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黃衛平,龐繼光,黃劍峰,周國燕
(四川省涼山州畜牧獸醫科學研究所,四川 西昌615042)
涼山跑山豬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
孫艷,黃衛平,龐繼光,黃劍峰,周國燕
(四川省涼山州畜牧獸醫科學研究所,四川 西昌615042)
按照四川省政府研究室要求,受涼山州政府研究室委派,筆者一行赴西昌、會東、鹽源、喜德、昭覺縣(市)的鄉(鎮)、村實地調研了涼山跑山豬產業發展情況。重點就飼養品種、養殖規模、生產組織形式、經濟效益及飼養豬只的市場競爭力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獲得了豐富的一手資料。
1.1 涼山跑山豬主要豬種 涼山各縣飼養的跑山豬以涼山黑豬及其雜交后代為主,跑山豬飼養比例占全州基礎母豬存欄總數的63.06%,其中涼山黑豬及其雜交后代占跑山豬比例的95%以上。
改革開放以來,涼山對本地黑豬的品種改良作了大量工作,先后引進內江豬、榮昌豬、太湖豬雜交改良涼山黑豬,以提高其產仔數和生長速度。引進長白、約克、杜洛克雜交改良涼山黑豬,以提高其瘦肉率和生長速度,為涼山養豬生產做出了重要貢獻。截至2016年,涼山黑豬的雜交改良面達到56%。在全州形成了不同生態區飼養不同類型涼山黑豬的現狀。
1.2 涼山跑山豬種群數量及分布 根據2016年涼山州生豬良種工程統計報表可知,全州存欄涼山黑豬能繁母豬20.4889萬頭,占全州能繁母豬的36.94%,在全州17個縣市皆有分布。
1.3 涼山跑山豬養殖方式及生產水平 涼山跑山豬產區有著比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按照海拔高度、飼養種類和養殖技術水平可將涼山跑山豬飼養區分為壩區、河谷地帶區域和二半山半農半牧區和高山放養區。
1.3.1 壩區、河谷地帶區域 飼養豬只以三元雜交豬為主,包括DBN、BDH等豬種。飼養方式以圈養+運動場為主。該區域養殖水平比較先進,已經逐漸向標準化養豬生產方式過渡。該區域產銷兩旺,專合組織比較發達,是涼山優質肉豬的主產區,主要向市場提供肥豬,年出欄肉豬182.3931萬頭,出欄數量占全州肉豬出欄數的37.40%。豬肉產量為17.51萬噸,占全州豬肉產量的37.40%。
1.3.2 二半山半農半牧區飼養豬群 以二元雜交豬為主,包括 YH、DH、BH、LH等,其中以杜洛克公豬雜交涼山黑母豬的后代數量最多,該豬種毛色為黑色,符合當地農民喜愛黑豬的養殖習慣。飼養方式以放牧加補飼為主,白天在外放牧,晚上回圈補飼。養殖水平不高,生產交易比較活躍,是涼山跑山豬市場的主要貨源地,出欄的豬只中50%為仔豬,50%為肥豬,年出欄肉豬 130.4895萬頭,出欄數量占全州肉豬出欄數的26.76%。年出欄豬肉10.44萬噸,占全州豬肉產量的22.30%。
1.3.3 高山放養區 品種以涼山黑豬為主,伴有少量野豬及其雜交后代豬,其中基礎母豬保有數量較大,達19.14萬頭。飼養方式與牛、羊一道放牧。年出欄肉豬67.8825萬頭,出欄數量占全州肉豬出欄數的13.92%,年產豬肉4.73萬噸,占全州豬肉產量的10%。
1.4 涼山跑山豬專合組織現狀
1.4.1 合作社生產方式起步較晚 在參與調研的5個縣市,累計建有跑山豬合作社20個,其中2017年前成立的合作社為12個,正常開展生產經營的3個合作社中,社長獨立經營或承包經營的合作社有1個,結合農戶開展生產的有2個,基本未形成生產聯合體。
1.4.2 缺乏公司+農戶的生產方式 在參與調研的5個縣市,共有1個跑山豬養殖公司,沒有公司+農戶的養殖模式。絕大部分為涼山本土企業,沒有聯合農戶進行跑山豬生產。
1.4.3 現有跑山豬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弱 在參與調研的5個縣市專合組織中,只有兩個合作社的產品銷售到成都市場。
1.4.4 產供銷一體化的生產方式正在被市場接受 在參與調研的5個縣市,有 1家公司注冊了跑山豬肉產品商標,其中4家公司皆是采購跑山豬,屠宰后在涼山本地市場鮮銷,其毛豬采購價高于其他豬種2元/千克,豬肉的銷售價格高于其它豬種4~8元/千克。只有西昌眾益公司開展了產供銷一體化生產。
2.1 自然條件多樣性造成涼山跑山豬資源分布不均衡 涼山境內地貌復雜多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錯。因此不同地區,跑山豬數量和品種不一樣,養殖方式不一致,管理水平不一致,出欄豬只的品質也不一致,故很難形成統一的跑山豬品牌。
2.2 養殖水平參差不齊 一是涼山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貧困人口多,各行各業的發展都滯后。二是近年來農村大量勞動力外流,養豬只能由留守農村的老人、婦女承擔,由于勞動力因素的制約,養豬難以形成規模化。三是鄉村自治能力差,農村能人少,示范帶動村民參與養豬生產的機會不多。四是養殖主體技術素質不高,養殖技能較低、養殖缺乏系統性、持續性,防疫意識薄弱。五是養殖基礎條件差,水、電、路、網未很好配套,新設備、新工藝未普及推廣,造成養豬生產勞動強度大,生產指標低。
2.3 商品化程度較低 涼山群眾喜食仔豬“坨坨肉”,對當地跑山仔豬的需求非常大,2016年全州出欄跑山肥豬147.993 3萬頭,遠遠低于全州豬肉消費水平,客觀上造成進入市場的跑山豬不多,而銷售到大、中城市的則更少。二是涼山交通條件較差,嚴重影響了豬肉品質。三是專合組織不發達,跑山豬商品化程度低,沒有形成本土品牌,跑山豬肉生態、綠色的價值沒有完全得到體現。
3.1 保護與開發并重,助推跑山豬產業化發展
3.1.1 建立涼山黑豬保護區 涼山地區跑山豬母本都是涼山黑豬,涼山黑豬是目前數量最大、原始生態條件保存最完好的烏金豬類群,但隨著雜交改良工作的持續推進,涼山黑豬數量越來越少,保種工作刻不容緩。高山放養區的純種黑豬數量最大,保種優勢比較明顯,且該區生態脆弱,不宜飼養大量的跑山豬,所以可將該區劃定為涼山黑豬保護區,完善該區域保種農戶的獎補政策,建設規范的涼山黑豬保種場,制定科學的保種配套體系。這樣才能有計劃地開發利用涼山黑豬優良性狀,對全州脫貧攻堅與農民增收意義重大,也是全州優質肉豬生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和基礎。
3.1.2 形成跑山豬潛力發展區 二半山半農半牧區因其獨特的地理條件和當地農戶飼養、消費習慣,使得該區成為跑山豬存欄數量最多的地方。但該區經濟水平較低,交通條件相對落后,養殖水平不高、銷售渠道單一,專合組織不發達,跑山豬的生產性能沒有得到充分挖掘,品種優勢沒有得到最大體現。所以可將該區域作為跑山豬潛力發展區,積極推進該區域糧食作物綠色、高效、環保、優質的種植技術;積極引導該區域豬種改良步伐;加大培訓力度,努力提升當地勞動者素質;積極推進專合組織的發展;加大投入,改善該區域交通及基礎設施條件。以便更好地挖掘生產潛力,發展跑山豬產業化生產。
3.1.3 建立跑山豬重點開發區 壩區、河谷地帶區農作物豐富,交通便利,農戶綜合素質普遍較高,可將生產性能穩定的跑山豬品種放在該區域開展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形成涼山跑山豬重點開發區。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及技術條件,進一步提升跑山豬生產指標,穩定提高跑山豬出欄數量。
3.2 多渠道幫扶,助力跑山豬產業化發展
3.2.1 加強政府引導力度 政府部門應重視跑山豬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制定科學的產業扶持激勵政策,規劃跑山豬飼養區,采用分類推進的方法引導壩區、河谷地帶區開展標準化、規模化、商品化、產業化跑山豬發展。引導二半山半農半牧區開展豬種改良,提升養豬技術水平,從而提高跑山豬仔豬和肥豬的出欄率。引導高山放養區在品種資源保護的基礎上開展適度規模的跑山豬開發利用。
3.2.2 重視科研單位的選培育工作 利用科研單位的資源優勢,開展跑山豬種的選培育工作。一是研究涼山黑豬的種質特性,制定其飼養管理標準,這是建立涼山黑豬保種場的基礎。二是可以采用遺傳技術對地方豬種開展保護工作,將培育品種向專門化品系、配套系方向發展。不僅要選育出繁殖力高的母本品系,還要選育出生產性能穩定、肉質優良的商品肉豬配套系,為涼山跑山豬及優質肉豬的生產發展提供充足的備選豬種。
3.2.3 充分調動企業和農戶的積極性 應充分整合和利用社會優勢資源,引入企業,大力扶持專業合作社,在各生態區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開展產供銷一體化的跑山豬產業化生產,更好地為市場提供擁有自主品牌的特色、優質、環保豬肉。通過經濟效益最大化讓企業得到發展壯大,在村集體經濟和農民利益得到保證的同時兼顧環境效益,將有力地推動涼山地區養豬生產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可持續發展。
S828
C
1001-8964(2017)11-0018-03

2017-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