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成

年糕是深受民眾喜愛的傳統食品。現今的年糕制作因科技進步,解決了氣溫升高對年糕品質的制約,人們在一年四季皆可品嘗到新鮮制作的年糕,然而在科技不發達的年代,制作的年糕只能擺放幾天,待十天半月后就會開裂、發霉。
當年的民間沿用了兩種方法保存:一是將年糕條塊浸入缸甏等陶器里,定期更換的清水中“養”起來,以備隨時取用,但時間一長,年糕還是酸臭變質;二就是制成“蔭廊干”。新制的年糕晾兩天切片,攤晾蔭涼處硬結成干后,裝入麻絲編織的透氣的布袋中,吊掛在不淋雨又直射不到陽光的弄廊口風干,干片經不定期攤曬陽光,能免受蟲蛀和變質,不但可成年累月地保存,在需用前一天浸清水中吸水軟化,濾水烹調后就可以吃了。
“蔭廊干”原稱“尹郎干”,“尹郎干”的產生包含著一個凄苦的故事。
很久以前的一個小山村里,有一對夫妻,老來得子因姓“尹”,就直呼尹郎。老年得子的驚喜為他們貧寒的生活平添了不少樂趣,可惜夫妻倆年紀都不小了,體弱多病。萬般無奈中,背上了“飲鴆止渴”的滾雪球的高利貸債,最后在債主“烙鐵頭”的逼迫下,無奈撇下年幼的尹郎,服毒撒手人寰。
“烙鐵頭”霸占了尹郎的祖宅,將他趕出家門。從此在他純真的心靈中植下了仇恨的種子。
失去了家的尹郎,白天放牛,晚上到村子的祠堂里,和照管祠堂的叔公做伴。數度寒來暑往,當在苦水中泡大的尹郎成長為血氣方剛的青年時,按捺不住的仇恨的怒火,促使他在年關前的一個深夜里,去搗毀了“烙鐵頭”所做壽墳的墓碑,放火燒毀了看墳人的場屋,之后拔腳奔離了故鄉,一路輾轉顛沛到新疆,成了葡萄園里的幫工,并在當地娶妻生子。
但是,故鄉的一切始終令他無法忘懷,他常向南來北往的商隊打探家鄉的信息。知天命那年,他終于從一位客商口中得知:“烙鐵頭”作惡多端,幾年前已經被仇人殺死。欣喜的尹郎說服全家人順遂了他葉落歸根的夙愿,在春暖花開的季節里,帶著一家人回到了他日夜縈懷的故里。
轉眼到了這年的臘月廿六,山村里傳統為各家義務做年糕的師傅中,多了尹郎賣力的身影:推磨磨水米,上蒸籠蒸米粉,掄槌搗蒸熟的米粉塊……家家戶戶的年糕在祭祖謝年之后,多數水養在缸甏中,而尹郎因家新建未備缸甏等器具,于是他想起了新疆葡萄干的制作方法:一串串葡萄摘下后,懸掛在有通風口的土屋的橫桿上,經過風干,使果粒逐漸干縮。如將年糕切成片攤晾在雨淋不到的風口,不也容易儲存了嗎?尹郎就如此這般的照做了。
次年夏初,鄰居們用水養著的年糕或多或少都發出了酸臭味,唯獨尹郎家沒有,大家紛紛討教其中的緣由,尹郎竹筒倒豆子地說出了這套保存法。此后,鄉親們如法炮制,并將制作的年糕干稱為“尹郎干”,后又稱之為“蔭廊干”。
尹郎干不但儲存方便,而且為鄉間增添了兩款著名的美食。其一是用沙子炒制成香噴噴、脆生生的年糕干,通常在春節前制作,作為節期的“閑食”。其二是制作暑熱天里的南瓜羹:將老南瓜的外皮去除,切成小塊在沸水中燒煮軟熟后,和入浸清水發脹的尹郎干,繼續燒煮,沸騰后加入黃糖,然后用番薯淀粉勾芡成羹。年糕片韌滴滴有嚼頭,糊汁甜兮兮,這兩款點心既解渴又消饑,讓人大快朵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