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二代”回村 電商大作為

四年前,28歲的徐先鋒從杭州辭職回鄉,在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魏塘街道三里橋村當起地道的桃農。進城,回鄉,年輕人選擇的逆轉背后,藏著怎樣的時代變遷?
2003年考上大學,徐先鋒逃離農村進城了。大學畢業,徐先鋒留在杭州,進入電力公司工作,收入不菲。小徐說,1990年,父親徐秋永在村里第一個帶頭種了1.88公頃黃桃。種桃辛苦,卻要靠天吃飯,碰上刮風下雨,“桃子有的在河底,有的在溝底。”
即使碰上“大年”,桃農也常常豐產不豐收。小徐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年8月,父親把桃子一擔一擔挑去批發。一個人一天挑7 500千克,連續20來天,累得腰都直不起來,但桃子只能賣6毛錢一千克。
“我內心覺得自己就是個‘桃二代’,爸媽老了,我總想回去做點什么。”每每想起父母,小徐總是睡不著覺。
就在苦苦思索之際,迅猛發展的水果電商讓他眼前一亮:何不通過網絡改變傳統經營模式,把黃桃賣向全國?農村廣闊天地大有可為!2013年,徐先鋒毅然辭職,把夢想扎進故園的沃土。
小徐調研發現,當務之急是提升技術,打響品牌!他先協助父親組建了黃桃專業合作社,注冊了“九熊”品牌,組織90多個種植戶統一采摘、包裝、銷售。
他們還成立了嘉善第一個黃桃專業協會,請來專家一起研究制定技術標準,定期給會員培訓。年輕人的種法讓幾十年的 “老把式”連連咋舌,可結果卻讓人心服口服:0.40公頃黃桃賣出30萬元,每月667平方米產值高達5萬元!
與此同時,徐先鋒又試水電商,在村里第一個開起淘寶店,高峰期每小時能賣3 000千克。真金白銀的示范效應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村了,家家戶戶都“淘寶”,光銷售大戶就有16家。如今黃桃60%以上通過網絡賣向全國各地。前不久,村里一個年輕人刷新了網銷紀錄,3天賣出20萬元!
順豐、申通、圓通……各大快遞公司都來了,各水果連鎖店進村了,外地采購商也慕名而來。大大小小的貨車進進出出,直達田間地頭,“嘩——嘩——”打包的聲音此起彼伏……
在農家小院里,在微信群里,干勁十足的年輕人們幾乎天天聚到一起,線上線下隨時 “頭腦風暴”,琢磨新的致富之道。女兒李沈煜回來幫忙后,種植戶沈雪英家的黃桃每天網銷上千斤。最近,小李又嘗試著加工黃桃罐頭、黃桃蜜餞等衍生品供應市場。
徐先鋒把黃桃苗木經營得風生水起。2016年,他賣出苗木10萬棵,產值100多萬元,讓父親刮目相看!他還動起鄉村旅游的腦筋。“黃桃采摘期只有20天,要把桃花、黃桃轉化為旅游資源,實現‘一棵桃樹兩個節,一片桃園兩產業’。”村莊越變越美,荷包越來越鼓,農民的幸福感也越來越強。
(據《嘉興日報》)