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宇
對現在一些養尊處優的孩子來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或許真的很難體會。十幾歲,這個花季般的年齡,我們還在“溫室”里享受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待遇。而當年,15歲的習近平早已在接受著千錘百煉。習近平在困難面前,沒有自暴自棄,沒有怨天尤人,反而更加努力,終于度過了一個個難關。習近平用親身經歷,激勵青少年練就過硬本領。
小學課本里有一篇《孔融讓梨》的故事,習近平的父親習仲勛不止一次拿著課本,給他念這一課。謙讓,是父親教給習近平最重要的人生課程之一。
小時候冬天只能在什剎海的冰面上滑冰。如果能買一雙冰鞋,就算是奢侈品了。習近平的弟弟喜歡打冰球,所以想買球刀鞋,而喜歡滑冰的習近平則想買速滑鞋,但家里只能買一雙冰鞋,習近平就把買冰鞋的“指標”讓給了弟弟。
然而,習近平真正的成長和進步應該說要起始于陜北7年的知青生活。
1969年,不滿16歲的習近平從北京來到陜北的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插隊落戶。
“我到農村插隊后,給自己定了一個座右銘,先從修身開始。一物不知,深以為恥,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著書,把羊圈在山坡上,就開始看書。鋤地到田頭,開始休息一會兒時,我就拿出《新華字典》記一個字的多種含義,一點一滴積累。我并不覺得農村7年時光被荒廢了,很多知識的基礎是那時候打下來的。現在條件這么好,大家更要把學習、把自身的本領搞好。”
面對艱苦的環境,從小在城里長大的習近平,來到黃土高坡,面對偏僻、貧窮的農村,開始時他并不適應。
習近平回憶道:“幾年中,我過了四大關。”
一是跳蚤關。在城里,從未見過跳蚤,而在梁家河的夏天,幾乎是躺在跳蚤堆里睡覺,一咬一撓,渾身發腫。但兩年后就習慣了。
二是飲食關。過去吃著精米細面的習近平,來到了黃土高坡就必須吃“玉米團子”“水煮白菜”等粗茶淡飯,吃肉根本就是件奢侈的事情,只有逢年過節才可能吃得上。但這樣的條件,習近平后來卻適應了,“無論如何叮咬,照樣睡得香甜”,也對陜北的飯菜產生了感情。
三是勞動關。在梁家河,習近平每天的生活就是:早上天亮起來上山干活,10點多鐘回來自己做飯,吃過飯后11點多再上山干活,干完活晚上再看兩個小時的書。因此,習近平每天的生活基本上只有“勞動”:挑糞、放羊、打壩、拉煤等等,這些枯燥、繁瑣的苦活、累活,一干就是六七年。然而,這樣的經歷,習近平在回憶起時卻說:“現在有的作家在作品里總把知青寫得很慘,我的感覺并不完全這樣。我只是開始時感到慘,但是當我適應了當地的生活,特別是和群眾融為一體時,就感到自己活得很充實。”
四是思想關。習近平面對的另一個挑戰正是陌生的群眾。不到16歲,離開故鄉,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難免迷茫、無助。失去歸屬感的習近平開始時顯得十分羞澀,與群眾交往也并不講究“團結”,群眾自然也不太與他交流。甚至,習近平因此打過退堂鼓,回過北京。但后來,習近平在姨姨、姨丈的鼓勵下,再次投入到農村,他想:“黃土高坡曾養育了我的父輩,她也一定會以寬大的胸襟接納我這個不諳世事的孩子。”就這樣,慢慢地,習近平獲得了群眾的信任,與他們相處十分融洽。
黃土地的生活雖然異常艱苦,但也成為習近平鍛煉成長、施展才干的第一個舞臺。習近平生活、勞作在鄉親們中間,過了“四大關”。鄉親們對習近平坦誠相待,讓他做赤腳醫生,做記工員、農技員。20歲那年,習近平被選為大隊黨支部書記。習近平和社員一道打井、打壩、修公路,發展生產,改變家鄉的面貌。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也許正是因為青少年時代吃的這些“苦”,才成就了今天的習近平。也正如他自己在2013年五四青年節時對青年們所說的一樣:“青年時代,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選擇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青年時期多經歷一點摔打、挫折、考驗,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
(責任編輯 王天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