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軍
老年人患病后,由于體內激素分泌失調,多數人的心理行為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如高血壓患者易急躁沖動;冠心病患者焦慮、恐懼;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過度興奮;肝炎患者易怒,有的還會出現食欲下降、失眠、少語、淡漠和煩躁等不同的癥狀。
老人生病后,如果家人能夠給予足夠的關懷,讓老人在心理上先“康復”起來,那么老人身體康復常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如果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懷,老人就可能產生焦慮、憂郁的心理,對治療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有時候同樣的疾病,同樣用藥,效果卻截然不同。
對于老年病人的這些心理改變,家人除做好日常生活護理外,還需有針對性地施行心理護理。如對文化修養較高者,可偏重于解釋病情、預后、用藥須知和一般的藥理作用;對文化水平低的人,要偏重于心理安慰和給予積極向上的表情暗示。對情緒過分激動或抑郁的冠心病人,要設法改變其情緒狀態,避免有可能導致病人情緒緊張、焦慮、憂愁的言辭和行為表現,以及不利于治療的話語。在經濟收入較低或靠子女贍養的病人面前,切勿談論患者的治療費用問題,以防其萌生無所依靠、無人愛護的消極心理。病人長期在家庭的小環境中,會對社會上的事情不太感興趣,家人應經常為病人提供一些感興趣的信息,使他們想得開,增強生活的信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