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寶忠,張曉燦,杜澤飛,陶愛恩 ,李 鎮
(1.大理大學藥學與化學學院,云南大理 671000;2.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北京 100700)
滇黃精資源現狀及可持續利用探討
段寶忠1,2,張曉燦1,杜澤飛1,陶愛恩1,李 鎮1
(1.大理大學藥學與化學學院,云南大理 671000;2.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北京 100700)
目的:探討滇黃精資源開發與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為滇黃精資源可持續利用及產業發展提供參考。方法:采用查閱歷代本草、實地調查及文獻考察相結合的方法。結果:滇黃精野生資源日趨減少,其基礎研究較為薄弱,亟待加強。結論:加強滇黃精相關的基礎研究,開展良種繁育和規范化種植基地及相關產品的綜合研究與開發,是滇黃精產業未來的發展之路。
滇黃精;本草考證;資源;栽培;可持續利用
滇黃精Polygonatum kingianum Coll.et Hemsl為百合科黃精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莖入藥,是我國常用的傳統中藥,被歷版《中國藥典》收載。主產于云南,習稱“大黃精”,其質量較佳〔1〕,是云南重要的道地藥材。近年來,隨著黃精藥用價值被逐漸認知和提升,特別是在營養保健、養生、老年疾病預防等多個領域相關產品的開發,對黃精需求越來越大,野生黃精資源日漸稀少,資源面臨枯竭,人工栽培已成為必然趨勢。目前,已有學者對滇黃精進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和臨床研究方面〔2-7〕,有關滇黃精本草考證、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研究鮮見報道。鑒于此,本研究對滇黃精的藥用歷史進行了考證,并結合實地調查和現代相關研究資料,對滇黃精的資源、群落、種植、生藥鑒定、開發利用現狀等方面進行了探討,并對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存在問題進行了分析和展望,以期為滇黃精的綜合開發利用提供參考。
1.1文獻查閱及考證查閱中國知網數據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中國科技成果數據庫、超星讀秀數據庫、中國發明專利數據庫、農業基礎科學文獻數據庫等自1959年以來的文獻資料。
1.2野外調查與訪問在查閱大量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在2014年至2017年間,采用訪問調查和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對云南省滇黃精野生資源分布進行了標本采集,并對當地滇黃精種植戶、藥材市場經銷商、藥農了解滇黃精的資源和銷售采挖情況。
2.1藥用歷史考證滇黃精作為黃精入藥使用歷史悠久,民間應用廣泛。謝宗萬等學者通過對黃精藥材基原的調查和考證,認為現今市場流通的黃精商品主要為黃精屬Polygonatum植物,其中滇黃精P.kingianum Coll.Et Hemsl.、黃精 P.sibiricum Red.及多花黃精P.cyrtonema Hua是黃精藥材的主流商品〔1〕。據明代蘭茂所著《滇南本草》(公元1443年)記載:“鹿竹、一名兔竹。味甘,根如嫩生姜色,藥名黃精,洗凈,九蒸九曬,服之甘美”。清代《植物名實圖考》記載:“黃精,根與湖南所產者同大,重數斤,俗以煨肉,味如山蕷,莖肥色紫,六七葉攢生作層,初生皆上抱?;ㄉ~際,四面下垂如瓔珞,色清白,老者赭黃”。其所云“莖肥大、莖紫色、六七葉攢生作層、花下垂如瓔珞、花清白、老者赭黃”等特征與《中國植物志》《eFlora》所記載滇黃精P.kingianum Collettamp;Hemsl.“根狀莖肥厚,葉輪生,花腋生、下垂,花被粉紅色或白色”等特征一致。另據《云南植物志》記載,分布于云南的黃精屬植物有10種,經對比分析發現,符合上述“根莖肥厚,葉輪生,花下垂”特征的僅有卷葉黃精P.cirrhifolium(Wall.)Royle和滇黃精P.kingianum Collettamp;Hemsl.兩種,但卷葉黃精花梗僅長 0.3~0.8 cm〔8〕,無“垂如瓔珞”之特征,而滇黃精花梗則長0.5~1.5 cm,具備“垂如瓔珞”特征。據此推斷上述文獻所使用的黃精應為滇黃精P.kingianum Collettamp;Hemsl.無誤。近代較多文獻亦記載滇黃精作黃精使用,見表1。相關文獻報道表明,諸多學者在滇黃精作為黃精入藥上觀點相同,并且地方用藥標準對滇黃精作為黃精使用也有較為一致的記載。

表1 有關專著及文獻對滇黃精作黃精來源的記載
2.2資源狀況滇黃精為多年生草本,其分布較廣,主要分布于我國西南地區,主產云南,以云南東北部、中部、西北部、西南部和東南部分布最為集中。四川、貴州、廣西等地也有分布,國外緬甸、越南亦有分布。云南省大理、普洱、臨滄、楚雄、昆明等地區是滇黃精的主要產區。近年來,隨著滇黃精需求量的不斷增大,導致野生資源過度采挖。而野生滇黃精生長十分緩慢,在自然狀況下,從種子萌發到可采挖需要6年左右時間。由于消耗量遠超過了自然生長量,致使滇黃精的資源不斷減少。筆者在實地考察時發現,已很難看到成片的滇黃精分布,其居群植株分布頻度已接近稀少或枯竭。這與滇黃精的野生分布范圍在逐漸減少,地理環境的改變導致滇黃精的產地變遷有極大關系。
2.3生境與群落組成滇黃精喜溫暖濕潤氣候,野外多生于海拔700~3 600 m的常綠闊葉林、竹林、林緣、山坡陰濕處、水溝邊,有時生巖石上。其適應性強,耐陰、耐寒,幼苗能露地越冬,喜陰濕潮潤環境。土壤以土層深厚、肥沃、疏松,排水和保水性能好的土壤為好,偏酸性,pH值6~7,在粘性重或過于干旱及瘠薄的地塊均不易生長。滇黃精群落植物組成種類豐富,通常在數十種以上,沒有明顯優勢種,以殼斗科、樺木科、蕁麻科、薔薇科、豆科、百合科等為主,其次為五加科、防己科植物。常見的植物有錐栗 Castanea henryi(Skan)Rehderamp;E.H.Wilson、麻櫟 Quercus acutissima Carruth.、川滇榿木Alnus ferdinandi-coburgii C.K.Schneid.、樓梯草 Elatostemainvolucratum Franch.amp;Sav.、栽秧泡Rubus ellipticus Smith var.obcordatus Focke、密花豆Spatholobus suberectus Dunn、蒼白秤鉤風Diploclisia glaucescens Bl.、刺通草Trevesia palmata(Roxb.)Vis.等。
2.4種植業現狀滇黃精作為云南重要的道地藥材,形成商品歷史悠久。大量的研究資料表明,相比藥典收載的另外兩種黃精,滇黃精根莖為較佳較為粗大的一種,是黃精藥材中質量最好的品種之一〔1〕,在種植方面有明顯優勢,經人工培育后,可成為高產的栽培種類〔9〕,是種植的理想品種。長期以來,主要以采集野生資源為主,人工栽培規模較小。近年來,隨著市場需求量增加和價格穩中有升,人工馴化栽培滇黃精已成為市場供求主體。目前,滇黃精在云南大理、紅河、普洱、臨滄等地種植面積已具備一定規模,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一是種苗緊缺,種植種源主要來源于野生資源,尚無市場化人工培育的種苗,擴大規模面臨挑戰;二是滇黃精在生產栽培中主要依靠塊莖進行繁殖,長期的無性繁殖容易引起品種退化,導致藥材產量和質量受到影響;三是滇黃精的生物學特性、生長發育規律、栽培技術、采收加工等研究領域十分薄弱,特別是栽培技術目前仍處在探索階段,仍面臨栽培管理年限長、產量不高的問題。因此,加強滇黃精種植技術的相關研究,同時加快滇黃精良種篩選和繁殖技術研究,開展滇黃精種子種苗基地建設,是當前滇黃精種植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
2.5生藥與鑒定黃精藥材植物來源復雜,由于黃精屬多種植物的根狀莖外形相似,該屬植物中凡根莖肥厚呈塊狀或串珠狀,味甜者均有作為黃精入藥使用的可能,難于鑒別〔1〕;另一方面,由于黃精需求量大,生長緩慢,現有藥材產量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一些不法分子也用混偽品來充當黃精以牟取利潤。市場上與滇黃精外形容易混淆的物種主要有3類:(1)藥典收載的其他黃精屬物種,如玉竹P.odoratum(Mill.)Druce。民間常將黃精與玉竹混用,認為它們的成分都含有黏液質和糖分,可以相互替代〔10〕?!吨袊幍洹访鞔_規定黃精與玉竹是兩種性狀不同的藥材,雖然它們成分相似,但性狀不同,功效也有差別,臨床上不能混用。(2)藥典未收載的其他黃精屬物種,如輪葉黃精P.verticillatum(L.)All.、卷葉黃精 P.cirrhifolium(Wall.)Royle、長梗黃精 P.filipes Merr.ex C.Jeffreyamp;McEwan、節根黃精P.nodosum Hua、點花黃精P.punctatum Royle ex Kunth。其中有的為地方習用品,如長梗黃精,卷葉黃精等〔11〕。(3)非黃精屬物種,如管花鹿藥Smilacina henryi(Baker)F.T.Wangamp;T.Tang。滇黃精和管花鹿藥在滇西地區廣泛分布,二者同屬于百合科植物且藥用部位相同,易于混淆〔12〕。目前黃精的鑒別主要有性狀、顯微和DNA條形碼鑒別方法〔13-14〕,對商品藥材的鑒別仍然存在困難,較難掌握,有必要加強現有黃精商品藥材的調查和整理,利用現代鑒定手段,如分子生物學、光譜鑒別手段,建立快速準確的鑒別方法。
2.6開發利用現狀滇黃精是傳統常用中藥和藥食同源品種,具有補氣養陰,健脾、潤肺、益腎的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其藥理作用為降血糖、抗氧化、增強免疫、防治動脈粥樣硬化、減輕全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等〔15-19〕,臨床上主要用于提高免疫功能,抗衰老等,具有顯著的療效。在藥物開發利用方面,中醫古方中的黃精地黃丸、二精丸等至今仍在使用,常見的以滇黃精為原料的中成藥如消渴降糖片、消糖靈膠囊、當歸黃精膏、黃精杞菊膠囊、十一味黃精顆粒、益元黃精糖漿、黃精養陰糖漿、黃精沖劑、康樂壽口服液等廣泛應用于中醫臨床;在保健品和食品開發利用方面,已有如黃精酒、黃精茶、黃精酥、黃精糖等產品;在化妝品開發方面,滇黃精的提取物已被CFDA化妝品原料名稱目錄收載,已開發的產品如黃精保濕煥膚面貼膜、佰草集(手部多效修護霜)等。以上可見,滇黃精的藥物開發利用方面還存在缺乏銷售額較高的中成藥大品種,相關的保健品、化妝品等開發方面仍處于初期階段,有待進一步加強。
3.1加快推進良種繁育和種植基地建設,為產業發展奠定基礎滇黃精野生資源銳減的主要原因與滇黃精生長緩慢的生物學特性,以及人工采挖量遠超出其種群更新速度有關。滇黃精從種子萌發到可采收利用需時較長,資源一旦破壞,將難以恢復。實現滇黃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首先應加快建設規?;狳S精良種繁育基地和生產示范基地,實現滇黃精種植的規模化,以滿足生產需求;其次要加強原產地環境的保護,滇黃精生態適應性廣,易于推廣種植,但需要蔭濕環境,可利用豐富的林地資源,進一步探索林下滇黃精栽培試驗,大力發展林藥間作。這不僅能夠解決滇黃精商品藥材緊缺的情況,提供優質的道地藥材商品,同時對保護和利用滇黃精野生資源、加快林下經濟發展和改善山區群眾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3.2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和產品開發當前,滇黃精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學成分和藥效方面,但其藥理作用機制尚未清楚。有關滇黃精生物學特性、種子種苗繁育、規范化栽培、采收加工、產品開發等方面的研究較少,科技成果少,不能滿足實際生產需求,特別是基礎研究與應用環節脫節,使已有科研成果轉換率低。在滇黃精的長期食用安全性評價、炮制加工技術、產品精深加工等領域,亟需科研上取得重大的突破。在滇黃精的產品開發方面,雖然目前部分以滇黃精為原料的藥物已經出現,但產品形式單一。結合滇黃精被現代醫學所證實的藥理作用,可將抗衰老、降血糖、降血脂、增強免疫功能等功能性保健品的開發研究,作為滇黃精產品開發的主要方向,實現滇黃精的綜合利用。
滇黃精是醫藥生產的重要原料,古代養生學家以及道家視之為補養強壯食品,具有極高的藥用和食用價值,開發潛力巨大。其需求量不斷增加,市場前景廣闊,資源匱乏問題目前已成為滇黃精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因此,需加強滇黃精野生資源保護和管理,加快推進規范化種子種苗繁育基地和生產原料基地建設。針對市場上滇黃精混偽品的情況,首先政府應加大對假藥的打擊力度;其次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提高滇黃精的鑒別手段,控制其藥材的質量,提高臨床用藥的安全性。同時進一步加強滇黃精相關產品的綜合研究與開發,豐富產品種類,提高產品質量。這不僅是解決滇黃精資源有效利用和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滇黃精產業未來的發展之路。
〔1〕謝宗萬.中藥品種理論與應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470-476.
〔2〕李曉,來國防,王易芬,等.滇黃精的化學成分研究(Ⅱ)〔J〕.中草藥,2008,39(6):825-828.
〔3〕郭未艷,孫秋燕,徐曉紅,等.滇黃精多糖提取的工藝組合及其優化〔J〕.時珍國醫國藥,2013,24(6):1391-1393.
〔4〕陳輝,馮珊珊,孫彥君,等.3種藥用黃精的化學成分及藥理活性研究進展〔J〕.中草藥,2015,46(15):2329-2338.
〔5〕LU J M,WANG Y F,YAN H L,et al.Antidiabetic effect of total saponins from Polygonatum kingianum in streptozotocin-induced daibetic rats〔J〕.J Ethnopharmacol,2016,179:291-300.
〔6〕雷震,楊光義,葉方,等.黃精多糖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研究概述〔J〕.中國藥師,2012,15(1):114-116.
〔7〕陳興榮,賴泳,王成軍.滇黃精對誘導性高血糖小鼠血糖影響的實驗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10,21(12):3163-3164.
〔8〕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植物志(第七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754.
〔9〕盧玉清,王德群.黃精屬中藥資源特點和優選方法〔J〕.安徽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3(1):81-84.
〔10〕郭鳳翔,田連地.黃精與玉竹不能混用〔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1,1(11):1746-1747.
〔11〕林琳,林壽全.黃精屬藥用植物聚類分析〔J〕.中藥材,1994,17(6):12-18.
〔12〕郝俊杰,韓蕓.滇黃精與管花鹿藥的藥材鑒別研究〔J〕.大理學院學報,2014,13(4):11-13.
〔13〕楊培,周紅,辛天怡,等.黃精屬藥用植物DNA條形碼鑒定研究〔J〕.世界中醫藥,2015,10(8):1173-1176.
〔14〕程銘恩,王德群.黃精屬5種藥用植物根狀莖的結構及其組織化學定位〔J〕.中國中藥雜志,2013,38(13):2068-2072.
〔15〕鄭星宇,魏世超,王熱華,等.黃精多糖對小鼠腹腔源性巨噬泡沫細胞形成的抑制作用〔J〕.中國藥房,2015,26(16):2178-2180.
〔16〕陳興榮,王成軍,李龍星,等.滇黃精的化學成分及藥理研究進展〔J〕.時珍國醫國藥,2002,13(9):560-561.
〔17〕李微,彭銳,唐理斌,等.滇黃精對大鼠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神經元的作用〔J〕.大理學院學報,2006,5(10):19-21.
〔18〕陳興榮,陳玲,馬志敏.滇黃精的藥用價值與開發利用〔J〕.醫藥導報,2003,22(4):261-263.
〔19〕董治程,謝昭明,黃丹,等.黃精資源、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概況〔J〕.中南藥學,2012,10(6):450-453.
(責任編輯 李 楊)
An Exploration of the Continual Utilization of Polygonatum kingianum Resources
Duan Baozhong1,2,Zhang Xiaocan1,Du Zefei1,Tao Aien1,Li Zhen1
(1.College of Pharmacy and Chemistry,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0,China;2.Institute of Chinese Medicine,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
Objevtive: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Polygonatum kingianum resources.Methods:The literature report and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were applied.Results:The wild resources of P.kingianum have decreased sharply,but the relevant basic research is weak and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urgently.Conclusion:Th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is to strengthen the basic research,including breeding fine varieties,standardizing the planting construction base and promoting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products.
Polygonatum kingianum;textual research of materia medica;resource;cultivation;continual utilization
R282.71
A
2096-2266(2017)10-0010-05
10.3969 ∕j.issn.2096-2266.2017.10.00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31460084);云南省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后備人才資助項目(2015HB058);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2014Z135);云南省科技計劃資助項目(2015RA073);大理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資助項目(S-CXCY-2017-19;S-CXCY-2017-20)
2017-06-29
2017-08-28
段寶忠,副教授,主要從事中藥資源與鑒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