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進
《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唱歌教學要注意調動每一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培養演唱的自信心,使他們受到美的熏陶。因此,我在教學中運用情趣教學法,為學生創設貼近生活的情景,利用不同角色的形象特點,引導學生在演唱中體驗不同的音樂要素所表現的不同音樂形象,逐步提升其演唱的興趣與情感,增強歌唱表現力。
為了讓學生掌握歌唱發聲“循序漸進”的原則,即音區由低到高,速度由慢到快,知識技能訓練由淺入深,音色明暗、音量大小、力度強弱可變通,我在教歌曲《布娃娃彈琴》時,利用不同小動物的形象、聲音高低強弱變化等方式,提高學生對音區、音高、音色等概念的認識。在介紹“高音”時,讓學生模仿小貓的叫聲——音區較高,聲音纖細,頭腔共鳴;而在介紹“低音”時,讓學生模仿老牛的叫聲——音區較低,聲音低沉、粗壯。對于學生在演唱中出現的氣息不深、聲音發虛、沒有音頭、缺少音色等問題,讓學生模擬小羊的叫聲——位置較高、氣息快速顫動,這樣就可以有效解決以上問題。不同音區和音色可以表現形態各異的動物形象,學生在富有趣味性的“熱聲”活動中,逐漸認識了音區、音高和音色的概念。
在學唱環節,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喜愛的人物或動物形象,運用變速、變調、變化音色等手段,讓學生感知不同音樂形象的特點。如在學唱《布娃娃彈琴》時,有的學生扮演“老爺爺”,用老爺爺的聲音演唱——聲音低沉、慢速、口型張大,使用真聲;有的學生扮演“爸爸”,用爸爸的聲音演唱——中音區,聲音結實,中速,有一定力度;有的學生表現“小男孩兒”的形象——可用降E調,中速,體現中音區音色,有力度支撐,聲音短促有力,氣息有彈性,咬字吐字強調音頭清晰。這種情趣性的演唱,給不同聲音特點的學生提供了展示和表現的機會,讓學生更加自信地演唱。
然而,演唱不是單純地追求歌唱技巧,更重要的是歌唱的感染力。作為教師,應該采取貼近學生生活的方式,引導學生更加充分地表達歌曲中蘊含的情感。
如在學唱歌曲《牧童》時,為了表現“兒童”這個形象,可以用降B調,男聲演唱時要輕快富有彈性,表現出頑皮、可愛,女聲演唱時則要注意連貫,音色纖細。“露珠兒撒滿了青草地,我跟著朝霞一塊兒起來,趕著那小牛兒上牧場……”聽著學生飽含感情的演唱,我眼前仿佛出現了牧童吹著小笛,趕著小牛上牧場的情景。還可以采取輪唱的方式,以表現回聲的效果。這樣,夕陽西下,牧童漸漸遠去的背影就逐漸浮現眼前。
總之,唱歌教學既要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演唱技巧,又要重視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力。創設情趣性的情境,可以改變以往程式化的發聲訓練,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潛移默化地達到培養審美情趣的目的。
編輯 _ 汪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