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律廷
主持人語:
現在二孩家庭越來越多。對于父母來說,養育兩個孩子會面臨新的家教問題。西方有句箴言:只有一個孩子時,父母是父母;有了兩個或更多孩子時,父母是裁判。中國古人在教育多子女時則提倡“溫而厲,恭而安”。借鑒西方箴言及中國古人智慧,我們倡導二孩家庭實行“和平養育法”。這一方法側重于解決孩子間的矛盾,平衡孩子間的關系,提高孩子們的情商,引導他們彼此相愛。那么,具體該怎么做呢?
做一個高情商的好裁判
(周先生,34歲,高中老師)
我讀過兒童教育學家海姆·吉諾特寫的《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一書,其中有一段話令我印象深刻:當孩子感到被理解時,他們的孤獨和痛苦就會減少,對父母的愛就會加深。父母的同情相當于情緒的急救藥,能治愈受傷的感覺。如果我們能真正承認孩子的困境,說出他們的絕望,他就常常能鼓起勇氣來面對現實,善待兄弟姐妹。
故此,我在我的兩個孩子發生沖突時,采取平和的態度,教孩子傾聽他人,多角度分析,創造多贏的解決方案。具體做法如下:
先調節自我情緒,教孩子以健康的方式管理復雜的感情。
我兒子小恩與女兒小惠是雙胞胎,小恩是哥哥,身體強壯,上幼兒園時經常把妹妹推倒。小惠一哭,大人們就不自覺地進入戰斗狀態,劈頭蓋臉地訓斥小恩:“你怎么當哥哥的?看我怎么收拾你!”事實上,小惠只是嚇了一跳,卻因為大人的過激反應而號啕大哭,并自以為哥哥理應降服于她的哭聲。
我從生理學的角度來分析,這種情況如果反復出現,小惠大腦中“警示危險的杏仁體組織”會更加活躍,容易心煩、愛吵鬧,變成矯情的“小公主”。我告誡自己和家人:“看起來都是小恩的錯,或許事實并非如此。成年人是孩子的榜樣,我們要共同解決問題。”
一次,小恩又故意推倒小惠。在劍拔弩張前,我平靜自己的情緒,把小恩叫到一邊,以同理心對他說:“妹妹惹你了,我知道。但是你打她會讓她更害怕。”小恩低下頭,咬著嘴唇。我又說:“你很生氣,你可以告訴小惠你有多么生氣嗎?你可以告訴她應該怎么改變嗎?”
等小恩情緒穩定后,我一手摟著他,一手摟著小惠,說:“你們都覺得委屈對不對?現在你們可以盡情地哭個夠,然后我們再解決問題。”
借助這件事,我鼓勵小恩說出妹妹令他不滿的地方,商量出一些共贏的方案;同時我給小惠出了個選擇題:“你聽到哥哥的抗議了嗎?他不想讓你用手里的槍比畫著‘槍斃他,你要么放下槍,要么拿槍去臥室玩,行不行?”
我支持小恩的正當要求——妹妹不能吵他畫畫、不能用槍指他、不能動他的樂高玩具,等等。我也給小恩立界限——下次對妹妹使用暴力的話,要面壁思過10分鐘。后來,小恩就很少以暴力方式對待妹妹,只在憤怒無比時才會尋求我的幫助。
不苛求大讓小、男讓女,但要鼓勵老大做紳士或淑女。
傳統觀念認為,“哥哥讓妹妹”天經地義。然而,我覺得這種理念并不科學。我們努力做到公平,不讓小恩產生“爸爸媽媽都偏袒妹妹”“女孩子天生受寵”的感覺。
我會確保小恩的空間(尤其是玩具)不被侵犯,教小惠進哥哥臥室時要敲門。我們不要求小恩一定要帶小惠玩,而是經常把小惠的進步歸功于小恩,這樣的做法消除了小恩對妹妹的嫉妒。
兩個孩子搶共同擁有的玩具時,一般是小恩占上風。當小惠求助時,我們會心平氣和地跟小恩談判:“你是小紳士噢!小紳士對待他人會很慷慨。”如果小恩仍不愿意交出玩具,我們也不勉強。小恩愿意分享時,我們就大大地夸贊他:“你讓妹妹玩你的玩具車,她好高興啊,你真慷慨,我知道這輛玩具車對你很重要。如果你想要回去,請告訴我!”
建立兩孩之間的親情連接,用愛和寬恕戰勝彼此間的對抗。
我家有個“情感銀行賬戶”。每當孩子發生沖突和對立時,我稱之為從“情感銀行賬戶”里“取款”。反之,則稱之為“存款”。為了不讓賬戶出現虧空,我們經常刻意幫兩個孩子“存款”。存款的方式有很多:握手、擁抱、送禮物、做賀卡等。小恩參加足球隊比賽時,我們一定帶小惠去為他吶喊助威;小惠參加芭蕾舞表演,小恩也會為她鼓勁加油。最好的“存款”是讓他倆盡情玩樂和歡笑。據說當兄弟姐妹一起玩樂、鬧騰的時候,壓力荷爾蒙會下降,情感輕松的荷爾蒙會上升。這些美好的記憶會增進兄妹之間的感情。我們幾乎每周都跟他們單獨共度一段特殊時光,比如我跟小恩在他臥室里玩模型,或是我愛人帶小惠去逛街買衣服。這時,孩子充分感受到我們的愛,深知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就像心理學家勞拉博士所說:“我們的目標是要慈愛地引導我們的孩子……當孩子們感受到與父母的深度連接時,他們會為維持那種情感而努力,而且他們永遠不會與我們作對。我相信,只有慈愛溫柔地相待,親子關系和手足關系才會良性發展。”
教孩子意識到男女差異,幫他們梳理和辨別情緒。
一般來說,男孩子比較理性,女孩子比較感性。上小學后,小恩經常投訴小惠“神經病”“莫名其妙就打人”“無緣無故地鬧情緒”。我跟他解釋:“當女孩子累了、餓了、孤單了或是胡思亂想的時候,她大腦的前額葉皮層會難以控制情緒。不如你先發制人,來滿足她的需求。”漸漸地,小恩會對妹妹察言觀色,在妹妹發脾氣之前給她一些零食,或陪她玩一會兒。
小惠天生細心,多愁善感,被老人們寵愛得有點嬌氣。剛上一年級時,小惠經常因作業壓力而沮喪,對學霸哥哥處處“找茬”,甚至把哥哥的作業撕壞。
我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負面的情緒壓力壓制了小惠的理智,讓她不能戰勝嫉妒,我必須幫助她處理內心暴風驟雨般的感覺,讓她平和下來。
一天,小惠把哥哥的作業偷藏起來,被我逮個正著。我抱著她說:“我小時候做作業也慢,上中學之后就越來越快了。你不用去跟哥哥比,你在爸爸媽媽眼里是不可替代的……”小惠聽了開始哭泣,用語言表達她的負面情緒,最終放下了嫉妒,把作業本還給了哥哥。
但是,“妹妹嫉妒哥哥”的事情仍時有發生,我則以移情的方式幫助小惠明白以下幾點:我的情緒正常,沒有危險;我說出感覺時就不會那么生氣了;我的情緒很復雜,包括傷心、自責、難過等,一旦我意識到這些,我就不生哥哥的氣了。同時我也教小惠明白應該有的界限——心里嫉妒一個人是一回事,對這個人采取報復陷害的行為則是另一回事。前者可以原諒,后者必須受到懲戒。
一段時間后,小惠漸漸擺脫了嫉妒情緒。如今,已上三年級的兄妹倆已經懂得如何處理矛盾,化解糾紛,成了最親密的玩伴。
在引領兩個孩子不斷成長的過程中,我特別感謝妻子的付出。有很長一段時間,唯一讓兩個孩子停戰的方法,就是她親自陪他們坐在地板上,引導他們和平地相互表達自己的內心需求,幫助他們化解敵對情緒。外人不會看到她付出了多少努力,只有孩子的成長,證明了她所付出的辛勞。
生二寶后,跟孔子學育兒
(孫女士,38歲,公務員)
二寶的降生讓6歲的大寶感到焦慮和恐慌,他變得調皮搗蛋,經常嫉妒二寶,而且對我們越來越依賴,經常莫名其妙地發怒或感到害怕。
一天,大寶在寫作業,二寶不停地哭鬧。大寶怒火中燒,上去就打了二寶一巴掌,我當場目瞪口呆。大寶說:“有弟弟,大家就不喜歡我了。我不喜歡弟弟,我要打死他。”他不但對二寶實施暴力,還如此口出惡言,我又驚又怒,不由分說,照他的屁股就是一通猛揍。大寶一邊躲閃一邊極力爭辯:“我沒有錯!都是你不公平!壞媽媽!”最終,大寶死活不認錯,二寶哇哇大哭,家里亂作一團。
恰在這時,單位組織我們學習《論語》。孔子的一些話深深啟發了我,比如他說:“溫而厲,恭而安。”“禮者,敬人也。”“少年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我原本以為,要想讓兩個孩子和睦相處,就應該嚴厲。可孔子卻要家長跟孩子保持一種很親密的關系,溫和而有原則。這樣,孩子才會懂得尊敬他人。至于說“少年若天性,習慣如自然”這句話,就更加耐人尋味——我家老大怎樣才能有禮讓二寶的自律呢?一定是要他自己愿意,自己選擇對二寶禮讓才行。我們命令他愛二寶、讓著二寶,其實是外來的壓迫,是他不情愿的,久而久之必然引發叛逆情緒。
有一天,大寶將布偶狠狠砸向二寶。我氣得真想給他一巴掌,但我克制住自己的情緒,先把二寶抱到一邊去喂奶。一邊喂奶我一邊跟自己說:“我若用暴力對待大寶,他以后也會趁大人不注意時用暴力對待二寶。我越對他咆哮,就越會失去孩子對我的尊敬。”
把二寶哄睡之后,我極力平復心緒,跟大寶溝通:“今天我們過得挺不順的,我知道你可能需要媽媽抱一抱。”
大寶聽了面有愧色,但身體卻靠向了我。我能感覺到我們之間的隔閡慢慢消除,于是我說:“媽媽過去真的沒做好,我不應該沖你嚷嚷,也不該讓你覺得我把時間都給了二寶。今天你肯定過得不開心,但是明天一定會好起來。我特別愛你……”我平靜地說著,大寶卻忽然向我道歉了:“媽媽我也愛你。我不打弟弟了。”他是那種性格剛烈、死不認錯的孩子,他的道歉讓我十分欣慰。
那一天,我感覺我和孩子之間建立起了一種信任,我們之間有一種愛的傳遞。此后,大寶偶爾還會對弟弟惡言惡語,我會態度溫和但堅定地將他們隔離,然后等大寶認錯,讓他跟弟弟道歉。我也模仿小寶寶的聲音替二寶跟大寶說:“沒關系,哥哥我喜歡你!”
我越是堅持以“禮者”的方式來對待大寶,大寶越能學習以禮待人。我幫助大寶去做那些“以禮待兄弟”的事情,比如跟弟弟說話使用敬語、不冒犯對方的身體等。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寶越來越喜歡弟弟,經常給弟弟講故事,別人給他禮物他都會給弟弟爭取一份。弟弟會爬之后,經常冒犯他,他也能盡量“溫而厲,恭而安”地對待他。最憤怒的時候,他只會高聲呵斥兩句,或者將小弟弟抱到離自己較遠的房間。
我覺得教孩子彼此相愛是父母所能給予孩子的最好禮物,這份手足之情會伴隨他們一生,而且日久彌深。
兩孩家庭,要學“和平養育法”
(喬教授,兒童心理專家)
“和平養育法”的概念是美國著名育兒專家勞拉·馬卡姆博士提出的。她認為:“采取平和的態度并不意味著家里的狀況難以控制,只需要家長面對孩子之間的矛盾時內心不要反應過度,以平和的心態給年幼的孩子樹立榜樣,幫助他們建立可以自我調節的大腦和神經系統。”下面我將其理論中具體可行的兩大方法介紹給大家。
首先,聚焦于“怎么做”而不是“誰對誰錯”。
教育家斯泰西曾說:“如果我能關注當下和保持呼吸平穩,愛就會主導局面。如果我沉浸在負面情緒之中,事態就會升級。”
一般來說,孩子打罵兄弟姐妹、故意違反規定或以極端方式惹大人生氣,說明他無法平復劇烈波動的情緒。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是對孩子嚴加懲罰。然而,在懲罰中長大的孩子會怨恨兄弟姐妹,甚至進行報復,并產生憤怒、抑郁等情緒。如果家長能平和對待,做一個冷靜理智的榜樣,就能幫助孩子平復極端情緒,與兄弟姐妹和平相處。
假如孩子們發生沖突的原因是為了占有某樣東西,不妨先將那件東西拿到他們的視線之外,讓雙方都安靜下來。如果孩子們發生了肢體沖突,就要先把他們分開,然后耐心詢問他們各自的訴求,想辦法讓他們達成共識,并實現和解。家長要教會孩子談判的技巧,而不是情緒化地詆毀和告狀。在矛盾得到徹底解決以后,家長應重申界限和家規,想出避免發生類似矛盾的辦法。
舉個例子,二寶搶大寶的玩具車,兩人打了起來。家長若逼著孩子們承認自己的錯誤,只會讓孩子們覺得受到了威脅而更不愿分享。恰當的處理方法是,先將兩人隔離,然后以同理心教大寶以正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我知道弟弟先動的手,但你打回去解決不了問題。你可以平靜地告訴他你還沒有玩夠,讓他等一等。”這個過程中,有必要客觀地陳述問題,啟發孩子找到雙贏的解決辦法,比如:“他要玩你的車,你不愿意……有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你覺得他會喜歡另一輛車嗎?悄悄給他怎么樣?”有時候,孩子之間發生沖突,也許只是他們找不到其他的解決辦法,一旦有了好的辦法,矛盾或許就能輕易化解。
其次,父母是孩子們之間的“在線翻譯”。
孩子發生沖突時,家長的“翻譯技術”很重要,特別是一方是嬰兒的情況下,你的正確翻譯能幫助另一方理解對方的意思或感受,進而平靜自己的情緒。
比如你對老大說:“剛才你把妹妹舉得很高,她大聲哭叫是在表示害怕。”再比如,大寶因為二寶侵犯了他或動了他的東西而憤怒時,你可以對大寶說:“看起來你非常討厭這樣,你能直接告訴你妹妹嗎?”然后再對二寶說:“你是不是想讓姐姐關注你?來,我們告訴姐姐。”
以上方法,都要求家長在孩子們情緒失控時保持心態平和。這并不簡單,需要反復練習。平和的家長更能營造出“和為貴”的家庭氛圍,促使孩子發揮創造性來解決矛盾,并建立深厚的手足之情。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