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方六
古人對未成年人的稱呼最常見的是拿孩子頭發來說事,通過發型、發式,來區別不同年齡段的未成年人。
“鬌(duǒ)”,指嬰兒留而不剪的一部分頭發,也是嬰兒期發型。一般在孩子三個月大時,挑個好日子為孩子剪發:男孩留囟角之發,女孩留頂發;或者男孩留左邊,女孩留右邊。此即《禮記·內則》所謂:“三月之末,擇日剪發為鬌,男角女羈,否則男左女右?!绷硗?,“孩乳”“襁褓”“孩抱”等也是指嬰兒期的孩子。
古代孩子常留下垂至眉的短頭發,這叫“髦”,因此兒童有了“童髦”的代稱。“髫”也是古代兒童發式,頭發下垂,故有“髫”字的詞匯均指兒童,如“垂髫”“髫發”“髫齡”“髫年”等?!度龂尽の褐尽っd傳》便有“臣垂髫執簡,累勤取官”的說法,這是毛玠陳情自述,說自己年少時已負責文冊簡牘工作,多年的勤勉才取得官位。
孩子稍長,家長最喜歡給孩子留的發式叫“丱”(guàn),頭發束成兩角,這是先秦已流行的兒童發式。凡含“丱”的詞匯基本都指小孩,如“丱童”“丱歲”“丱角”“童丱”。在“丱”的基礎上,又演變出了將頭發束為兩結的兒童發式,形狀如角,通稱“總角”,“總角”遂成未成年男女代稱?!翱偨恰庇袃蓚€發結,如果將頭發梳成一個發髻,則稱為“束發”,這是男孩15歲時開始梳的發型,到了束發之年,就可以上大學就讀了。
小孩七八歲時開始換牙,稱為“齔(chèn)”或“齠”?!墩f文解字》釋稱:“齔,毀齒也。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古人就此稱七八歲孩子為“齔毀”“童齔”“齔年”“齠年”“齠齔”等。此外,還有引用文獻經典以表示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如稱13歲為“舞勺”,源于《禮記·內則》里“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一語;稱15歲為“成童”或“舞象之年”,則因《禮記·內則》里有“成童,舞象,學射御”的說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