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爾文(《中國空軍》雜志編輯)
全世界最好的工作是什么?
文/羅爾文(《中國空軍》雜志編輯)

2009年1月15日,如同一只巨型大鳥,一架空客A320低空掠過高樓聳立的紐約。顯然,它并沒有按照航線飛行。
此前,這架全美航空1549號航班在紐約市的拉瓜迪亞機場起飛。爬升階段,飛機遭到加拿大黑雁的撞擊,導致兩個引擎同時熄火,飛機完全失去動力。
機長切斯利·薩利·薩倫伯格和其他駕駛艙機組人員確認無法到達附近的兩個機場,但就近降落又可能經過密集的居民區(qū),他對地面控制人員說:“我們決定降落在哈德遜河里。”
危急時刻,嫻熟準確的操作就像與死神扳手腕,扣人心弦。這是個風險極高的選擇,如果不能掌握落水瞬間的角度和速度,就有可能造成“機沉人亡”。薩利機長駕駛飛機墜河時擦著河面入水,12分鐘后,乘客以及機組人員全部獲救,薩利機長也因此成為英雄。
多年來,薩利的生命軌跡與飛行航跡交融難分:5歲時,他就找到了他的理想——當一名飛行員飛上藍天。6歲時,他自己制作了第一架飛機模型。11歲,他第一次坐上飛機,5年后,薩利第一次駕機飛上天空。他考入了美國空軍學院,后來又學習飛行。先后當過美國空軍飛行員、民航飛行員。
其間,他又攻讀了美國普渡大學的工業(yè)心理學碩士和美國科羅拉多北部大學的公共管理碩士學位,多年積累的理論知識與實際飛行經歷,使他有著豐富的經驗和處理危機的能力。
作為一名機長,薩利有著超乎常人的責任意識,他牢記年輕時教官對他忠告:開好飛機與保持微笑,他的錢包里總是放著一個印有“寧可延誤,不釀事故”的小紙條,正是這種責任意識,使得薩利在每次飛行過程中將乘客的性命擺在首要的位置,嚴格執(zhí)行飛機駕駛員的所有規(guī)范。
美國記者克里斯蒂娜·內格羅尼分析了從埃爾哈特在1937年的失蹤事故到2014年馬航MH370航班的失蹤事故,她發(fā)現所有成功避免空難事故的飛行員都有一個共同特點:經驗豐富,每一次飛行都能學到東西。“這些飛行員在沒有飛行任務的時候也在談論飛行,或者開私人飛機,或者參觀飛機制造廠。”
這與薩利的看法一致,他覺得那些優(yōu)秀的飛行員把空中的每一小時都當做學習的機會,他要努力成為那樣的飛行員。薩利的妻子喜歡說他“把駕駛飛機當做一門藝術,精雕細磨”。
事故發(fā)生后,美國國家交通安全委員會(NTSB)立即趕往紐約開展調查。薩利被查出偶爾喝酒,但在事故發(fā)生前的一個半小時并未飲酒。同時,NTSB還對健康、財務狀況以及個人生活進行了詳盡調查,并追查了他從12日至14日的行程。2010年5月,NTSB發(fā)布了一份213頁的事故報告,聲明肯定了機長迫降哈德遜河的選擇,包括他“在全體人員獲救后,還在機艙內走了兩遍,確認沒有落下一個人才最后一個離開機艙”。
薩利的女兒曾經問他:“世界上最好的工作是什么?”薩利給她的回答是:“就是你心甘情愿去做的工作。”對薩利來說,從5歲萌發(fā)當飛行員的想法開始,飛行就成了他的世界里最好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