穿上這個吧,一路平安!’那一刻,仿佛有一股暖流在我心里涌動,我婉言謝絕,含著眼淚說了聲:謝謝!”
在首都公交戰線上,劉美蓮從一名普通的駕駛員成長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2003年入黨那天,我就在想,什么是合格的共產黨員。僅僅做好本職工作顯然是不夠的。在先進性教育活動尤其是在創先爭優活動中,我又在思考,怎樣才能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在2012年當選為十八大代表時,劉美蓮說,“這既是榮譽,更是責任。”能夠成為一名黨代表,讓劉美蓮既感覺到自豪,又感覺到一種使命感。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盛開春滿園。十多年前,北京市勞模張志敏大姐作為我的師傅,給了我很多幫助和鼓勵。今年,以我名字命名的創新工作室掛牌成立了,作為這種勞模傳幫帶傳統和情懷的傳承者,我一定會做好表率,毫無保留地當好播種機,擼起袖子加油干,以實際行動為交通事業服務,為黨的十九大獻禮。”劉美蓮說。
當前,在首都“四個中心”城市戰略定位中,公共交通作為重要的城市基礎設施,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公交人把“讓更多的人享受更好的公共出行服務” 作為己任,這讓劉美蓮感到手中方向盤的分量更重,肩頭的責任更加神圣。劉美蓮說,線路有終點,但安全行車、文明服務沒有終點,我人生的追求沒有終點。為了讓乘客安全、快捷、方便、舒適地出行,為了更加幸福的明天,為了更加美好的北京,我將繼續我的安全行車,繼續我的文明服務,繼續奔行在繁忙的公交線路上!
(葛 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