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帆
應試教育培養出的人才在以下方面存在明顯不足: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基本道德情感方面;二是心理健康與人格健全方面;三是創新精神、動手操作、實踐能力等核心素質方面。1999年國家確定實施素質教育,以減輕師生過重的心理負擔和壓力,培養學生的學科綜合實踐素養,提出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全面發展的方針。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推進,面對世界高科技創新的挑戰,2001年,國務院啟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出要將人口大國變成人才強國的總戰略。預期通過改善、改進、管控工具性標準生產文化即課程,來培養學科核心素養,將科學知識轉變成智慧,把科學技術轉變成能力。陜西省商洛市在學科教學改革中,通過學科培養四項核心素養來生成學生四項基本能力,進行了一系列整體探索和嘗試,并取得了一定實效。
一、學科核心素養與基本素質能力的
內部本質對應聯系
人的行為能力多指外顯的行為及效果,從解決問題、克服困難與生活安全、有效生產的角度看,教育是影響人社會化能力發展的活動,也指人的“正能量”素質在社會生活中的全面發揮與展現。
人的基本能力構建生成的順序是:先口體(語言能力—言語學習能力),后肢體(生活能力—操作能力),即兩大類的四種基本能力。語言能力是指言語思維和語言表達的能力;言語學習能力是指學科認知和鉆研探索的能力(需要借助語言);生活能力是指適應環境與生存活動的能力;操作能力是指肢體生活生產的勞動技術能力。
學科核心素養是主體用課程換取的理性沉淀下來的部分或人腦對客觀事物反映上升到意識形態層面的意識產品,指在大教學活動中所培養積累的潛在的文化內容,是教學的直接產出,是人應具備的最基本的知識、思想和技術方法等,規定人們做什么、不做什么、怎么做、能做成什么的內涵,是內隱的、潛在的力量。其表征形式依然是行為能力。能力是借助思想、知識和技術經驗形成的日常行為習慣,以課程(內容、結構和進程)的方式展示,即多樣性主體差異文化。學科核心素養與素質能力之間呈現高度正相關,內部對應聯系如下。
1.學科語言意識—獲得環境事物信息—聯通自然—適應世界—使人社會化—語言能力;
2.學科數學方式—客觀真實數據—探索自然—研究世界—經營生活—(言語思維)學習能力;
3.學科科學知識—反映事物本質聯系—解釋自然—認識世界—(實際應用)生活能力;
4.學科科學技術—方法模式策略—利用自然—控制世界—獲取資源—(活動生產)操作能力;
5.學科綜合實踐—創思創意創作—開發自然—改造世界—創新產品—展現核心素養—表征為素質能力。
民主在人類社會中,表現為通用性客體一般文化,是人類社會通用的核心思想或知識,是學生應具備的基本潛能素養。學校教學幫助學生獲得民主的文化知識和思想意識,用課程鏈接最終形成學生的民主素質能力,并以行為方式展現出來。如在魏書生的教育管理文化中,民主的核心部分可概括為八個字:服務(做一般平常事)、互助(視環境為助手)、人性(用真善美標準)、商量(大小疑惑問題)。民主在每個社會主體那里,表現為多樣性主體差異文化,是學習主體對事物特征和規律掌握程度的展現或展示,是一種行為能力。這說明育人比教書重要,分數只代表潛能,是學習力的體現,最多只能代表四大能力之一。教育是通過大教學產出學生的潛能素養,最終表征為行為能力。因此,學生比學科重要,能力比知識重要。由此,“立德樹人”“素質教育”應時提出。
二、學科核心素養培育
與學生基本能力生成相對接
學科核心素養是人基本素質能力的來源,是課堂大教學課程技術的直接產出,是教育對學科教學的預期。學科大教學中,用培養學科語言意識、學科數學方式、學科科學知識、學科技術方法、學科綜合實踐來形成學生基本的口體、肢體外顯的行為能力:語言與言語學習、生活與生產操作等行為的創新成長和發展,可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是用學科語言意識來培養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學科課程標準中包括了適合一定社會發展價值和需要的思想情感、態度、觀點、道德和政治等概念元素,使人的語言中既有情感、態度和觀點的表達,又有鮮明的社會主流文化思想、基本道德、身心健康和政治理想、遠景抱負的體現。它以落實立德樹人、教書育人之目的,規范人該說什么、不該說什么,怎樣科學地說、有創意地說。在學科教學中主要培養學生的學科意識、學科思想、學科觀點,善于用學科概念語言來解釋和應對現實世界的真實問題和現象,以增強語言類創新的能力。學習主體必須學會運用學科意識創新語言藝術,形成良好的科學的語言習慣或風格,才能駕馭環境,享受和諧,適應世界。語言能力更是展現自我,適應人文環境,發展成長必備的基本能力素質。學科大教學必須讓學生在擁有學科語言意識的同時,產生持續的學科興趣和熱情,通過師生互動與交流,讓學生自覺自然地展示,形象直觀地表達,提升學科言語思維品質,以便能夠用學科概念原理來表達思想和觀點,用恰當的言語思維及概念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例如,夢、目標、理想、信念、信仰等都可以指向人對未來的期待,在“中國夢”這個概念中,“夢”字更具通用性、生活化,更利于理解與溝通。語言能力反映出的是主體學科語言類的素養水平。學生形成的言語經驗習慣或思維品質所對應的行為能力類型包括:被動應答情緒型、問題解答情感型、主動思想邏輯型。
二是用學科數學方式來培養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科課程標準中,包括通用性客體一般文化的學科數學方式、邏輯原理、推導過程等數學元素,既注重邏輯結果又注重學科在發現過程中的數學方式,在探尋鉆研過程中增強對學科的準確理解,形成學習能力,使知識變成智慧。學科教學可以使人擁有知識、智慧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及方式,使學生良好的學科學習習慣和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得以形成,這樣才能使他們更高效地接受教育,適應環境,創新生活,提高學習素質。課堂學科教學要讓學生自己悟出其數學思想和方法,聯系自身實際形成一套探索事物奧秘的行為習慣和鉆研技巧。學習能力反映出的是學生學習類多樣性主體差異文化的素養水平。學生形成的學習經驗習慣所對應的行為能力類型包括:知識記誦考試型、能力提高實踐型、自主思考創新型。endprint
三是用學科知識來培養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學科課程標準中包括一般性客體通用文化的學科基礎知識內容、結構和過程等科學元素,既注重理論原理結論,又注重嚴密的因果關系的推論和邏輯論證,視推論過程的聯想、類比、整合、選擇為知識,以增強學生對知識真理的準確理解和確信度。學科大教學要使學生不僅擁有科學的知識結論,更擁有智慧地解決生活問題的想象和拓展,表征為優良的學科知識思維品質和在生活中的應用能力。在學科教學中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學科理論、學科成果、學科遠景,善于用相應的學科知識解釋與思考真實生活情景和問題。社會人群中的生活、生產協調,思想情感等問題解決等都與學科科學知識的應用創新高度相關,學科教學要讓學生理解學科知識的生活意義和價值,喚醒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和使命感,引導學生積極關注并應用學科知識在真實社會中進行創造,協調自身生活,改變環境。生活能力反映出的是學生科學知識的核心素養水平。學生形成的生活經驗習慣對應的行為能力類型有:煩躁無章閑聊型、安靜勤勞滿足型、活潑創新有序型。
四是用學科技術來培養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學科課程標準中,包含著人的社會生活基本技能、策略、方法等技術手段元素。在學科大教學中,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學科原理、學科方法、學科技術,讓學生善于用本學科的技術方法去解決、利用、控制環境。學科教學最終要讓學生既瞄準和擁有最基本的生存、生活技能,更著眼和擁有創新的方法和改造自然的生存技術。工作、勞動、生產是生存、生活的基本保障和前提,要求不斷改進和創建新的實踐經驗課程,形成豐富創新的多樣性主體文化,促進生活產品、生產工具的更新換代,保持較高水平的勞動生產率。操作能力反映出的是學生實踐技術類多樣性主體差異文化的素質修養水平。學生形成的操作經驗課程習慣對應的行為能力類型有:無序低效重復型、有序有效積累型、自主高效創新型。
五是用學科綜合實踐來培育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新課程標準中增加、專設了綜合實踐活動學科,專家認為這是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亮點。由于沒有納入實際教育機制的考試、評價、考核中,所以部分學校認為有課標、有教材、有課表、有教師,能應付教育督導檢查就行。再加上該學科常被排在體、音、美之后,沒教案、沒活動、沒實踐,往往只是以學生高興為目的,導致綜合實踐活動課“有其名,無其實”。因此在新課堂大教學中專設了學科綜合實踐環節,有效彌補了上述缺陷,各個學科的日常課堂大教學為學生開辟了自主區間,創造了學生之間自主合作的機會,使學生通過自覺自主的學科綜合實踐創思、創意、創作,實現語言、學習、生活、操作能力的創新發展。教師通過答疑和引導,讓學生在掌握學科技術經驗的同時,熱愛生活,憧憬未來,情感激蕩,并對親自操作躍躍欲試。
三、結語
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是提升學生的素質修養,使學習主體的語言和操作、學習和生活課程修養能充分地表征與體現。課改是在探尋研發適合學生能力素質發展的新科學育人模式文化,實現課堂教學由封閉的單純誦記、被動接受式學習向開放復合創新、主動發現的學習方式的變革,將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起來,為建設人力資源與科技創新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不竭的動力。
(責任編輯 郭向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