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蒜你狠”到“蒜你慘” 暴露宏觀調控漏洞


據調查,2017年以來,大蒜價格從年初的18.64元/千克上漲至5月最高25.25元/千克。隨著新蒜上市,大蒜的市場價格開始大幅回落,6月平均價格16.25元/千克,環比下降35.64%;7月平均價格10.98元/千克,環比下降56.51%;8月平均價格10.42元/千克,環比下降5.1%。目前大蒜市場價格與2016年全年平均價格相比,下降了32.7%。
來自山東省商務廳的消息顯示,金鄉的大蒜種植面積2017年達到3.95萬公頃,較2016年增加4020公頃,加之氣候條件較好,產量普遍增加,截至目前,大蒜的入庫量已達250萬噸左右,與2016年同期相比增加了約50%,金鄉縣及周邊地區冷庫庫存能力趨于飽和。
大蒜市場呈現供大于求現狀,價格已從6月中旬收購入庫期的2.7元,下降到2.3元,且行情仍在持續走弱。同時,由于大蒜保險年內大范圍推廣,蒜農不斷增加種植面積,但由于大蒜脫水企業生產能力有限,新收大蒜不能即時切片外銷。鑒于上述情況,山東省商務廳認為短期內大蒜價格不會回升。
農貿市場每個菜攤如今幾乎在角落里都擺著一小袋散裝大蒜,一位攤販說,大蒜價格從年初的每千克24元降到12元,“家家戶戶買不了多少大蒜,價高農民就多種,市場就這么大,肯定會掉價。”攤販表示。
一位蒜商表示,2016年和2017年大蒜播種前,價格過高,山東、河南等主產區蒜農種植積極性高,“我估計種植面積增長20%以上,產量增幅更高。”
從“蒜你狠”到“蒜你慘”,大蒜價格半年就“腰斬”。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價格信息系統顯示,全國每千克大蒜價格從2017年1月25日至31日的13.55元,降到9月9日至15日的6.19元。
專家表示,本輪 “蒜你狠”和“蒜你慘”的背后還有隱藏推手,“大蒜在冷庫里存上一兩年都沒問題,而且是小宗農產品,極易誘發跟風和投機行為。”一位業內人士表示,由于大蒜可長期保鮮的特性,部分大貿易商和社會游資以減產或增產為由頭,囤積大蒜“調控”市場供給。
從一公頃蒜地一天多賣1萬多元到難以保本,從蒜商搶蒜到無人問津,種蒜成了“賭博”游戲。
是輸是贏,都會有人受到 “傷害”。老百姓應不應為這場“賭博”買單?不該。而農產品的供給淪為“賭博”其實暴露出政府宏觀調控和市場監管的漏洞,相關政府職能部門需要來加強管理。
從“蒜你狠”到“蒜你慘”,反映出來的其實是蒜農對于市場需求的茫然,當蒜供不應求的時候,沒有統籌規劃,而是大家都擴大種植面積,一個勁兒地蜂擁而上,幾個月后,自然造成供過于求的局面。這些供求關系的不平衡以及蒜農對供求關系的不了解,歸根到底暴露了宏觀調控的缺失。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應更加盡責履職,及時收集、掌握宏觀市場數據,積極對菜農的種植行為作出合理引導,所以才造成了“坐過山車”現象。
蒜,只是眾多農產品中的一種,而農產品不僅是我們賴以生存的食物,還是很多農民的經濟來源,所以,可以說收成好不好就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事情。當前,農業供給側改革正在深入推進,而這其中的重要環節,就是要調節供與給的關系,改革的重點就要落在如何平衡市場關系,不再發生“種蒜賭博”現象,讓各個農產品都能在相對穩定的市場環境中存在。
如何跳出漲價—擴大規模發展—跌價—賠本買賣的怪圈,考驗的不僅僅是種植戶個體的智慧與能力,更考驗著市場和政府的角色定位和作用發揮效應。
市場的決定性作用顯然要擺在最前列。農民或農業經營性組織,需要掌握更多的市場經營常識。在價格進入峰值的時候,需對農業投資保持冷靜,對農產品可能將進入下一個跌停期,農民應該有所預判,對特定產品種植、養殖結構進行調整。否則,只會盲目跟風,重進怪圈。當農業資源集中向某一特定產品集中時,從業者應該通過產品多元化、高端化等開拓不同方面的市場需求,以避免供大于求的發生。
與此同時,政府對市場行為也需予以指導,當兩者作用能夠全面覆蓋市場經營體系時,既可調動市場的積極性,也能兜住市場底線,把風險降到最低,避免農產品市場較大的起伏對農民和農業生產的負面沖擊。
對于游資炒作行為,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加大打擊治理力度,這是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有力平臺。而農民或農業組織,也需要在政府相關部門的政策性引導下,學會規避風險,實現利益最大化。
不管是政府作用的發揮,還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鞏固,都將在農產品的供給方面產生深遠影響。推進農產品供給數量、品種、檔次、品牌、銷路等方面的多元化改革,避免 “放在一個籃子里”的風險,才能從根本上提升農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才能更好的避免過山車式的農產品價格波動周期。
(陳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