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 苗(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研究員)
點“贊”如潮,心靜如水
文/金 苗(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研究員)

今年6月,國外社交媒體Facebook宣布其活躍用戶數量創紀錄地達到了20億。然而,9月中旬,愛荷華大學研究人員就發現了一個由50多個網站組成的生態系統,可以向用戶提供免費、虛假的點贊,只要這些用戶向服務供應方提供賬號的訪問權。不僅如此,由于Facebook代碼中出現了一個能讓第三方應用訪問用戶賬號的漏洞,使得“點贊”服務供應商尤其變本加厲。據統計,大約有100萬個Facebook賬號都卷入了這個“串通網絡”,在2015年和2016年之間,高達10億個“點贊”均系造假。點“贊”如潮,儼然已呈一種社交媒體文化,心靜如水,點贊與獲贊方可落得明明白白。
事實上,平日里打開自己的微信、QQ、微博狀態,別說如潮的點“贊”,哪怕是一個“贊”,恐怕都難以心靜如水吧?一顆小小的心,無言地代表著點贊者與獲贊者無數種互動的可能。國內社交媒體的心形“點贊”就改造于Facebook的拇指“點贊”,使得人們可以對朋友所發布的內容給予反饋。起初,Facebook用的是“牛(Awesome)”,與之相比,最終選用的“贊(like)”所能代表的情緒和意義積極更加復雜。或默默地贊同、關注、安慰,或無聲地批評、反對、諷刺,話到嘴邊口難開也好,實在無語來相對也罷,一個按鈕,突破時間、穿越空間,用最簡單的投入、最便捷的形式、最低廉的成本表示價值認同、確認與己相關、期待現實回報,快速而頻繁地實現了人際交往與溝通。絕大多數人會先入為主地認可社交網絡點贊互動所帶來的人際資源效益。輕輕一個贊,擴展了交流方式,降低了交流門檻,使人們能夠脫離空間限制轉而尋找相同興趣的關系紐帶,也就是說,實現了社會資本的轉化;線上一贊,積極地與生活相融,延續了人們線下世界的互動交流,有效補充了社會資本。
只是,我們不得不承認:
單純的“贊”所代表的只是非常微弱的認同,它的影響力與現實的贊賞和認同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一顆小心無法通過單一的功能性按鈕面對豐富的虛擬情感和現實情緒,勢必產生情感失序和交往錯覺。騰訊視頻有一部點擊超3000萬的短片,男主人公在社交網絡上有著美好的人生狀態,和女友品美食立即獲贊1個、開會呈現了一個完美的PPT獲贊、下班長跑20公里獲贊。但事實卻是啃著面包和女友宅在家,公司開會演講讓眾人昏昏欲睡,霧霾天開車出門特意為一張跑步自拍。為了一個贊而撕裂的虛擬與現實,最終帶來的是心理崩塌。
不僅如此,在用戶數以億計的社交網絡平臺上“點贊”,數據陷阱不言而喻。且不論開篇所述,將賬號交至第三方服務商虛構點贊,等于交出了賬號的控制權,將個人信息、發布內容、好友列表拱手相送,單是“點贊”這一行為所形成的大數據,也可以供平臺建模型預測、生成各種我們完全無法意識到的隱藏信息,對現實生活產生威脅。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贊”分,互聯網可以為善,也可以作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