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城春
『沒時間』的情況下如何備好一堂課
文/郭城春
巡回示范授課期間的每一次座談,基層政治教員們在談到“面臨的現實困難”時,幾乎都提出了“沒時間備課”的問題。沒有充足的時間作為基礎,備課質量以及授課效果確實很難得到保證。然而在具體的實踐中,這個結論卻并不絕對,同樣面臨繁重工作的千頭萬緒,部分政治教員就可以從中突圍,帶給官兵一堂堂精彩授課。所以說,如何在“沒時間”的情況下備好一堂課,并非無解。
“沒時間”最容易導致的,是人人吐槽的“拿來主義”:網上下載一篇教案,一字一句地念給聽課的人。這種方式無論對聽課官兵還是政治教育本身,都有著極其嚴重的傷害。然而究竟是“沒時間”的現實造成了“拿來主義”的無奈,還是“拿來主義”的溫床滋生了“沒時間”的借口,已然無從說清。奧地利的一個思想實驗中,“貓到底是活著還是死去”完全取決于觀察者的立場,這就是著名的“薛定諤的貓”理論。筆者認為,基層政治教員備課到底有沒有時間,就出現了一個非常相似且吊詭的情形:認為有時間備課的就會找到時間,認為沒時間備課的就確實沒有時間。
究竟是什么導致了這種區別?基層某部指導員余圣堯說:“備課是個良心活,念稿子對政治教育是毀滅性的打擊,即便再忙,我也必須拿出自己的東西?!痹掚m樸素,但卻將真相一語道破:決定“時間都去哪了”的根本因素,是政治教員對待政治教育的態度,就是所謂的“良心”。“完成即是勝利”與“平淡即是事故”兩種標準的背后,是政治教員不同的情懷與初衷。所以要想在“沒時間”的大背景下備好一堂課,首先就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的“時間觀”,我們既不能“把時間浪費掉然后抱怨沒時間”,也不能“因為可能沒時間于是直接放棄努力”。
在端正“時間觀”之后,備好一堂課就有了最基本的可能性,政治教員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會把“海綿里的水”擠出來。那么如何從操作層面上把擠出來的寶貴時間用在刀刃上,就得看一堂好課的標準到底是什么。歸根到底好課逃不過四個字:有趣,有用。首先需要靠“有趣”讓人坐下來、聽進去,接著才能談是否“有用”的問題;而光“有趣”卻做不到“有用”,那熱鬧過后毫無沉淀的政治教育便違背了初衷。如何在時間緊張的情況下同時做到這四個字,筆者在實踐中摸索出以下五個步驟。
第一步,確立一個“核”,樹好“標靶”。許多政治教員存在習慣上的誤區,拿到題目之后,第一反應往往是“我先去查查資料”,之后便把大量時間花在卷帙浩繁的“資料”里,備課的時間成本陡然上升。更有甚者,在任務、駐訓等特殊時期,離開網絡支持便成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備課過程中,首先必須明確這堂課想要傳達的教育意圖和價值取向,只有確立了這個“核”,授課才能有主心骨,所有的內容都應指向這一標靶。這就要求政治教員在面對教育題目時,必須得有自己的價值判斷,這一判斷的過程就是確立“核”的過程。所謂“擒賊先擒王”,確立了“核”、有了標靶,就可以少走很多彎路,對時間的節約可謂立竿見影。
第二步,揪住一根“線”,當好“專家”。“懂得多”是政治教員立在講臺上的合法性來源,也是困擾許多政治教員的重點所在。他們認為:信息時代早已不存在基于學歷、閱歷的“知溝”,官兵獲取信息的渠道空前多元,一些年輕官兵甚至在某些領域早已把教員甩得老遠。于是在備課過程中,焦慮甚至自卑的心態開始浮現。然而也正是因為信息爆炸,時代才更呼喚我們的政治教員去引領官兵擇善而從、去偽存真,對信息進行垂直、深入的解讀。這就是政治教員的不可替代性,這也指引政治教員在備課過程中要像揪住一根“線”一樣對某個知識點進行高質量的“綜述”,將其吃透之后成為“專家”,一來保證了授課內容對受眾的新鮮感以期良好效果,二來避免漫無目的地準備造成內容乏味和時間浪費。正如基層某部指導員高亮所說:“就是再忙,午休的時候看幾條百度百科、微信里讀兩篇文章的時間還是有的?!闭沁@樣垂直且聚焦的準備,讓授課內容不至乏味,備課的時間成本大幅壓縮。
第三步,遴選一些“梗”,鋪好“段子”。政治教育并不是必須板著臉孔,有趣味性才能有生命力。就加強教育本身的趣味性而言,一些調節氣氛的佐料看似不起眼卻十分重要。在平日里可以有意識地積累一些有趣的內容,備課時從中遴選一些“?!保擅畹丶藿?、穿插到授課內容中去,用些許“段子”來促進聽課官兵的熱情始終“在線”。“段子”本身最好能和授課內容有著較強的關聯性,這樣可以引發共鳴、加深記憶;而即使關聯性較弱也無傷大雅,仍然可以像插播廣告一樣引過去再引回來,只要銜接自然就可以。就像平時吃飯,米飯讓人飽,但菜更吸引人,而這些“?!焙汀岸巫印苯涍^教員的加工,就是最好的“下飯菜”。基層官兵普遍反映,幽默感是政治教員的稀缺品質。一個本應必備的品質如今如此稀缺,除了思維觀念上的保守,更多是因為缺乏積累的習慣和聯想的能力。而一旦段子的“閘門”被開啟,政治教員在備課時就會擁有一座巨大的富礦,在時間的節約上更是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第四步,常懷一份“情”,守好“真實”?!爸笇T可能沒有準備得足夠全,但他說的每句話都是真心的,我們就愿意聽?!被鶎幽巢肯率口w明豐如是說??谀诵闹T戶,政治教員說出來暖心動人的話是“情懷”還是“手段”,是“真心”還是“套路”,官兵一聽便知,因為“大家都不傻”。現實中,缺乏情懷、不講真實的表現隨處可見:有的政治教員在講完一個故事之后就生硬地得出一個正能量的結論,完全不為中間的邏輯負責,殊不知“沒有邏輯的正能量比負能量還可怕”,它會從根上腐蝕官兵對政治工作的信賴;還有的政治教員自身存在一些不足,但在授課過程中唱起高調、提起要求來卻無比理直氣壯,不懂得去自我反思、自我讓步,更加無法令官兵信服。諸如此類的現象,背后都是把授課與日常割裂開來,做不到知行合一。而如果政治教員在授課過程中能夠與平日的臉孔保持一致,用真實的情感去為自己說的每一句話負責,那么備課本身就變成了一件無比樸素的事情,要的只是最原始的態度,哪里還會有時間上的難題?
第五步,發動一班“人”,做好“創新”。政治教育有著廣泛的群眾性,自然應當把發動群眾當作力量源泉。基層不少政治教員都提到了“讓戰士登臺”這一舉措,但現實效果只能說差強人意。畢竟發動群眾并不等同于“趕鴨子上架”,必須有合理的策劃和精細的引導作為保證。筆者在發動群眾的過程中,采取“形式創新”對沖“個體差異”的方式,將群眾個人能力素質對教育效果的影響降到最低。例如,為了讓官兵從思想根源上警惕網絡上的各色雜音,創新開展了“紅色發言人”活動:提前安排一部分官兵扮演別有用心的“外媒”,發表詆毀言論,其余官兵則扮演新聞發言人,對其謬誤言論進行駁斥,在設身處地中理解黨和國家及軍隊的偉大與不易。又如開展 “紅色照相館”活動,讓官兵解讀老照片來學習黨史,開創“紅色漫畫集”活動,讓官兵搜集趣味性的漫畫來進行碎片化教育,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己的品牌。這樣將教育的任務不帶技術含量地“分包”下去,政治教員只需進行提綱挈領的把關與總結,不僅效果斐然,時間上更是大大解放。
有觀點認為,既然“沒時間”那就多備“微課”。這確實是很好的思路,然而即便再“微”也應當“五臟俱全”,任何一種形式的好課都無法脫離“有趣”和“有用”兩個維度的衡量,以上五個步驟面對微課的準備也同樣適用。那么就“備課”這個概念而言,難道真的就只是課前那段準備時間嗎?其實不然。所謂“功夫在詩外”,每天的冷暖體察,每天的心潮起落;每天的飛鳥入目,每天的人來人往———這些都是生活在給我們備著看不見的“課”,這個課不用專門的時間,但卻格外需要用心發現和體會?!?/p>
(作者系全軍優秀“四會”政治教員)

教育授課(陳延杰/攝)
責任編輯:曹舒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