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威
膽囊息肉以往很少被人提及,但近幾年來膽囊息肉就診者越來越多,這是由于近三十年來,高科技引發影像檢查設備革命性變化(B超、血管造影、CT、磁共振等),促進了醫學臨床診斷學的飛速發展,使得體內臟器細微改變,能很早捕捉出來了。膽囊息肉就是其中典型代表。在B超下,2~3mm大小息肉就能清楚展示出來。
什么是膽囊息肉
其實“息肉”是指附著在膽囊內壁上的、并突向腔內的隆起性改變的統稱。這種統稱包含有數十種不同組織結構來源的隆起性病變。臨床醫學家和病理學家們根據息肉組織來源和其性質特征的不同有多種分型。無論如何分型、分類,都逃不出最多見的不會發生癌性變化的膽固醇息肉、炎性息肉和腺肌增生癥,和很少見的膽囊腺瘤(真性腺瘤),膽囊腺瘤才是有可能發生癌性變化的“息肉”,但它也不是各個都會發展成癌腫。
得了膽囊息肉怎么辦
由于能發生癌變的膽囊腺瘤只占膽囊息肉人群4%左右,況且息肉直徑在1.2cm以上時發生惡性改變。所以最新膽囊息肉處理指南規定:息肉直徑在6mm以下者,每年B超復查一次,當前國內已做到成年人每年體檢一次,這已經足夠了。6~9mm的人群,最短6個月,一般仍每年復查一次,根據息肉大小決定復查間隔期。接近9mm者,間隔期可縮短至半年。達10mm時,可綜合息肉在影像形態學上的變化情況等,由專業醫師決定采取手術治療了。指南同時強調指出,建議膽囊息肉基本檢查用B超,不建議再做其他影像學如:CT、磁共振等檢查。B超能清楚查出2~3mm息肉,簡單、快速、對人體無傷害是最大優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